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窺整理師廖心筠的收納哲學:找回廚房的秩序與樂趣
當我們談論居家整理時,首先想到的往往是衣櫃、客廳或書房,而廚房這個充滿溫度的空間卻常被忽略。然而,對於資深整理師廖心筠(人稱廖哥)而言,廚房不只是食物的儲藏室或烹飪的場所,而是一個能夠凝聚家庭情感、提升生活品質的重要空間。
「廚房是一個充滿愛的地方。」廖哥這樣形容。她認為,一個能夠高效運作的廚房,不僅能讓料理變得更順暢,更能讓家人間的連結更加緊密。她分享道:「我以前是不會下廚的人,但後來因為健康因素開始自己料理,這才發現,當廚房變得好用,料理的樂趣也會大大提升。」
在她的觀察中,廚房的狀態往往反映了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當廚房整理得宜,家人更願意待在其中,共享餐桌時光,「廚房應該是一個讓人想待久一點的地方,而不是匆忙端著食物逃往客廳。」廖哥分享。
難捨「有感情的」鍋碗瓢盆
許多人在整理廚房時,最難以割捨的不是不實用的東西,而是那些承載著回憶的廚具與餐具。「有些鍋碗瓢盆,可能是結婚時買的,或是某次旅行帶回來的紀念品,即便已經不常使用,還是難以割捨。」
對此,廖哥建議,可以用「吃的、用的、裝的」三大類來簡單分類:「吃的」指的是食物,過期的果斷丟棄;「用的」是鍋鏟、刀具、家電等,確認是否還在使用;「裝的」則是碗盤、餐具等,應依據當下的需求決定是否保留。這樣的分類方式不僅簡單直觀,也能有效降低決策壓力。
小廚房的收納智慧
對於空間有限的小廚房,收納的關鍵在於「善用垂直空間與動線規劃」。廖哥建議,可以運用吊掛方式,讓牆面成為最佳的收納區域。「如果台面已經很小,還放滿東西,就沒有操作空間了。盡可能利用掛鉤、層架,將常用的器具收納起來。」
她也提到廚房的黃金動線:「從冰箱取出食材,經過水槽清洗,再到備菜區切割,最後到爐台烹調。如果這個動線順暢,煮飯的過程就會更加流暢,不會來回奔波。」
冰箱整理:避免「考古現場」
冰箱可能是家中最容易堆積雜物的地方,甚至有人囤積了多年未使用的食材。廖哥分享了一個極端案例:「我遇過一位住在台西的阿嬤,她家裡有九台冰箱,裡面冰滿了各種東西,甚至有半年前的冬瓜肉。」直到孫子因為吃了過期食物而住院,這位阿嬤才終於決定大刀闊斧整理冰箱,最終減少至兩台。
冰箱整理Tips:如何避免冰箱變成「食物的墳場」?
Tip1:七分滿原則:冰箱不要塞太滿,保持適當的空間,確保冷氣流通。
Tip2:透明收納盒:將食材分類存放,避免因「眼不見為淨」而忘記使用。
Tip3:紅色標記提醒:若某樣食材快要過期,可貼上一個紅點貼紙,提醒家人優先食用。
Tip4:定期清理:至少每兩週清理一次冰箱,確保不會有過期食材累積。
維持整潔的日常習慣
「廚房整理好,不代表它永遠不會變亂,重點是如何維持。」廖哥建議,可以養成「每日一捨」的習慣,從小處著手,如丟掉一個破損的碗、清除一瓶用不完的醬料,讓整理變成日常的一部分。
此外,她也鼓勵大家在睡前讓廚房恢復乾淨的狀態:「白天煮飯的時候當然會弄亂,但在睡前把台面收拾乾淨,讓自己隔天一早看到整齊的廚房,會有一種全新的開始。」
廖哥曾經協助過一位身體不適的母親,因病需洗腎,導致精神不佳,家中的廚房也變得凌亂不堪。「她的女兒找我幫忙整理,一開始打開廚櫃時,裡面密密麻麻黑色的東西,全都是蟑螂!」
在這次整理中,廖哥發現,這位母親因為生病,開始囤積大量重複的物品,例如:三個電鍋、五個茶壺。面對這樣的情況,整理師不能一口氣丟棄太多東西,而是需要漸進式地讓當事人接受:「我們先挑出極爛的,讓她看到損壞的部分,再拿出最好的,讓她發現自己其實有更好的選擇。」經過一番整理,這位母親的廚房重新煥然一新,甚至開始重拾料理的習慣。「當她開始為家人下廚時,我知道,這不只是整理空間,更是讓她找回生活的動力。」
「一個好廚房,能夠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廖哥強調,整理不只是表面的整潔,更是幫助人們找回生活的秩序與自信。對於那些夢想擁有完美廚房,卻總是依賴外送的人,她的建議是:「整理你的廚房,讓它變成一個你願意待的地方,料理的習慣就會自然而然地養成。」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29 「廚房的美學:從料理到器物,生活的詩意」,更多故事請見雜誌。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