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國美館「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科技藝術的提問是,有沒有「20隻手指頭的人」?

VERSE News

國美館「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科技藝術的提問是,有沒有「20隻手指頭的人」?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於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2月5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廣場、U-108 SPACE展出。今年以「數據光景」為題,策劃三大主題、邀請九件國內外藝術作品,邀請觀眾一起探索光影與聲響,思辨當代科技可能性的殊異。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於國立臺灣美術館展出。圖為查克・利伯曼(Zachary LIEBERMAN)〈反射研究〉Reflection Studies(圖右),與王連晟〈非歐幾何延伸公設〉Non-Euclidean Geometry(圖左)。

「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數據光景」於2022年12月3日至2023年2月5日,在國立臺灣美術館戶外廣場、U-108 SPACE展出。今年以「數據光景」為題,策劃三大主題、邀請九件國內外藝術作品,邀請觀眾一起探索光影與聲響,思辨當代科技可能性的殊異。

國美館是台灣最早推廣科技藝術的單位,自2004年起每年都會策劃一檔大型科技藝術展覽。今年來到第四屆的光影藝術節,起初(2020年)是配合「臺灣燈會在臺中」的傳統燈會脈絡做規劃,這次則在國美館的爭取下,聚焦於當代科技藝術的本位,成為獨立的展覽形式。

第四屆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以「數據光景」為題,邀請新媒體藝術創作與教育者葉廷皓,以及現任清華大學科技藝術研究所教授暨所長邱誌勇擔任共同策展人,展開「數據運算介入」、「感官資訊轉換」、「5G即時交流」三大展覽主題,並精選國內外九組科技藝術作品參展,以科技藝術展現「數據」的九種不同樣態。

九組作品中,有三組是來自美國、日本、烏克蘭/西班牙國際藝術家的首度在台展出,台灣部份則共有六組參展作品。相較往年,「數據光景」有更多的音像創作,藉由大型投影帶來互動式的音像體驗,並有別於大多數位藝術作品常在室內展出,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企圖打破美術館白盒子,克服氣候、地形、設備維護等影響,將絕大部份作品移至室外。

此次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將絕大部份作品移至室外。圖為404 N.F〈青台〉Grass。

展品的空間轉換、異地共演

這次散落於國美館外廣場空間的大部份作品,藉由空間轉換帶來了不同的觀展體驗,也透過空間強化了作品性格。如王連晟全新創作的〈非歐幾何延伸公設〉,巧妙利用國美館現有的建築切角進行創作,為原先常被忽略的公共空間賦予新意;蔡宜婷〈植光‧花〉在一大片草坪上植入一支支有光點心跳的花草,也種下人造科技物與生態共生共存的未來意象;張欣語在坡道樹林安裝接收器,突破人類感官限制聽見植物體內部的聲音,感受樹木的脈搏以及周圍動物、環境變化的特殊聲響。

今年重頭戲之一則是來自烏克蘭/西班牙跨領域數位藝術家尤里.勒赫與台灣藝術家吳秉聖的跨國連線5G異地共演,跨國共製的〈光的時間量子〉於U-108 SPACE環形的場域展演,該場域打造環景影音高畫質同步融接系統,導入高畫質及16.2聲道環繞聲場,能進行5G高速、大量數據運算,是國內獨一無二的沉浸式影音複合空間。

這場由兩人共創的〈光的時間量子〉,以多頻道的音像畫面營造身歷其境的體驗,作品中的畫面生成是透過重疊不成律的音符,以及複節奏的音樂結構、顆粒合成與大量處理影像紋理,加上利用點雲技術創造的3D模型來營造迷幻的視聽氛圍;同時以即時生成演算和即興隨機的技巧,在視覺畫面和聽覺體驗間建構出更多不同的可能性。這次演出是U-108 SPACE自成立以來,同時結合視覺與聽覺的共演,更是目前為止最遠距的台灣/西班牙跨國連線,相當具有指標性。

張欣語 CHANG Hsin-Yu〈樹的噪訊〉Tree Noise 。

蔡宜婷 TSAI Yi-Ting〈植光・花〉Lighting Flowers。

尤里・勒赫 Iury LECH(烏克蘭 Ukraine _ 西班牙 Spain)/ 吳秉聖 WU Ping-Sheng〈光的時間量子〉 Quantum of Time Inside Light。

科技藝術的「本質」是提問

策展人葉廷皓表示,此次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的作品選件,其實都與他創作身份所關注的媒材有關——聲音、影像與創意程式設計,其中「創意程式設計」是驅動此次展覽主題「數據光景」的核心。

「現在是一個科技社會,其實到處都是數據,只是我們不一定看得到,那我們請藝術家做一個轉化,讓這些我們看不到的數據變成更容易閱讀的東西。」葉廷皓解釋,轉化的方式即是透過程式設計撰寫演算法,收集數據,再讓數據向外呈現為聲音、影像與光影的藝術形式。

以「演算法進行創作」是葉廷皓認為「數據光景」與其他科技藝術展覽最不一樣的地方。「演算法並不會完全按照藝術家的意志,它會自動去尋找要輸入的數據資料,產出影像,或者是產出聲音——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Generative art,衍生式藝術。」當衍生式藝術被創造、脫離了藝術家,它就能依藉著演算法成為「有機」的藝術品,會依據當前收集到的數據,不斷產生新的不重複的內容。這讓「數據光景」成為了某種有機形式的展覽,這也是葉廷皓想讓觀眾感受到的體驗:和彷彿有自己生命的作品們互動,一起共同創造光影與聲響。

策展人葉廷皓(圖右)與邱誌勇(圖左)於記者會上介紹今年展覽亮點(攝影/黃雅農)。

走到藝術作品面前,若感到難以理解,葉廷皓建議先別想太多,只要敞開心胸和作品一起「同樂」就好——和作品互動,感受光影的變化,聲音的音質與音色。葉廷皓說,這種最直觀的感受,其實才是音像藝術最吸引他的地方,「當我看到視覺和聽覺有一個很強的連動性的時候,就會有一種非常過癮的感覺⋯⋯我不會描述,就是會有一種『這樣就對了!』的感覺。」

有了第一種層次的欣賞,如果好奇作品的光影是如何被決定呈現的方式,再透過導覽跟作品介紹去理解。在深入認識作品的過程中,能嘗試與科技藝術的「本質」站在一起,「科技藝術和媒體藝術最根本的本質就是,藝術家跟大家一起面對新科技的時候,藝術家對大家的提問,並且他有沒有辦法去思考一個介質的新可能性,然後一起做反思或者是抵抗。」葉廷皓說。

笠原俊一/神田竜/比嘉了 KASAHARA_Shunichi/_Kezzardrix/HIGA_Satoru_〈碎形〉_Fragment_Shadow(攝影/汪正翔)。

「正確使用」之外的更多可能性

還是沒有獲得解答的話,葉廷皓說,不妨就直接和藝術家本人做提問吧。「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特別規劃了系列教育活動,5G科技應用工作坊、策展人與藝術家親自帶逛的專家導覽與國際論壇單元,讓人們在看展之外能獲得更多深入理解。展覽也共規劃了兩場國際論壇,分別探討「速度與連結:5G世代下科技藝術展演及其可能性」,與「科技藝術與光節的永續經營」。除國內學界、業界專業人士外,也特別邀請到紐約城市大學校長特聘教授、新媒體創作理論探索的重要人士列夫.曼諾維奇(Lev Manovich)出席。

科技藝術對於當代新技術的「反思」,是科技藝術之於當代的重要意義。葉廷皓說,在台灣自許「科技島」的當下,人們大部分都還是在尋求技術的正確使用方式,藝術則能帶領人們思考技術在「正確使用」之外的更多可能性——例如近年AI技術對傳統藝術帶來的挑戰,葉廷皓就不認為是一個問題,「大家現在都試圖利用 AI 畫出正確的東西,那我們(科技藝術家)在使用這個材料時候,尋求的可能就是利用 AI 畫出不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的東西,例如,故意請 AI 去畫⋯⋯有20隻手指頭的人。」他認為,不管技術如何變化,能為人類做人類的思考的還是「人類」,這是短期內不可能改變的事。

蔡寧 TSAI Ning〈耳語〉 Whisper。

貳進 2ENTER〈福朗提爾壹號〉 Frontier。

在台灣,這樣的思辨有越來越多的發生可能,「台灣的媒體藝術家並不輸國外的創作者,所以以結果論來看,台灣絕對適合這樣的藝術發展。」當然整體大環境資源及市場的友善程度,仍有待討論,「但有一些新的觀眾,然後開始有人找我們委託我們來規劃展覽或活動,都表示需求有更多。」他認為這是自己從事藝術的創作、教育與推廣,最實際也感受最深的回饋,也期待「數據光景」的光影及聲響,能向世上的所有陰翳之處伸去。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圖片/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璈
圖片/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璈
圖片/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璈
圖片/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璈
圖片/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璈
圖片/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提供 編輯/郭振宇 核稿/郭璈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圖片/數據光景——2023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 提供
  • 編輯/郭振宇
  • 核稿/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