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步道串連台灣最美風景
Promotion

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以步道串連台灣最美風景

走步道已經成為現今時興的旅遊模式,不論是因為對土地的情感、自然的熱愛,或者想要探索不同類型步道所代表的人文、歷史和生態,藉由步道的串連,能帶領我們看見根著於台灣土地的美麗風景。步道文化之所以能在台灣生根發展,關鍵推手是成立於2006 年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其多年來的推動與倡議。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將國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引進台灣。

走步道已經成為現今時興的旅遊模式,不論是因為對土地的情感、自然的熱愛,或者想要探索不同類型步道所代表的人文、歷史和生態,藉由步道的串連,能帶領我們看見根著於台灣土地的美麗風景。步道文化之所以能在台灣生根發展,關鍵推手是成立於2006年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其多年來的推動與倡議。

過往談起步道健行,一般人通常會浮出的畫面是背起大背包前往遠方登山的身影,但其實走步道不必到遠方,城市綠廊、郊山小徑,只要是腳下慢行的路線都可以串連成步道。2006年,有一群希望與土地環境更加密切連結,保護台灣豐饒山海環境的熱心人士,組成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致力串連全台綠色路網,提供人們可以步行、騎單車的長距離路線,推動屬於台灣的步道文化。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周聖心指出,這十多年來協會積極推動步道文化,逐漸打開民眾對於步道的想像,「台灣島嶼不大,但卻擁有壯麗多變的山海風貌,非常適合打造徒步健行的長距離步道。」例如走在東部海濱步道上,能眺望湛藍深遂的太平洋;走進山林中,又能看到樟樹、山毛櫸等各種從低海拔到高海拔的林相與植物。

台灣的步道風景多變,充滿著魅力。

引進手作步道,打造屬於台灣的步道文化

既然台灣擁有適合發展步道的條件,究竟該如何推廣步道文化,才能讓台灣的步道之美,走進大眾視野中?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行動之一是引進國外「手作步道工作假期」,期待藉由大眾親身體驗的方式,一起守護山林與步道。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曾親赴美國阿帕拉契山徑120天,參與手作步道工作。山徑長達3600公里長的縱向步道,過去百年來都由民間志工團體以就地取材、手作的方式修築維護,沒有一寸是發包工程的硬鋪面,不僅健走步行時較不傷膝蓋,也能串連民眾對於步道的情感連結。徐銘謙將此概念帶回台灣,正式開啟協會對於手作步道的投入與推廣。

周聖心認為,手作步道與步道文化的推廣相輔相成,因為步道是從土地裡長出來,深具地方的文化、歷史、自然等特色,「每一條步道都不可能換到其他地方,步道就是長在那裡,換了一個地方,就是另外一條步道了。」

手作步道讓民眾行走時較不傷膝蓋。

正因為每條步道都是獨一無二的,為了回應步道各自的課題,協會培育專業步道師,針對手作步道工作進行專業化分析,包括步道為什麼存在、給誰走、當地的氣候、環境與地形,進而決定施作維護方法,「我們希望用自然、就地取材的工法,保存並彰顯步道在地特色。」

秉持這樣的理念,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成立16年來,逐步推動串連路網、守護步道與活化路網、步道守護制度化、建置綠道和接軌國際四大目標,並在2017年與國家發展委員會合作著手進行綠道網絡建構規劃,提出七條各具不同人文自然風貌的「國家綠道」,目前已完成串聯與建置的國家綠道包括淡蘭古道、樟之細路、山海圳、水圳綠道等四條長距離步道。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的努力屢屢獲得各界肯定,2021年獲得第11屆總統文化獎,2020年則獲得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舉辦的「綠集合徵選」南方精神獎特優榮耀,並因此牽起與大亞電線電纜的緣分,攜手共同推廣台灣步道文化。

眾人合力以就地取材的方式手作步道。

推崇環境友善,大亞電線電纜與千里步道理念不謀而合

「過往獲得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綠集合徵選獎項的單位,有不少團體的理念是協會相當認同的,美麗家園基金會中的許多董事也長年致力於環境保護、友善土地等領域的專家學者。」周聖心說。

事實上,推崇環境友善、鼓勵員工親近大自然的因子,早已深植在大亞電線電纜的企業DNA中。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尚弘本身就是個「運動咖」,時常在社群臉書上分享自己走踏山林的經驗,積極鼓勵員工參與公司內部的踏青社、有氧社等運動社團。

為了鼓勵員工走出戶外運動,大亞電線電纜在臉書創立「大亞健康運動LIFE 」內部社團,同仁將運動紀錄上傳分享,不僅能互相交流,於年終歲末餐會上還會抽出100筆運動紀錄名單提供獎勵,以推廣同仁運動。

徒手搬運石材作為步道基底。

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電通電力生產部課長王文忠就是社團中的「發文常客」,出門散步總愛隨手拍下照片;總務部副管理師、身兼踏青社社長的楊素碧則說,因疫情而減少了登山健走的頻率,但為了保持運動習慣,她仍每天出門走路,一年累積下來可以發出300篇文,「我天天都能走上八千、一萬步!」

周聖心認為,現今企業面臨疫情、氣候變遷、地緣政治等詭譎多變的情勢,必須要培養出相當的「韌性」,才能快速面對局勢變化,「讓員工擁有健康的體魄,就是培養企業韌性重要的基礎。」

參與手作步道活動,共同打造美麗家園

大亞電線電纜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聯手舉辦過走讀、手作步道活動,董事長沈尚弘親自帶領員工及合作廠商深入體驗步道文化。今年3月,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與千里步道協會於玉山林道進行為期兩天一夜的手作步道活動。

對參與手作步道的同仁來說,此次體驗充滿新鮮感及教育意義。活動中,資深步道師將所有人依工作內容不同分組,有的組別負責封掉捷徑,以免棲地切割破碎化;有的組別負責整理亂石堆、運用天然砌石製作階梯、建置砌石駁坎等。首次參與手作步道的沈尚弘也身體力行,和大家一起,拿大鋤持鐮刀進行步道整理。

沈尚弘提到,手作步道除了強調就地取材、降低對自然造成的負擔之外,在步道師的解說下,他才知道人類喜歡抄捷徑,久了便會走出深溝,下雨時會對地表造成不必要的切割,而志工們的工作之一,就是封掉捷徑,以利水土保持。

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尚弘(右二)帶領同仁進行玉山林道手作步道活動。

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總務部副管理師林淑惠則透露,自己平常就愛登山健行,在戶外走步道時,常會思考到底是哪些人在維護這些步道,「參與手作步道活動後,就更有感觸了,真心感謝這些長久以來默默付出的夥伴。」

「協會以『環境友善』的方式推廣手作步道,這個觀念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理念不謀而合。」沈尚弘表示,「家園」是人要長久居住使用之處,惟有與環境共存共好,才能達成「美麗家園」的願景。

周聖心也觀察到,大亞電線電纜除了鼓勵員工參與手作步道活動之外,也會邀請上下游廠商一同參與。曾有廠商告訴周聖心,受到大亞電線電纜舉辦的步道活動影響,自己公司也開始舉辦相關活動,並邀請協力廠商共襄盛舉,「大亞電線電纜帶頭影響上下游廠商,如同在散播共創美好家園的種子。」

大亞電線電纜是台灣能源串接領導品牌,步道則是串連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社會的媒介,期待藉由響應步道理念的行動,讓社會大眾看到台灣最美風景,也落實大亞電線電纜融入於願景與使命的ESG 精神。

大亞電線電纜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沈尚弘(前排右三)帶領同仁進行玉山林道手作步道活動。

亞洲步道大會在台灣,讓世界看見台灣步道之美

2016年,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成為亞洲步道聯盟( Asia Trail Network, ATN)正式會員之一,2019年正式爭取到第四屆亞洲步道大會主辦權,因為疫情延宕一年的大會,將於今年12月在台灣盛大登場。周聖心透露,辦理亞洲步道大會一方面希望展現台灣步道推動的成果,另一方面也希望加強與國際的交流,包括日本宮城縣、加拿大等國家都將派代表來台灣參與盛會,並展開友誼步道的互訪與交流。

針對亞洲步道大會的舉辦,大亞電線電纜也鼎力支持,將協助城市散步、文化之夜等活動,期待讓台灣步道文化被世界看見。周聖心強調,「疫情雖延緩了大會的舉辦,但相對也拉長我們部署準備的時間,讓公私協力的成果能更完整呈現。」

從廣獲民間與企業支持、屢屢獲獎到走向國際,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始終秉持初心,接下來,協會將持續攜手政府部門,以及如同大亞電線電纜般珍視自然山林、支持環境友善理念的企業,公私協力並肩合作將台灣步道之美推及全世界。

2022年亞洲步道大會在台灣,期待讓更多人看見台灣步道文化之美。

2022亞洲步道大會在台灣:齊聚 夢想之路

2014年11月正式在濟州島舉辦了第一屆亞洲步道大會(Asia Trails Conference, ATC),這是建立在自2010年開始每年舉辦的濟州徒步大會(Jeju Olle Walking Festival)為基礎,在2014年開始成為亞洲步道聯盟成員的區域盛事。藉由舉辦國際會議,以及搭配會議的健行活動,邀請來自世界各地的健行組織與徒步愛好者,去認識不同國家的步道美景,體驗當地的文化,享用當地的美食,促進步道產業與經濟的發展。

時間|2022年12月1-5日
地點|台灣
資訊|點我看更多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提供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提供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提供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提供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文字/周郁芬 攝影/吳昭晨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提供 編輯/梁雯晶 核稿/郭璈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周郁芬
  • 攝影/吳昭晨
  • 圖片/大亞電纜美麗家園基金會 提供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