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王君琦專欄:港劇的黃金時代飛逝  今日香港受難令人心痛

王君琦專欄:港劇的黃金時代飛逝 今日香港受難令人心痛

雖然沒在香港生活過,但透過媒體資本主義的傳播,讓我對香港格外有感,甚至錯覺自己也進入「想像的共同體」,因此也深刻地同理當今港人的處境。

香港導演陳木勝是庚子年眾星殞落中的其中一顆。大部分的人可能會以他擅長的動作片如《危城》(2016)、《掃毒》(2013),或是更早些時候讓郭富城得到金馬獎肯定的《三岔口》(2005)來懷念他的成就,但這個名字卻讓我憶起了自己如何因為流行文化的傳遞而萌芽對香港的好感與認同。

1982年中視將香港無線電視台製作的《楚留香》列為金鐘獎觀摩節目獲得好評後,以國語配音讓香帥走進了台灣的家家戶戶,《楚留香》出乎意料地以超過60%的驚人收視率橫掃千軍,武俠港劇成為當時電視台的收視保證。

雖然因為藝界人士主張的保護主義,成功策動了文工會、新聞局與老三台,港劇在電視上終究只有兩年的生命週期,但卻就此打開了1980年代香港流行文化在台灣的風靡一時。方興未艾的錄影帶市場滿足了追劇的狂熱,路邊小文具店販售的明星劇照,一字排開全是張曼玉、趙雅芝、鄭少秋等港星,「無線五虎」的劉德華、梁朝偉才剛轉戰的香港電影更是黃牛大賺橫財的收入擔保。

操作精準純熟的香港流行文化,為當時處於戒嚴統治的台灣提供了娛樂出口,即使有隱微的政治寓意,在台灣忙著處理自身的政治轉型及身分認同之際,怕也是無暇體會。

千禧年前後赴外求學期間,與香港的距離再次因為港劇而拉近。一身挫折,靠的是晚餐時分的TVB港劇得到慰藉,從長壽劇《真情》,到職人劇《鑑證實錄》、《陀槍師姐》、《談判專家》,再到豪門劇《流金歲月》和古裝劇《帝女花》,我竟也與旅美港人一樣流連忘返於螢光幕裡的香港日常和粵劇傳統。

林保怡、歐陽震華、陳慧姍、宣萱、胡杏兒、林峰這些在台灣鮮為人知的藝人我卻如數家珍;靠著洛杉磯華人社區的港式食堂,袪濕茶、菠蘿油、煲仔飯、咖哩魚蛋、楊枝甘露,落實成鮮活難忘的味蕾記憶。每日煲電視粥,讓我的粵語能力進展到「識聽唔識講」的程度,除了可以側耳聽懂旁人的閒話家常,也能看上沒有字幕的新聞報導。

照理說,隻身異鄉的我若要逃回文化母體的羊水,也該追蹤台劇,可惜在台灣再創台語武俠經典的《飛龍在天》雖然也飄洋過海,卻配上了字正腔圓的京片子,或許是過去「標準國語」的訓示陰影仍在,總之讓人無法入戲。

雖然沒在香港生活過,但透過媒體資本主義的傳播,讓我對香港格外有感,甚至錯覺自己也相當程度地進入了「想像的共同體」,對於此時此刻港人受難,感受更是深刻。

港人來台,是不得不的選擇,但要在台灣落地生根卻不一定容易。我想起年幼時住家巷口曾有間香港夫婦開設的糖水舖,舖頭乾淨清爽,甜湯口味宜人,後來聽聞是生意做不起來而收店,但那碗芝麻糊,三十多年後仍有餘香。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3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王君琦
  • 插畫/子仙
  • 責任編輯/游千慧
王君琦

王君琦

專業靠電影,吃飯配電視,開車走路聽廣播。因為被花蓮的土黏住,得以受山海照拂庇蔭多年,至深感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