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陳惠婷專欄:「拾撿星星,丟入大海」

搖滾祖媽的失速人生

陳惠婷專欄:「拾撿星星,丟入大海」

最近看的日劇裡,有一部我喜歡的,是柳樂優彌所主演的:《二月的勝者-絕對合格教室》。

最近看的日劇裡,有一部我喜歡的,是柳樂優彌所主演的:《二月的勝者-絕對合格教室》,既有坎城影帝的加持,題材又是我們相對覺得新鮮的小學生為了進入中學名校準備應考的題材,情節的節奏也有特色,據說社會寫實程度也驚人地高,因此我看得滿開心,但真正讓我想要在這裡分享的,是裡面偶然的一句台詞:「我現在在做的,只是拾撿星星,丟入大海而已。」這句動人的台詞,讓我低迴思考了很久,到現在還在吟味,也許這就是文字的力量,呼應了最近熱議的「寫信的能力」。

為了讓沒看過這齣戲的朋友大概了解一下梗概,主角柳樂優彌飾演一位能力很強,卻因故從王牌升學補習班轉任至社區品牌升學補習班的主任,屈就的原因沒有人知道,戲裡面柳樂優彌每一集都在幫助各種碰到不同困難的小學生們面對自己、越過考驗,往自己理想的志願學校邁進。而這句打動我的台詞,出現在某一幕,從前在王牌補習班裡對柳樂優彌又敬佩又具有競爭意識的同事,實在不知道為什麼主角要紆尊降貴,離開王牌之位,對主角提出疑問,而柳樂優彌則簡單地這樣的回答。雖然依戲中前後文,我們大概可以推知這句回答的模糊輪廓,但當下的主角跟情節也沒有再繼續深入討論這句話的意義或做出交代,但我卻因此獲得反思的機會。

後來在最終回裡,終於對這句話做出了解答:所謂的星星是指海星,原來這句話出自 Loren Eiseley 所寫的一篇名為〈擲星者〉( The Star Thrower )的作品。Loren Eiseley 是一位博士級的自然學家跟作家,作品融合詩意與對於宇宙和自然的關懷,目前大家最常引用的段落,是敘述者以第一視角,描述他在海邊看到一位年輕人,將散落在綿長海岸線上的無數海星撿起來丟回大海,觀察並最終與這年輕人進行一番哲學對話的過程。原文後來似乎經過各種勵志或心靈雞湯風格的改寫,變成或是探討努力盡一己之力,對狀態做出能力所及的改善;或是探討海星與投擲者的主客體定位。但不論是什麼版本,總的來說,我們或許可以定義為:一個不帶預設目的的行為,與一個看似無法見到明確成效的目標之間,卻有可能產生各種正面的、善的連結。

簡單來說或許可以舉例:「海岸上的海星那麼多,潮水退去太陽升起,不將它們投入海中,怕它們會被曬死,但你一個人,又能撿起多少海星呢?」「但當你開始一個一個拾撿海星,你就開始了行動,就被賦予了改變,甚至拯救的能力。」「的確一個人不能拯救所有的海星,但只要撿起一顆,對那顆海星來說,這就是全部的意義。」⋯⋯諸如此類的各種引申,

像如此這般不斷反覆詰問,不只扣連到劇中主角對於「意義」的追求,也按下我對相同審思的開關。人生如果一直在走,看似相同的每一天,也會以日積月累的些許角度偏移,在某個時刻變動,於是一年前的想法與今天不一定會一樣,十年前的做法現在也許已經不能通用,在注定變動的人生裡面,我們一定會面臨到不斷地重新定義或尋找意義的時刻,劇中的主角是這樣,我是這樣,也許正在看這段文字的你也是這樣的。對於一直試圖持續創作的我來說,也許現在正處於這樣的時期,或有對於意義茫然的時候,但正是這種時候更需要一直「拾撿星星,丟入大海」,透過這種看似單純而任性的動作,不斷地與自我對話,再把意義重新打磨成更多面向,或許也是成長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說起最早的創作,都是給自己的,比方說古時候的作家,書是寫給自己看的;古時的詩人,是為自己抒情的;最早的歌,也是唱給自己聽的。這種最純粹的創作動機,不也像是「擲星者」嗎?不管是在海灘上拾撿星星,丟向大海,還是在宇宙邊緣,拾撿星星,丟入銀河,都是最任性又最具美感的動作,也會讓生命,進而更有韌性吧。

購買 VERSE 雜誌



關於更多恆春民謠的傳承與創新,請見VERSE 010封面故事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陳惠婷 插畫/廖國成 編輯/吳哲夫 核稿/郭振宇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陳惠婷
  • 插畫/廖國成
  • 編輯/吳哲夫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