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斷棒》從球員到小說家,作者陳尚季用青春奮力拼搏——一邊打棒球,一邊寫棒球!

《斷棒》從球員到小說家,作者陳尚季用青春奮力拼搏——一邊打棒球,一邊寫棒球!

新銳小說家陳尚季於今(2024)年6月出版處女作《斷棒》,是一部由「棒球選手」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歷經少棒隊、大學社團到因傷退出球場,陳尚季最後以小說梳理自己棒球路上未竟的遺憾,也透過文學讓讀者和球迷重新發現,台灣所擁有的珍貴棒球歷史與文化底蘊。

陳尚季成為職業球員的念頭在他接連受傷兩次後澈底打消。

他仍清楚記得事發當下的情景。第一次是出現暴傳失誤,原以為只是意外,但往後比賽到了關鍵時刻,那次暴傳的畫面又會佔據他的腦袋,接著爬上他的手臂,讓要回傳給投手的球不受控制地朝別處飛去。

他無法將那次的畫面從身體裡驅散,他很灰心,希望教練不要再將自己派上場,隊員人數不足的大學社團卻不允許他這麼做。直到接受諮商師輔導,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受「投球失憶症」(YIPS)影響。這是一種難以根治的運動心理障礙,但陳尚季想繼續打球,仍然透過心理治療頑強地重回了棒球場上。

第二次是旋轉肌拉傷加上肩夾擠。為了牽制盜向二壘的跑者,陳尚季聽見肩膀發出清脆的一聲哀鳴。

他發現自己再也無法傳球了。

離開球場

小學時,為了等在學校當體育老師的父親下班,陳尚季加入了學校的少棒隊。

那陣子職棒簽賭案頻繁,家人覺得繼續練球沒前景,不如好好念書。雖然畢業後他離開了球場,但家人依舊會在晚餐時間一起看球賽轉播。到了高中,陳尚季又加入了棒球社,他發現自己還是很喜歡棒球。

他喜歡棒球的多變性,以及比賽長度沒有分秒正在流逝的壓迫感,「它也不需要很好的先天條件,像籃球、打排球長得高一定有優勢。但打棒球,Jose Altuve(166公分,休士頓太空人內壘手)為什麼可以在大聯盟站那麼穩?
因為他某些能力很突出,像我身材也不是特別突出,會覺得或許有一個地方是可以去努力的,努力到一個程度的話,或許在棒球場上可以貢獻我自己的一份力氣。」

小時候,長得比同齡人高的陳尚季經常被派去守一壘或三壘,高中之後因為沒再繼續長高,他的守備位置轉變為捕手。捕手是球場上綜觀全局的指揮者,需最了解每位隊友的特性,並接收教練的暗號下達給球隊。像他便十分欣賞曾效力西雅圖水手、美國職棒歷史上首位日籍捕手城島健司——攻守俱佳,傳球又精準。不過要成為頂尖的職業球員,除非天賦異稟,否則像陳尚季這樣小學後曾中斷訓練三年時間,要重新追趕上那些一路打科班球隊上去、甚至入選過國手代表隊的年輕球員,幾乎是不可能之事。

陳尚季是東華大學棒球社的創社社長。隨著大學後他對棒球運動的理解更加深入,一切好像又變得不是沒可能,「好像某些東西被打開、你的進步幅度其實感受到會變得很快。那時候有另外一個想法是,我好像可以去試試看打業餘甲組成棒,覺得自己身體素質好像再練一下是還可以⋯⋯」

他無奈地笑,「直到受傷之後。」儘管依靠重量訓練、姿勢調整等運動科學技術,陳尚季在一年後還是重回了棒球場參與比賽,但身手卻再也回不去當時的強度了,等同被迫放棄「以棒球為生」的夢想。

於是他開始寫小說。

就讀中文系的陳尚季偶爾寫詩,作品〈椅子就這麼旋轉著〉曾獲得東華奇萊文學獎現代詩組首獎。會轉換跑道去寫小說,單純是想挑戰一件他感興趣、但完全不會的事情。在那些不能頻繁出現在棒球場上的日子裡,他讀了許多文學作品,告訴自己:如果沒有考進華文文學系創作所,就去找份普通的工作吧。

文學和生活的紅土

考進研究所的陳尚季,指導老師之一是小說家吳明益。某天他讀海明威的短篇小說集《沒有女人的男人》,書裡的序剛好是吳明益寫的,內容引用海明威接受《巴黎評論》採訪時說的一句話:「最好的寫作注定來自你愛的時候。」讓他頓時明白自己在就讀研究所的這幾年間,應該書寫什麼樣主題的作品。

「我到底愛什麼?我發現我愛棒球,也愛釣魚——可是我現在好像比較愛棒球,我的生活充斥著它,所以我寫它會有感覺。那時候就決定說我要寫棒球,很單純就是這樣。」

陳尚季的確有點像海明威,他身材壯碩,熱愛運動、釣魚、大自然,文句同樣簡潔、有力,藏匿許多冰山之下的潛台詞。但陳尚季會受海明威吸引,卻是認為彼此的人格特質實在相差太遠了,「我沒有像他這麼硬漢、男子漢氣概,去流血、去戰爭⋯⋯我對於這種很傳統男性的角色形象很著迷——不知道有沒有可能是受我父親影響,我父親也是沉默寡言,什麼事都是先做、少說話的那種人。」

他想試著接近海明威,或接近父親多一些。吳明益當時給了他一個挺海明威風格的建議:除了閱讀和寫作,作家應該積極向外拓展生活經驗。 

自從受傷、進入研究所後,陳尚季轉任為球隊教練,指導社團的後進球員參與比賽。另外他也爬山、溯溪、釣魚⋯⋯偶爾騎車到花蓮的定置漁場買魚回來自己殺,或在花蓮那樣能夠獨自面對山海的地方,帶上一本書在海邊讀到日落,或和朋友找尋海岸處杳無人跡的廢墟,坐著,就只是沉默地望著海。

陳尚季以三年時間陸續完成他用以取代畢業論文的短篇小說集,第一篇〈玉米田〉(後更名為〈最好的投手丘〉)以棒球牽引出一對父子之間的情仇;〈SUN〉(後更名為〈最後的太陽〉)記錄台灣已沒落的棒球手套工業,這篇作品後來獲得東華奇萊文學獎的短篇小說組首獎。

新經典出版的副總編輯梁心愉是該屆小說組決審的其中一位評審。當時作家徐振輔、黃暐婷都將第一名投票給〈SUN〉,唯獨梁心愉少給了一分。幾個月後,她又被吳明益邀來擔任陳尚季等研究生的口考委員。口考結束,學生們紛紛把作品寄給梁心愉,希望之後能和她單獨約個時間,請教小說修改的細節。

當梁心愉回答「沒問題」時,並沒有認為這件事一定會成真。

「結果這人(陳尚季)真的來跟我約時間。」

練習

直到大四才開始意識到文學「好像有點意思」的陳尚季,在閱讀、創作上都比同齡寫作者晚起步,但他並不因此感到焦慮。

「跟練棒球很像,覺得這件事很有趣,就會在一開始想大量地讓自己變得更好。或許寫作和練球一樣,過一段時間可能會遇到瓶頸,那就要去思考怎麼繞路到下一個階段去⋯⋯」長時間身為運動員的陳尚季對於「練習」非常習慣,「體育就是練,最多最枯燥的日子都是練。」他說,為了快速進步,除了聽吳明益的建議繼續體驗各種面向的生活、嘗試繼續打球和接觸花蓮的山海,也盡可能去欣賞各種故事形式的載體——小說、電影、韓劇、漫畫⋯⋯並思考,若是自己來寫這個故事會是什麼模樣,待書寫的欲望漲滿了心便提筆寫作。

不過剛開始梁心愉便看見了他小說裡的問題。「口考的時候,我看到他每一篇小說人物的說話口氣都是一樣的。」明明八篇故事中除了男性,還有女性、長者、台語母語者、甚至是外國人等角色,「我說這個東西如果可以調成功的話就會upgrade很多。可是具體怎麼調?我沒辦法給他範本,他得自己去撞。」 

陳尚季答應了。「我想知道我跟『那一分』差多遠。就是有一種運動員的不服輸吧。」 

光是「角色說話語氣」這件事他便撞牆了非常久,之後他不停修改小說、再寄給梁心愉,甚至有段時間梁心愉忙編務沒辦法即時回覆,陳尚季還是繼續修改、又再寄⋯⋯直到有一天梁心愉終於告訴他,可以準備出版了 。 

陳尚季選擇的小說形式讓他陷入了考驗。梁心愉認為, 他的小說很大比例在情節的描寫與推展,「寫情節這件事,新手來寫的時候很容易有破綻。」當破綻出現,作者便有責任直面自己的寫作缺陷,耐心尋找縝密編織情節的方法。而陳尚季最終做到了這件事,這讓梁心愉對他之後的發展很期待。

父親的身影

棒球作為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加上在這座島嶼落地已百年歷史,使其成為台灣運動文學中收穫最豐的主題。陳尚季於今(2024)年6月出版的短篇小說集《斷棒》,為台灣的「棒球文學」翻開了新篇章。

過去台灣作家書寫棒球文學作品,大多是以球迷或觀察家的心境,如楊照、劉克襄、朱宥勳、朱宥任⋯⋯甚至吳明益也是,《斷棒》的特別之處則在於,它是一部由經過完整三級棒球訓練的球員發表的短篇小說集。當中收錄的八篇小說雖與棒球有關,主場景通常卻不是球場,也鮮少血脈噴張的比賽內容描述,主角更大多非正在發光發熱的球員,而是離開球場的失敗者、負傷者、充滿遺憾之人。

陳尚季並非刻意想和前輩們做出小說內容上的差異,「只是說我自己是球員出身,應該可以寫一點屬於球員有共鳴的事情,大概是這個方向去寫我的每一篇故事。」

他自認是一位失敗的球員。踏進棒球場內十多年來,大多數時間面對的是惋惜、挫折以及自己是否不夠優秀的質問。那些消失在球場中的小說角色,某種程度是他對自身的投射。他解釋,自己之所以不是一位好球員,與梁心愉認為他是一位好作者的原因正好相反——心理素質不夠強大。

「我在一些關鍵場面,過去當球員的時候比較沒有辦法好好發揮。屬於那種很多人講的『國內王』,就是在國內比賽打得很好,但是出國之後遇到國際賽壓力就打不好的那種選手⋯⋯」他說,「但如果我是一個很好的選手,可能我這本作品應該也不會是長這樣。」

心魔蟄伏在心裡。他至今仍清楚記得在少棒隊練習時,若一顆球沒有接好,一旁的隊友便會交頭接耳:他爸爸不是那個誰嗎?怎麼這也不會那也不會?「這影響我滿深的,一直到後來長大其實都沒有完全過去。」他的父親其實是台灣空手道的知名國手,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時非常威權,這讓陳尚季剛開始從事任何活動都很害怕失敗,對於已經結束的比賽也耿耿於懷——如果當時這麼做是不是就不會輸了?如果我有敲出安打,是不是結果就會不一樣?「所以很多場比賽的遺憾就會一直⋯⋯都忘不太掉。」

或許這是投球失憶症會出現的原因之一?陳尚季弄不明白。

經歷兩次受傷,澈底消融了他作為運動員最後一點的自負與優越感,他不再瞧不起球場上那些能力比他差的球員,知道不論棒球或文學領域,自己都必須更謙卑謹慎地面對每一次的練習、意識到能夠進步的空間沒有止盡。父親強大的身影仍然在前方,陳尚季說:「我知道他很遠,然後我一直想要追上他。」

重返球場

寫完一篇小說,陳尚季過去某一件的遺憾似乎便能釋懷。

他為筆下角色的結局留下希望和期待,譬如取自學生時代打球經驗的〈等待幻影〉,教練「老林」的角色原型是他現實生活中的教練,故事中老林說:「贏球是個結果,但不能成為我們的目標,一旦只是為了贏球,那你們就不會快樂了。」陳尚季和隊友們便曾因為類似事務的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鑣、永遠在彼此的生命中背對背遠去,他到現在仍很捨不得那些一起打球的好朋友,忘不掉那些一起拼搏過的比賽。

故事結尾,敘事者「我」坐在黃昏的球場,等待早已離開棒球場的老林、隊友們的幻影回到眼前。

「究竟是勝利才快樂?還是跟你們一起打球很快樂?還是⋯⋯能夠『重新打球』這件事對我來講很快樂?——打球的快樂到底建立在什麼事情上?是我在這八篇的作品裡面不斷不斷地去問的一個問題。」

吳明益為《斷棒》寫了一篇推薦序,他寫道:「我在尚季的〈斷棒〉、〈最好的投手丘〉、〈等待幻影〉裡,好像看到了尚季夢裡未來的臺灣棒球文化。」這是在小說付梓後,陳尚季才發現還可以透過八篇作品讓讀者看見的事情,「台灣的棒球歷史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淺,它背後有很深的文化底蘊。像是手套工業、洋將的故事、基層棒球教練的困境⋯⋯以及像〈斷棒〉,想讓讀者還有球迷知道在媒體還不是那麼發達的時候,有很多せんぱい(前輩)為旅外球員開拓出一條前往美國或日本職棒的路。」

歷史與生活是運動文化發展的重要根基。近年,台灣棒球的環境開始發生顯著改變,除了中華職棒擴增至六隊、大巨蛋的正式啟用,以及啦啦隊應援文化的興起,「社區棒球的活絡」是陳尚季關注的另一重點,如此一來,小朋友們之後要接觸棒球運動,就不必再像他一定得從高壓的學校球隊接觸起。目前效力於奧克蘭運動家1A的投手沙子宸,便成為台灣首位以社區棒球經歷前進至大聯盟體系的旅外球員。

陳尚季盼望未來能夠參與台灣的社區棒球隊,培養小朋友們打球。為此他幾天前至花蓮考取C級棒球教練證,當天身邊許多應試者都曾是科班國手,於是他又開始想:等等如果打不好會不會被看不起⋯⋯?試丟個幾球,手臂的疲軟感再次出現,「我發現其實它(投球失憶症)真的還是沒有痊癒,對我來說如果先用負面的想法去想事情的時候,它就會出現,它就是一個為了『避免失敗』出現的事情。」他趕緊提醒自己不要有壓力,當下手臂好像又恢復了力氣,再次感受得到手裡的球、球上的縫線。

當初的隊友大多已經沒有在打球、或從事棒球相關的工作了,陳尚季小時候喜歡的兄弟象也已經不再是兄弟象。但他每天下班還是會帶著球具到公園去,戴著耳幾,練習揮棒至天黑才回家。他還成為了一位小說家,以小說建造了一座虛構的球場,讓人們能在任何天氣或時間裡走進來,找張喜歡的椅子坐下。

日前,他以小說家的身分上了著名球星周思齊成立的電台節目「SHUAI甩電台」,畢竟自己早已非球員,這樣的機會是過去想也想不到的。他說自己回想起在《斷棒》後記寫到的一段話,「我好像可以用這種方式再重新回到球場——我不一定是球員,但我可以以一個寫棒球的人,去完成某種程度的夢想。」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振宇 攝影/林世穎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郭振宇
  • 攝影/林世穎
  • 核稿/高麗音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