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三峽北大特區——三百年的時空漫遊,走讀流動中的文化場景

三峽北大特區——三百年的時空漫遊,走讀流動中的文化場景

從三溪匯流的三峽老街區,延伸至環山之下、視野開闊的北大特區。無論搭捷運、騎單車,或是步行,這段距離串起三百年間聚落的消長演替,縱橫交錯的現代和歷史景致,構成三峽獨一無二的時空體驗。

仰靠鳶山,大同山脈、屈尺山區環抱,舊稱「隆恩埔」的三峽北大特區一帶,自十七世紀起,就因得天獨厚的山谷地形,吸引漢人社群落腳農墾。不遠處的「三角湧」地區,由大漢溪、三峽河與橫溪匯流,成為北臺灣連綿山區,與淡水港口之間的物產集散地,憑藉茶葉、樟腦、山藤、藍染、煤礦等物產,形成富裕的三峽老街,誕生全臺第一間農會。

時空快轉到今天,正值處暑前的一個夏日,我們跟隨新北市臺北大學校友會理事長林育騰先生的帶路,探訪散發傳統韻味的三峽老街,與煥發新生的隆恩埔北大特區。透過一日的三峽輕旅行,走覽北臺灣三百年的發展歲月。

三峽茶廠的傳承與轉型

車子蜿蜒行駛三峽白雞山間,一座嶄新的房舍矗立眼前。這是1951年創立的「大埔製茶廠」在今年對外開放的新門市。陳宣和是茶廠第三代,他回憶:「我小時候暑假很少出去玩,而且國中身高才140公分,就要搬60公斤的茶!」他見證從阿公時期,茶葉粗製、大量外銷的時代,到父親時逐漸轉為精製,客戶也從三峽老街與臺北市區的茶行貿易商為主,到散客的比例日漸提高。

當責任落到宣和肩上,他與太太姜慧姿面臨的,是更瞬息萬變的大環境,父親一度不了解「客戶資料為什麼要電腦建檔?一批茶怎麼要賣那麼久?還要包裝成這樣美美的?」他笑說,這是每一代之間都會產生的火花,但正因為看過長輩的歷程,深知轉型是每個時代的必須。姜慧姿自豪地表示:「要說轉型,前面還要先撐過傳承這一關!」他們延續父親時開始種植的苦茶樹,製苦茶油,並以「千花一果」的品名,近年屢獲國際獎項的肯定,也是臺灣第一個獲得法國AVPA苦茶油金獎的品牌。

興建新門市之前,他們耗費五年,養出一整片不灑肥料的有機茶園。以「茶葉輕旅行」的概念,提供客人完整的食農體驗,走入大自然,嘗試採摘完美的一心二葉,認識作為防風圍籬的苦茶樹,與東方蜂鷹、臺灣藍鵲、白鷺鷥相伴,同時品茗以當地的特殊品種「青心柑仔」產製的碧螺春綠茶、東方美人茶,以及搭配無毒玫瑰花的蜜香紅玫瑰花茶。說到香片,陳宣和表示,他們將茶葉與剔除花蕊的茉莉花一起窨製,少了苦味、保留花香,成為大埔製茶廠的招牌茶品之一。

三峽茶廠三峽茶廠

見證三角湧的移民故事

彷彿循著時光回溯,當我們下山抵達老街,三鶯社區大學的黃君琪老師帶著大家走入三峽祖師廟,一邊說:「十七世紀,漢人先民來的時候,這裡雲霧繚繞,有河流、山林,適合植茶,落地生根。」

大科崁溪(大漢溪)、三角湧溪(三峽河)、與橫溪的河道匯流處,形成漢人聚落「三角湧」,成為茶葉、樟腦、山藤、大菁(藍染)、煤礦……的集散地。加上1860年淡水開港通商,物產透過河運,串起艋舺、大稻埕與淡水港口。當地人稱「店仔街」的三峽老街上,茶行、染舖林立,是當時臺灣最繁榮的區域之一。黃老師補充:「到了日治前期,山中開採的煤礦,會透過鐵路輕便車運到平地。1933年三峽拱橋出現,才逐漸轉為陸路。」

關於拚搏,每一代人都不容易,黃老師提到,「三峽長福巖」供奉的清水祖師,最初是福建安溪移民的原鄉信仰,信仰圈也涵括鶯歌、樹林、土城、大溪等地,見證漢人社群移墾的歷程。「黑面祖師公目眉白,沒人請祂就自己來。」歌謠唱出信眾感念神明的心聲,因此每年祖師爺聖誕,爐主便會奉上悉心照養的豬公,這個習俗也反映出傳統社會中,「平安分食」的共享互助精神。

清水祖師爺陪伴當地民眾,經歷了1895年乙未戰爭、1945年二戰等動盪變局,廟宇建築也不免受損。戰後,廟中與地方人士期盼,敦請出身商紳家庭,曾代理三峽街長的李梅樹,主導廟宇修建。李梅樹先生憑其藝術造詣與影響力,無私投入廟宇重建工作三十多年,終賦予三峽祖師廟「東方藝術殿堂」的國際美譽。未來,「李梅樹紀念館」將從三峽老街移往隆恩埔,坐落臺北大學校園內。

三峽祖師廟三峽祖師廟

從清代隆恩埔轉身為臺北大學城

抵達臺北大學校園,我們在「心湖會館」午餐、參觀「海山學文物展覽館」。經臺北大學林道通校長與「海山學研究中心」洪健榮主任的介紹,才知道大學與北大特區所在的隆恩埔,開發史更早於三峽老街。

洪主任表示,「隆恩」,源於乾隆年間的「隆恩庄」,為「謝主隆恩」之意。由官方招募軍隊與當地民眾,在這片河灘地上進行粗放農業開墾。即便日後三角湧地區逐漸興起、吸走時代目光,這裡的農墾都未中斷,且曾發生過抵抗日本人的「隆恩埔戰役」。直到西元2000年,臺北大學在此設校後,因為當代的行政區與都市規畫,又再形成嶄新的隆恩、北大特區與大學城的人文記憶。

林校長以自身為例,他在創校初期就來任教,二十多年過去,已經買房成為新三峽人,當時鄰居小孩才上小學,今年已經從臺北大學社工系畢業。他表示:「一間大學能滿足所有就業跟生活所需。除了教學研究人員,學校也有大量約聘人員需求,進而帶動地方發展。在空間上,臺北大學在地方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就是一個大公園。」


學校以圖書館為中心,前方為教學區與一整片大草地;後方則是持續蛻變中的休憩區與心湖會館,有學生餐廳、Paper Shoot Café,以及將「劉厝古圳」尾段灌溉渠道整治而成的「心湖」,作為滯洪池的同時,也形成一片愜意的生態區,黑森林、櫻花林相伴,鴨、鵝徜游其間,還有兩隻從臺中秋紅谷引進的天鵝。方正適中、對稱平坦的校地,是各年齡民眾隨時踏青放風的去處,更是許多結合社區營造與地方活動的最佳平台。

走出校園,漫步北大特區,這片棋盤式街道瀰漫著靜謐的人文氣息。林育騰理事長表示,較早開業的「老柴咖啡」是北大特區的代表性咖啡店,年復一年提供學子打工學藝的機會;剛站穩腳步的「黑霸牛肉麵」,是青年餐飲創業的嘗試店家;新開幕的「歐衣洗」洗衣店,則是北大學生的實習商店,並設有提供社區交流的公共座位區,也串連三峽與土城的中央洗衣廠區。自大觀路向外發展的商家,展現出北大特區已經孕育著各種創業的可能。

從大學啟動的社區實踐量能

三峽北大大觀路三峽北大大觀路

臺北大學林校長曾擔任資工系主任,他認為,「臺北大學長年深耕法商社科及公行領域,加上電機資訊領域和永續創新國際學院,是國內公務及法政人才的搖籃。」各院系所都要發揮學科專業、相互合作,觀察並回應在地的需求。

尤其,當越來越多教職員成為新三峽人,學校已從「進駐」社區,轉為與在地「融合、共榮、共好」。例如:關注超高齡社會,目標讀者為長者的《學老誌》,為社工系老師所主導創辦;還有其他深耕高齡研究的USR青銀共學計畫,都伴隨各社區的組織與活動能量,接觸到更多住戶;校長所參與的計畫中,也有與恩主公醫院、社區合作開發的失智症檢測APP。

「海山學研究中心」是另一個由北大串連大臺北地區的特色,透過這個跨學院、跨領域的平台,以海山地區(三峽、鶯歌、樹林、土城、板橋、中和、永和、新莊、大溪等地)的地方學研究為基礎,肩負在地社會實踐的責任。人文學科投入地方調查、口述歷史、文化記憶的傳承;社會科學從都市計畫、城鄉發展關注社會變遷;結合國際與科技學科的資源,開發多條外語及數位走讀路線。

與地方社團合作舉辦的:大三鶯走路節、三峽綠茶季、北大玩具節……都是臺北大學作為串連平台的多元跨域成果。洪主任懇切地說:「我們不能『就地方論地方』,而是要把地方無限擴大,成為跟世界連結的重要環節。」校長亦談及:「學生終究要踏入社會,在學期間不能只讀課本知識,要培養社會實踐根在地思維。」因此,學生同時是文化的參與及推動者,校內也出現學生獨立經營、販售三峽在地特色茶點的「阿默蛋糕北大實習商店」。更不用說畢業後,許多繼續留在三峽,創業開店、參與地方創生、社區發展與博物館的校友。

新三峽,老韻味 一日遊覽三百年


乘著海山地區的歷史厚度,當移民成為住民,「新三峽」的地理視野逐漸凝聚,「隆恩埔」已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大學城,孕育出兼具時代縱深與未來科際整合的新三峽認同。洪主任的心目中,三峽是「傳統龍門客棧老街韻味,與現代便利市鎮的無縫接軌、水乳交融之處,也是『傳統產業邁向藝文化』的起點。」

傳統產業的榮景或許難以復返,卻能加持地區蛻變。大漢溪兩側的三峽、鶯歌,分別先後出現臺北大學與李梅樹紀念館,陶瓷博物館與新北市美術館。國道、捷運與群山溪河共同環抱三鶯,產業聚落也轉型為宜居、未來可期的藝文重鎮。

回顧這一日輕旅行遇到的面孔,有傳承茶產業並開創品牌轉型之路的青農,矢志訴說三角湧故事與祖師公信仰的文史工作者,串連學術與業界機緣的企業家,貫徹大學責任並落實學術與實踐精神的學者,初生之犢嘗試校園商店的學生,以及北大特區每一位店主……,他們正是演繹三峽故事,與北臺灣三百年發展的最佳帶路人,也是流動的文化場景中,最珍貴真切的群像。

作者簡介|徐立真

八〇年代後出生的臺北人。經歷史學與民族學訓練,才開啟觀看世界的眼睛。有幸在各種聆聽與紀錄的工作過程中,學習理解每個故事背後的一〇一種可能。相信人生是一場未竟之誌,永遠有值得探索、共感的人事物。

在地帶路

1. 阿默蛋糕北大實習商店


臺北大學社團「北大創業家」以培育學生的創業家精神和職涯能力,在八年前首創由學生經營、自負盈虧的實習商店,從管銷、人事、租金水電,全由學生獨立管理。他們不僅在校園販售,還推著餐車走進企業與社區。店內限定的「峽午茶禮盒」結合在地文化意象重新設計,內容包括阿默經典費雪公爵蛋糕,以及三峽特有的碧螺春與蜜香紅茶。遊客還能帶著這份午茶禮盒,到校園心湖的湖畔,享受悠閒時光。

2. PaperShoot Café

面向臺北大學心湖的會館二樓,坐落著紙相機品牌「紙可拍PAPERSHOOT」以及同名咖啡館。餐點針對假日遊客和社區家庭與銀髮族,提供精緻甜點、可頌、布朗尼外,也包含素食、輕食與寶寶套餐,部分小點使用店外種植的香草入菜。手沖咖啡依季節更換新鮮豆子,結合店家講究的數據沖煮經驗,帶來穩定且細膩的咖啡風味。咖啡館三面開窗,面對前方綠意,讓人能在光影與綠景之間享受放鬆時光。

3. 老柴咖啡館

大觀路上有間營運十五年的咖啡館,是最早落腳於北大特區的店家之一。創辦人張若芸以咖啡為起點的探索收納在這間咖啡館中,透過她的導覽將認識店門前的阿拉比卡波旁咖啡、門面出自宋代書法家米芾筆墨的「咖啡館」字樣,進到店內品茶聽取三峽茶葉特色,此外,她相信好咖啡源自咖啡種植環境,因此,店內陳列了直購自阿里山咖啡農的精品級咖啡。而台灣咖啡在日治時期形成產業之前,最早的種植紀錄就在三峽,現在三峽與新店交界山區的竹子崙莊園,也將是她下一個深入認識的產地。老柴咖啡館流動著三峽古今的人情與故事,使人們從喝咖啡開始對三峽心生好奇與喜愛。

4. 歐衣洗

大觀路緊鄰校園,已是不少臺北大學的學生實習與創業的場域。結合對三峽市場需求與台灣連鎖加盟產業能量的觀察,北大創業家走出校園,與三峽在地品牌「歐衣洗」合作,讓學生得以學習連鎖品牌的經營之道。店內不僅提供洗衣服務,還因應銀髮族比例高的社區特性,特別擺放一張共享桌,讓長者在等待時能互相聊天,也成為親子互動的小據點。

5. 黑霸牛肉麵

阿宏是三峽在地人,從咖啡轉入料理領域,十分在意食材本味。店內紅燒牛肉麵與滷味頗受歡迎,湯底不用高湯粉,而以老薑、蒜,並精選富含豐富膠質的鍵子心慢火燉煮,他更強調飼料飼養的鍵子肉使牛肉與湯頭浮現淡淡奶香,調和出自然而濃郁的滋味。他的老家在大板根後方五寮一帶,讓店內不僅有熱的滷味,夏季更有產自在地的綠竹筍。這碗牛肉麵沒有傳承食譜,全靠阿宏自行摸索,從比例到火候,自行打造出屬於店家的風味。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徐立真、許羽君(在地帶路) 攝影/日常散步 李盈靜 圖片/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提供 編輯/許羽君
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
VERSE VOL.31 款待之道VERSE VOL.31 款待之道
  • 文字/徐立真、許羽君(在地帶路)
  • 攝影/日常散步 李盈靜
  • 圖片/新北市觀光旅遊網 提供
  • 編輯/許羽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