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始祖鳥Arc'teryx西藏煙火秀爭議:蔡國強「升龍」作品引發環境與文化倫理大辯論

始祖鳥Arc'teryx西藏煙火秀爭議:蔡國強「升龍」作品引發環境與文化倫理大辯論

在喜馬拉雅高原的天色中,一條由彩色煙霧與繁密爆破編織出的「龍」爬上山脊——2025年9月19日,始祖鳥Arc'teryx與藝術家蔡國強在西藏高原的煙火秀「升龍」,點亮的不只是天際,更點燃了公眾對環境與文化倫理的激烈討論。公共藝術何時有權介入自然聖域?誰來劃定尊重與震撼的界線?

頂級戶外品牌始祖鳥 Arc'teryx 與中國藝術家蔡國強在西藏喜馬拉雅山海拔 5,500 公尺的高空施放煙火藝術作品「升龍」,原意是向大自然致敬,卻引發了廣泛的環境與文化爭議。儘管主辦方聲稱使用了可降解材料並採取了保護野生動物的措施,但批評者認為這種行為對生態脆弱的高海拔地區造成了潛在的傷害,並質疑其與品牌一貫宣揚的「與自然共生」理念是否一致。

隨著批評聲浪擴大,Arc'teryx 與蔡國強皆在事件後公開致歉,承認在評估過程中考量不足,並強調將在後續檢討、避免重蹈覆轍。然而,爭議也觸及另一層背景:Arc'teryx 早已不再是大家印象中的加拿大戶外品牌,它自 2019 年起隸屬於由中國安踏(Anta Sports)主導的財團所收購的芬蘭 Amer Sports。品牌全球化後的文化溝通敏感度,也使此次事件被賦予了更多政治與倫理層面的解讀。

始祖鳥深圳萬象天地旗艦店ASC始祖鳥深圳萬象天地旗艦店ASC

這一事件除了是品牌形象的重大公關危機,更引發了對公共藝術倫理邊界的思考:當「震撼」與「尊重」發生衝突,藝術創作的自由應如何界定?

當藝術遇上聖山,國際準則為何?

在討論藝術介入自然場域的正當性時,有兩個國際性的參照脈絡特別重要:一是 UNESCO(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文化景觀」與世界遺產的操作性指引(Operational Guidelines),提醒我們某些地景同時承載自然與文化價值,任何大型介入都應兼顧完整性與真實性;二是戶外倫理中廣為接受的「Leave No Trace(無痕山林)」七項原則,其中包含:事前充分的規劃與準備、在可承受地點行走宿營、適當處理垃圾維護環境、保持環境原有的風貌、減低用火對環境的衝擊、尊重野生動植物、考量其他的使用者。

這一套行為守則雖源自個人野外活動,卻也可被用來衡量任何進入自然場域的集體行為是否尊重耐受地力(resilience)與場域本貌。將公共藝術放在這兩套框架下審視,可以更具體地評估「藝術自由」與「場域保護」的張力。

而在此背景下,讓我們回顧歷史上曾經發生過類似的爭議案例。

那些年藝術家在大自然裡留下的「痕跡」

Burning Man長年被視為集體創作與大型戶外藝術祭典的典範,但隨著規模擴大,其對內華達黑岩沙漠(Black Rock Playa)造成的環境負擔日益受到關注。現場垃圾處理、參與者交通運輸產生的大量碳排放,以及極端天候下對場地造成的破壞,迫使主辦方建立「playa restoration(場地恢復)」機制,並發布可持續發展路線圖,設定2030年減碳與再生目標。儘管活動方通過政府檢驗並承諾「無痕」原則,但規模化的文化介入仍可能留下長期環境成本。為了維持社會合法性,主辦方已將恢復責任預算化、制度化,並接受外部稽核。

海洋場域同樣是公共藝術倫理辯論的焦點。以墨西哥坎昆附近的 Museo Subacuático de Arte(MUSA)為例,藝術家 Jason deCaires Taylor 將雕塑置於淺海藻礁上,初衷是分流觀光壓力並提供人工珊瑚附著基質,作品在材料與設計上也考量海洋棲地恢復的可能性。媒體與科學討論顯示,這類「人工礁」在特定設計與監測條件下確實可能帶來局部生態效益,但同時必須面對「人為介入改變原生生態」的長期風險。環境友善的宣稱需要科學數據與長期監測支撐,而非僅憑藝術意圖。

無論是陸地或海洋場域,大型藝術介入的環境承諾都必須具體化為公開、可驗證的行動與數據。這些案例顯示:就算是「以生態為名」的藝術實踐若缺乏嚴謹的科學監測與制度化管理,同樣可能成為爭議來源。

建構多元參與的監管機制

根據 UNESCO 所頒布的《世界遺產公約實施操作指導原則》中顯示,對於位於文化遺產地區的藝術創作,應充分考慮其對當地文化與生態的影響。這些指導原則要求在進行藝術創作時,應尊重當地的文化價值與自然環境,並進行必要的環境影響評估。這些原則為公共藝術的創作提供了倫理與操作的框架,強調在藝術創作中應兼顧創作自由與對環境的責任。

脆弱場域的特殊考量

場域的脆弱性同樣關鍵。高海拔生態系統土壤形成緩慢、植物恢復期長、野生動物棲地有限,任何殘留物或化學物質都可能造成長期不可逆影響。宣稱使用「可降解」材料或短期遷移牲畜,並不等同於影響可忽略——關鍵在於獨立、可驗證的環境評估與長期監測。

文化與宗教的不可替代性亦不容忽視。許多高山地帶在在地信仰中具有神聖性,UNESCO 文化景觀概念強調人與自然合成的地景承載歷史記憶,任何改動都需尊重在地的敘事權與參與權。藝術的「向自然致敬」若未經在地社群同意,易被解讀為外來敘事輸入。

Arc'teryx事件中的社會焦慮,正來自環境資料缺乏與透明度不足,說明公共信任需要事前第三方環評、公開監測數據與可檢驗的補救計畫。

煙花散盡後,誰來為這片土地負責?

震撼可以是一時,尊重與修復才是長期的資本。公共藝術的魅力在於它能以圖像或行動打開想像,但當它走入天然場域或承載記憶的地景時,創作的能量必須與責任並肩。對於策展者、藝術家與贊助方來說,真正負責任的公共藝術,關鍵問題不再只是「如何創造更驚人的影像?」而是「當影像消散後,誰會留下來照顧這片土地與記憶?」

當這個答案需要多方共同承擔時,藝術才可能在美學與倫理間找到平衡。唯有把科學監測、在地參與與制度監督結合,公共藝術才能在追求視覺震撼的同時,承擔起對土地與社群的長期責任。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編輯/鄭琮諺 圖片來源/Arc'teryx、Burning Man、Jason deCaires Taylor、Pixabay
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
VERSE VOL.31 款待之道VERSE VOL.31 款待之道
  • 文字&編輯/鄭琮諺
  • 圖片來源/Arc'teryx、Burning Man、Jason deCaires Taylor、Pixabay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