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衛城主編盛浩偉:大疫之年,人文書籍出版依然繁花盛開

Read Now

衛城主編盛浩偉:大疫之年,人文書籍出版依然繁花盛開

衛城出版社主編盛浩偉從「巨人」般的大歷史系書籍,與「精靈」一樣小而精緻的台灣史相關寫作,透析近年人文類書籍的出版風向。

盛浩偉|1988年生。著有散文集《名為我之物》,譯有《「漢文脈」在近代》。現為衛城出版主編。

大疫之年,諸事維艱,原本已正衰退當中的出版事業則難上加難。可喜的是,回顧這一整年的人文類型出版,我以為反倒從中能夠看見近幾年出版趨勢不輟地延續著。最顯著的莫過於幾年前吹起「大歷史」風潮,以世界史為主的巨型書籍持續出版。

自《人類大歷史》(天下)以降,乃至八旗文化的《興亡的世界史》系列套書、馬可孛羅幾本世界史巨著等各方的經營耕耘之下,這類「巨人」一般的書籍已儼然形成穩定的出版及閱讀趨勢之一,即使疫情席捲,卻依舊是人文類型出版裡最有存在感的一支。

隨意舉例,如馬可孛羅的《十字軍戰爭全史》、《法蘭西全史》、《地中海一萬五千年史》、《真理的史詩》、《哈布斯堡帝國》,聯經的《絲綢之路》、《諸神的起源》、《SPQR》、《戰火中國》,貓頭鷹的《黎明的守望人》、《新世界的流亡者》、《帝國的東方歲月》,左岸文化的《世紀中國》、《公司與幕府》、《巴達維亞號之死》,或者麥田出版將霍布斯邦經典作品集結的《霍布斯邦的年代四部曲》等等,都是蓬勃的成果。

其或時間跨度之大,或針對某一時期之鉅細靡遺,或運用新觀點與新史料重構歷史敘事,都提供給讀者豐富的圖像。而這些,無論從質或量上,可能反映了兩件事:

第一,我們確實已處於歷史的轉折點。面對世局詭變,且未來趨向依舊迷茫,對於世界、對於他者、對於過去,不免激發強烈的求知慾,企圖總結檢討,知曉來處。第二,在資訊無限爆炸而網路搜尋極度便利的年代,書籍反倒更能作為一種單位,來框限、篩選、建立出有價值且需要的知識與認識之範圍。這或許是我們重新思考、並重新定義「書」之意義的契機。

而在去年,世界史類之外,思想著述、文學創作或個人自傳,亦不乏「巨」相—或是龐然的質與量,例如:卡爾.波普《開放社會及其敵人》(商周)、安得魯.所羅門《正午惡魔》(大家)、­肖莎娜.祖博夫《監控資本主義時代》(時報)、大江建三郎《空翻》(自由之丘)、「細江英公自傳三部作」(臉譜)、《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商周)等,這些都展現了人類生命於內在外在的豐富與宏肆,以及時代面貌之繁複。

或者,是系列結夥,如「馬丁.貝克刑事檔案」(木馬)、莎拉.華特絲的「維多利亞三部曲」(麥田),乃至台灣本土的《讓過去成為此刻:台灣白色恐怖小說選》(春山),以及年底的《七等生全集》(印刻)等等——從出版寒冬一直到大疫年間,都仍普遍可見大部頭與套書,或許是這個高唱「閱讀沒落」、「出版已死」年代的一點安慰吧。

相較於上述這些「巨人」、這些卓然成家的宏大敘事,另一邊則有眾多「精靈」般的書籍,且特別是在台灣歷史方面。記憶猶新者當屬領頭的蘇致亨《毋甘願的電影史》(春山),隨後則有《我們的搖滾樂》(游擊)、《假如我是一隻海燕》(衛城)、《文明的野獸》(遠足)、《歌唱台灣》(衛城)等等,都是題材獨到,別出心裁,雖然不似巨人那樣雄偉磅礡、範圍遼遠,卻也都自成一格,閃閃發光,照亮過往所未見之暗隅暗面;而這些,或也可以放在前幾年本土非虛構歷史寫作的延長線上來看待。

此外,虛構的文學創作,其問題意識亦更加具體切身,如陳思宏《鬼地方》(鏡文學)、楊双子《臺灣漫遊錄》(春山)、瀟湘神《殖民地之旅》(衛城)等,都是透過文學書寫,嘗試以個人小寫之歷史,窺探大寫歷史、時光地景的縫隙,頗有成績。

礙於篇幅,如此回顧必有遺珠,難以面面俱到。但最後的最後,必須得要提及香港。

新的一年到來,香港的凜冬卻尚未結束,而自2019年底乃至過去一年間,許多香港議題的書籍持續在台灣出版著。這賦予了出版與閱讀更多意義:那是記得,是提醒,是見證,是啟蒙,是團結,是抵禦漠然,是凝聚反抗的命運共同體,相信,那也會是暴政終將被推翻的預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4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關於閱讀的各種模樣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盛浩偉
  • 圖片/盛浩偉提供
  • 責任編輯/吳哲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