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你也哈韓嗎?《韓流憑什麼!》帶你全方位解析:從BTS到《魷魚遊戲》,韓國如何成為文化強國?

你也哈韓嗎?《韓流憑什麼!》帶你全方位解析:從BTS到《魷魚遊戲》,韓國如何成為文化強國?

從《魷魚遊戲》風靡全球到BTS登上告示牌冠軍,韓流已成為無法忽視的文化現象。《韓流憑什麼!》從歷史、政治、經濟與科技等多元角度,深入解析韓國如何從戰後貧窮小國蛻變為引領全球風潮的文化強國。如今,牛津英文辭典收錄了「hallyu」(韓流)、「K-drama」(韓劇)、「manhwa」(韓漫)、「hanbok」(韓服)等韓國文化詞彙,顯示其在全球語境中的巨大影響力。本書匯集全球韓流研究專家,深入剖析影視、條漫、音樂與時尚等領域,揭示韓流成功的歷史背景與運作機制。

不只是挪用與欣賞:K-POP風靡世界的跨文化力量

隨著近年來韓國流行音樂(K-POP)的全球知名度呈現爆炸性成長,《告示牌》等音樂媒體以及Spotify等平臺經常透過直播和觀看次數等指標,宣揚韓國流行音樂的成功。韓國流行音樂能見度的提高,也引發各界對於韓國流行音樂如何融入外國音樂風格和文化的討論,包含那些源自黑人流行文化、或與黑人流行文化高度相關的元素。這些討論往往以文化挪用或文化欣賞兩種截然不同的角度,來描繪韓國流行音樂與黑人流行文化的互動。儘管從音樂記者到Podcast主持人等各類評論家,都使用這些概念作為觀察韓國流行音樂的視角,但這兩種標籤並沒有清楚地呈現韓國流行音樂領域中複雜而細膩的文化交流。這篇文章將聚焦在韓國流行音樂的跨文化力量,說明韓國流行音樂如何像爵士、搖滾、嘻哈等其他音樂傳統一樣,將音樂傳統融合在一起,並確保黑人表演文化的能見度。具體來說,韓國流行音樂不僅以實際且有意識的方式融入黑人的表演文化,也直接受益於黑人創作人才的音樂貢獻。

韓國流行音樂藝人太陽(Taeyang)的 2013 年單曲〈Ringa Linga〉封面造型展現了非裔美國人流行音樂的影響。 

挪用與欣賞

評論家對韓國流行音樂提出文化挪用的指控時,往往涉及了各式各樣的行為和事件。文化挪用的例子,像是未能承認韓國流行音樂藝人借用了黑人表演文化的起源和創新(韓國流行音樂藝人從中汲取了這些文化),或是宣揚負面的刻板印象。《Dazed Digital》在2020年的文章〈韓國流行音樂如何回應其長期存在的文化挪用問題〉(How K-pop is responding to its longstanding appropriation problem)中指出,韓國流行音樂藝人的黑臉造型以及融入非裔族群風格的做法,是韓國流行音樂構成文化挪用的證明。黑臉造型顯然是一種嘲弄或貶低的負面種族表演形式,但採用非裔美國人的風格則有些不同。有些人批評韓國流行音樂藝人模仿黑人的髮型、時尚造型以及表演方式。儘管這些並不是帶有貶低意圖的負面種族表演,但批評人士抱怨這些藝人未能認識到他們行為背後的文化脈絡,並指控藝人將這些風格視為一種展演。這類的批評也延伸到藝人將黑人音樂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之中,許多人認為這是他們在全球大受歡迎的重要關鍵,卻在過程中抹殺了黑人族群的存在。

這些都是圍繞著黑人流行音樂長期遭到非黑人社群剝削的最新事件。白人藝人挪用黑人音樂的批評可以追溯到爵士樂時期,當時白人藝人將主流社會不認識的黑人先驅作品歸功於自己,早期的搖滾明星也曾翻唱過黑人藝人的歌曲,進而成為開創性音樂運動的代言人。近期,賈斯汀.提姆布萊克(Justin Timberlake)等白人表演者被指控利用黑人流行音樂而獲得知名度,卻沒有在政治上參與黑人文化。在為《柯夢波丹》雜誌撰寫的文章中,肯德拉.詹姆士(Kendra James)抨擊提姆布萊克:「賈斯汀.提姆布萊克從未做過或說過任何事情來證明他與美國黑人有任何關聯或關心——尤其是錄音室以外的美國黑人。」即使是非白人的表演者也面臨類似的挪用指控:火星人布魯諾(Bruno Mars)被形容為不引述其來源的創作者,儘管他承認黑人藝人啟發了他的作品。對某些人來說,韓國流行音樂藝人似乎也屬於同一類,他們「取用」了黑人流行文化,並從中獲取關注度與利潤。

ONEUS 的〈Lit〉音樂錄影帶(「跆拳道版」,2021 年)劇照,展示了韓國傳統建築、服飾、樂器、舞蹈以及武術,正是韓國流行音樂向世界分享韓國文化的例子。 

另一方面,有些評論家呼籲將韓國流行音樂藝人的作為視為文化欣賞,有助於提升黑人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文化欣賞代表著對不同文化的真誠探索,以促進深入理解,因此這個論點認為韓國流行音樂能作為外國粉絲學習韓國語言、歷史和文化的管道,也讓韓國人有機會欣賞非裔美國文化的巨大貢獻。文化挪用的論點通常由主流媒體傳播,而文化欣賞的觀點則往往由粉絲推動。例如,在接受德州科佩爾(Coppell)某所高中的新聞網站採訪時,參加達拉斯市韓國文化節的范仁(Nhan Pham)表示:「(文化節)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美國以及全世界,(是)所有人都應該學習每個人的文化,這樣你才能欣賞它⋯⋯沒有文化欣賞,我們就會忽視他人的信仰與傳統。」此外,文化欣賞有助於促進軟實力,因為文化資本可以透過說服和交流來獲得,而非正式外交或軍事脅迫。然而,文化挪用和文化欣賞這種二元對立的觀點未能考慮到韓國流行音樂所蘊含的複雜性。有時候,文化挪用的主張未能承認文化交流是文化傳播的結果,而且從某些方面來看是無可避免的;在其他方面,這類的批評卻突顯了對韓國流行音樂中的音樂文化混雜性缺乏理解。另一方面,文化欣賞的論點則往往聚焦

在對文化的讚頌,而忽略了歷史背景和作品之間的互相關聯。文化欣賞的視角或許會引導觀眾認識到原始素材和文化,但這種視角往往不帶批判地強調其中的正面特質,同時迴避了文化挪用的論點。

跨文化力量

如果我們聚焦在韓國流行音樂的跨文化力量及其發展史,而不僅僅是近期的全球流行現象,我們會發現韓國流行音樂與其他混合音樂傳統的共同特徵。韓國流行音樂是韓國製作和宣傳策略融入外國音樂傳統的結果;韓國流行音樂一直具有全球化願景,期望吸引全球聽眾以傳播自身文化。綜觀歷史,政治與經濟因素協助推動韓國流行音樂走向全球:韓國政府透過政府機構與公司的力量支持韓國流行音樂的推廣,而創意與商業人才則從中看到機會,能夠將音樂作品傳播到韓國以外的全球聽眾。然而,如果沒有韓國國內政治和經濟的轉變,這一切都不可能發生,這些轉變為韓國流行音樂的跨文化力量奠定了重要基礎。

1980年代末期,南韓經歷了民主化運動,但到了1990年代末期,南韓經濟因為國際貨幣基金危機而遭遇挫折。因此,南韓開始投資文化產業(包含音樂產業),期望恢復其全球聲譽。除了推出科技與媒體領域的現代化策略之外,南韓也欣然接受外國文化的湧入。此外,由於1940年代以來美軍的駐紮,韓國早已接觸到各式各樣的美國文化,尤其是深深受到黑人流行音樂所影響的美國音樂文化。到了1990年代,南韓不僅能從靈魂樂、迪斯可和放克等節奏藍調音樂中汲取養分,甚至也能從最新的嘻哈音樂類型得到靈感。

PRISTIN 的成員在 2017 年日本橫濱體育館的亞洲音樂大獎(MAMA)贏得最佳新人女子團體,可見韓國流行音樂在日本的超高人氣。 

起初,韓國流行音樂的傳播範圍主要是中國和日本等東亞國家。隨著時間過去,韓國流行音樂不僅擴展到英國和美國等地,也涵蓋了拉丁美洲和中東等全球其他地區。然而,即使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韓國流行音樂也在廣泛接觸外來文化的過程中融入了其他文化的元素。韓國流行音樂對於來自中國和日本的各種影響原本就抱持開放態度,但正是黑人流行音樂元素的融入(包含非裔美國文化的風格、表演和視覺元素),才構成了韓國流行音樂的基礎。自此之後,韓國流行音樂展開了跨越全球的合作,除了與來自不同國家的音樂人聯手,也跟隨其他混合音樂(如黑人流行音樂)的腳步。黑人流行音樂的代表性曲目往往是黑人與白人音樂家、製作人合作下的產物。舉例來說,摩城唱片培養了自家的音樂製作人才;布里爾大廈(Brill Building)也培養了包含卡洛爾.金(Carole King)和伯特.巴卡拉克(Burt Bacharach)等創作人,他們創作的歌曲後來成為節奏藍調的經典,例如由金創作、艾瑞莎.弗蘭克林(Aretha Franklin)演唱的〈[You Make Me Feel Like]A Natural Woman〉,以及由巴卡拉克創作、狄昂‧華薇克(Dionne Warwick)演唱的〈Walk on By〉。這些白人音樂家往往參與了在馬斯爾肖爾斯(Muscle Shoals)「名望錄音室」(Fame Studio)的創作過程,為數十首節奏藍調經典提供伴奏。同時,嘻哈音樂有一部分源自於1970年代布朗克斯(Bronx)的波多黎各先驅。

2018 年,韓國流行音樂團體 EXO 在杜拜的哈里發塔(Burj Khalifa)前合影。EXO 在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高人氣為他們摘下杜拜「星光大道」上的一顆星。 

同樣地,韓國流行音樂也延續了合作的傳統,這不僅僅是音樂元素的交互融合,也是創作人才之間的合作,超越了所謂的抄襲、模仿音樂製作,並未稀釋其精髓。除了從歷史上的黑人流行音樂與表演中汲取靈感(從而融入背景之中),韓國流行音樂也與黑人創作人才合作(進而避免抹殺黑人從業人員的存在)。針對韓國流行音樂創作人才,SM娛樂公司資深音樂製作人劉英振的研究,揭示了韓國流行音樂的跨文化動力。如果稱劉英振為韓國流行音樂界的重要的聲音風格建構者一點也不為過。劉英振最初以藝人身分與SM娛樂公司簽約,並發行了幾張個人專輯,包括《Blues in Rhythm》(1993)、《Blue Rhythm》(1996)以及《Agape 》(2001)。他的歌曲〈Unconditional Kismet〉出現在黑人電臺的寧靜風暴歌單中也不會顯得突兀(譯注:「寧靜風暴」曲風源自美國節奏藍調歌手史摩基·羅賓森[Smokey Robinson]的1975年專輯《寧靜風暴》[A Quiet Storm]。這種音樂類型結合了爵士樂、靈魂樂、節奏藍調等元素,風格柔和而浪漫,當時的主要聽眾為黑人族群)。這首歌以無伴奏合唱開場,其節奏常見於1990年代慢板的節奏藍調曲目,樂器的搭配讓人聲大放異彩。2011年,劉英振在SUPER JUNIOR的〈Mr. Simple〉音樂錄影帶預告中獻聲,為不少韓國流行音樂粉絲帶來驚喜。〈Mr. Simple〉反映出SUPER JUNIOR 對輕快電子舞曲的偏好,而人聲的間奏則是劉英振在少數爵士樂器伴奏下的即興演出;開放而帶有切分音的鼓聲則營造出搖擺感。他的專輯經常邀請客座歌手,包含非裔美國饒舌歌手庫利奧(Coolio),這就像我們在1960年代靈魂音樂創作中看到的合作,而非1950年代白人音樂製作人的剝削。

1968 年,艾瑞莎.弗蘭克林在阿拉巴馬州馬斯爾肖爾斯的「名望錄音室」與黑人和白人音樂家合作,這是韓國流行音樂的跨文化製作過程中的先例。 

劉英振的音樂創作也影響了他的製作風格,他從黑人流行音樂傳統中汲取靈感,與黑人創意人才合作,不稀釋和掩蓋其音樂風格的文化根源。劉英振以他代表性的節奏藍調風格製作音樂,塑造了品牌旗下許多藝人的音樂風格。他對節奏藍調的運用說明了全球化對韓國流行音樂跨文化力量的影響;這也意味著節奏藍調音樂的人聲與節奏將成為韓國流行音樂的核心特徵,為韓國流行音樂的表演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引領第一波浪潮的「偶像」團體,也就是那些能歌善舞並參與其他非音樂活動的韓國藝人和團體。

S.E.S. 的 2017 年專輯《回憶》(Remember)封面。樂團的音樂風格深受節奏藍調影響。 

東方神起的 2014 年〈Spellbound〉音樂錄影帶呈現了爵士舞和爵士時代造型。 

S.E.S.的〈I’m Your Girl〉(1997)是由劉英振製作的早期歌曲,具有1990年代初期流行的節奏藍調女子團體特徵。這首歌融合了男性饒舌歌手的前奏和饒舌橋段,以及成員金梄眞、崔成希和柳水永甜美的節奏藍調歌聲。這首中板歌曲包含了流行的切分音節奏和風鈴等音效,有助於團體表演時的舞蹈編排,因為這首歌在創作時便將舞蹈編排納入了考量。熟悉1990年代節奏藍調歌曲的歌迷會在這首歌裡看到類似節奏藍調團體TLC〈What About Your Friends〉(1992)的影子,兩者都是節奏明快、切分節奏的舞曲,同時結合了饒舌與女聲。與1950年代白人表演者翻唱黑人歌曲不同,劉英振將音樂元素融入韓國流行音樂時並沒有扭曲音樂的風格。事實上,這首歌是1990年代的節奏藍調與嘻哈音樂,劉英振並沒有試圖扭曲音樂的本質。劉英振曾提到當時流行的非裔美國藝人對他的音樂製作帶來極大的影響,像是他以珍娜.傑克森(Janet Jackson)等注重節奏的歌手為靈感,創作出適合表演的音樂。此外,啟發劉英振的1990年代黑人流行音樂本身就相當多元,並延續了爵士、靈魂和放克等早期音樂類型的混合本質。

隨著劉英振持續發展他的製作風格,他不斷從黑人流行音樂中汲取各種元素。同時,他也開始在歌曲中結合不同類型的音樂風格,協助打造不拘一格的表演,並以此聞名,甚至形成了所謂的「SM風格音樂表演」(SM Music Performance, SMP),也就是「將整首歌曲與表演合而為一、無法分割的創作類型。」即使類型的轉換並不明顯,SM風格音樂表演就像那些「以奇怪的方式玩弄結構、不經意地轉換音樂類型的歌曲。流行歌曲的設計往往是為了讓聽眾有種安心、自在的感覺,這樣他們就不會違抗制度。而SM卻恰恰相反。」

儘管媒體對韓國流行音樂的報導往往以當代視角提出挪用指控,卻往往忽略了韓國流行音樂如何融入那些與當前音樂潮流相比顯得很冷門的老派類型音樂。劉英振經常從老派的黑人流行音樂汲取靈感,來創造這種不協調的感覺。例如,男子團體東方神起(TVXQ!)的〈Spellbound〉(2014)結合了爵士風格的和聲與銅管樂器,以及更具現代感的節奏。在音樂錄影帶中,爵士舞蹈動作與視覺元素令人想起美國爵士樂的鼎盛時期,突顯了爵士樂的影響力。

美國音樂製作人昆西.瓊斯與 CJ E&M 公司前總經理安錫俊於 2013 年攜手合作,在國際間推廣韓國流行音樂。 

節奏藍調歌手歐瑪瑞恩、韓國音樂製作人朴軫永以及韓國歌手 Rain 於 2006 年合影。朴軫永曾為這兩位藝人製作歌曲。 

就像早期混合多種元素的黑人流行音樂一樣,韓國流行音樂也是透過與黑人創作人才的合作所推動。有時候,這類的合作屬於商業層次。2013年,昆西.瓊斯(Quincy Jones)與韓國的CJ E&M公司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目標是在全球推廣韓國流行音樂。在其他情況下,雙方的合作則屬於藝術層次:早在朴軫永在自己的JYP娛樂公司旗下打造藝人和團體之前,他就曾為節奏藍調歌手歐瑪瑞恩(Omarion)創作歌曲。媒體經常以歐洲的音樂創作營為例,關注SM娛樂與瑞典和英國音樂製作人的合作,而學者也注意到韓國流行音樂任用全球音樂製作人的現象:「就像著名的韓國電子產品和汽車產業一樣,韓國流行音樂公司必須將原創音樂曲目外包給西方(主要是瑞典、美國和英國)的作曲家。」

音樂製作人雙人組 The Underdogs(戴蒙.湯馬斯和小哈維.梅森),攝於 2007 年。他們曾為 EXO 和少女時代等團體製作歌曲。 

然而,這些論述只著重在西方音樂製作人的起用,卻忽視了韓國流行音樂產業如何持續尋求與黑人創作者合作,掩蓋了黑人流行音樂從業人員的影響力。這些創作人或許來自西方,但他們的種族身分以及對特定民族音樂文化的參與,讓他們有別於(白人的)歐洲同行。事實上,韓國流行音樂讓The Underdogs(戴蒙.湯馬斯[Damon Thomas]和小哈維.梅森[Harvey Mason, Jr.])、泰迪.賴利(Teddy Riley)以及羅德娜.「奇卡」.貝爾(Rodnae‘Chikka’Bell)等音樂製作人有機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來創作音樂。正如貝爾所說,「美國流行音樂藝人希望在音樂中出現重複的元素,而韓國流行音樂藝人則希望他們的音樂有更複雜的旋律和變化」。這些製作人也在他們的音樂作品集中納入合作過的韓國流行音樂藝人,提升這些跨文化作品的能見度。相對地,韓國流行音樂也發展出提升創作人才能見度的策略。除了持續仰賴實體唱片中的內頁說明之外,韓國流行音樂公司還發行了精選組曲作為音樂行銷的一部分。最初,這些精選影片主要呈現即將發行專輯的歌曲片段,但後來也為聽眾提供歌曲製作的資訊。這些預告片在發揮宣傳功能的同時,也透過社群媒體的普及讓各界認識幕後的創意人才——他們通常是黑人。

文化挪用與文化欣賞成為定義韓國流行音樂的兩個極端。然而,就像任何二元對立結構一樣,這種觀點無法清楚地呈現韓國流行音樂代表的文化交流所蘊涵的複雜性與細微差異。無論是文化挪用或文化欣賞的視角,都沒有深入探討韓國流行音樂的混雜性或影響韓國流行音樂的各種音樂傳統。雖然美國流行音樂經常汲取黑人音樂的元素並抹煞黑人藝人的存在,但美國流行音樂確實從黑人與白人藝人的合作中,創造出代表性的流行音樂作品。韓國流行音樂同樣也汲取了其他文化的音樂元素,卻能讓聽眾清楚地看見作品的原始來源。韓國流行音樂保留了來源音樂的傳統,而不是將其稀釋以迎合大部分白人主流聽眾的口味。韓國流行音樂藝人從早期就一直與黑人藝人合作並延續至今,讓更多人看見這種跨文化力量。

作者簡介|克莉絲朵・安德森Crystal S. Anderson

喬治梅森大學(George Mason University)非洲和非裔美國研究與藝術學院合聘教師。著有《首爾的靈魂:非裔美國音樂與韓國流行音樂》(暫譯,Soul in Seoul: African American Music andK-pop, 2020),探討非裔美國流行音樂對當代韓國流行音樂、節奏藍調與嘻哈音樂的影響,以及全球粉絲在音樂媒體中的角色。

編者簡介|金炫敬(Rosalie Kim)

英國維多利亞與艾爾伯特博物館(V&A)亞洲部門韓國藏品的策展人。她擁有建築與哲學背景,關注的領域包含數位時代韓國當代文化、工藝與設計的形成。在加入英國V&A博物館之前,她曾在韓國與歐洲擔任建築師,並曾在倫敦金斯頓大學(Kingston University)領導建築師工作室。
作為在歐洲成長的韓國人,金炫敬對於能夠在國際舞台上展示韓國文化感到自豪,並運用展覽等方式,希望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理解與交流。2022年策劃的展覽「Hallyu! The Korean Wave」在V&A博物館開幕,全方位展示韓國流行文化的興起與席捲全球的影響力。

作者/克莉絲朵・安德森(Crystal S. Anderson) 編者/金炫敬(Rosalie Kim) 譯者/黃瑜安 書摘、圖片/遠足文化授權提供
VERSE VOL.31 款待之道VERSE VOL.31 款待之道
  • 作者/克莉絲朵・安德森(Crystal S. Anderson)
  • 編者/金炫敬(Rosalie Kim)
  • 譯者/黃瑜安
  • 書摘、圖片/遠足文化授權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