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馬太鞍欣綠農園:濕地上的文化永續之旅
Promotion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

馬太鞍欣綠農園:濕地上的文化永續之旅

「馬太鞍欣綠農園」從生態導覽、食農教育帶領外地人認識馬太鞍文化,持續新增的特色遊程,來自眾人齊力推動農村再生。

位於花蓮縣光復鄉馬錫山腳下的馬太鞍濕地。

花蓮縣光復鄉的馬錫山腳下,源自中央山脈的地下水湧上土地,湧泉匯聚而成的芙登溪孕育出一處內陸型濕地。區域內的「馬太鞍欣綠農園」從生態導覽、食農教育帶領外地人認識馬太鞍文化,持續新增的特色遊程,來自眾人齊力推動農村再生。

走上花蓮馬太鞍濕地木棧道,望向遠處的馬錫山,白霧繚繞著山頭,濕地沼澤特有的泥土香氣,手中的咖啡香氣繚繞鼻尖,這是欣綠農園負責人朱進郎在開園前最享受的清晨時光。而外地遊客也能深度體驗馬太鞍居民與溼地共生的日常生活。

餐桌上千「心」萬苦的甘美滋味

順著木棧道悠遊濕地,一眼望去盡是各種深淺不同的綠,為了推展食農教育,園區闢起可食地景,隨著導覽解說,眼前的野草都成了得以食用的新鮮菜餚。

欣綠農園主人朱進郎與女兒朱湘榕。

長約兩公尺的樹豆,是早期當地原住民阿美族人會在住家院子前後、田埂間種植的作物,並將其稱為Fata'an(音譯馬太鞍),經常加入排骨湯內燉煮。此外,箭筍、木鱉果、蕗蕎、翼豆、水田芥、野莧也是當地餐桌上的常見作物。

黃藤心則是阿美族過年和傳統祭典必備佳餚,「阿美族人的飲食習慣就是千『心』萬苦,他們很常食用植物或野菜的莖,一般人可能覺得很苦,但對他們而言卻是美食。」朱進郎一邊帶領遊客漫步木棧道,一邊解說周遭生態。他在三十多年前就返鄉開墾父親名下的這塊土地,也曾任職當地大全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跟他輕鬆聊天就能收穫了滿腹的濕地生態學。

朱進郎返鄉三十年來也累積了滿腹的濕地生態學。

螢火蟲相伴的夜間饗宴

世居在當地的阿美族人,在不竭澤而漁的原則中,逐漸演變出稱為Palakaw(音譯巴拉告)的捕魚蝦陷阱網,意為──讓魚棲息的池塘。

巴拉告有三層設計,最底層會鋪設中空大型竹筒,讓鰻魚、鱔魚等習慣棲息在河川底層的魚類停留。中間是成捆的九芎樹枝,讓小魚、小蝦得以附著在上面。最上層是空心竹筒,聚集不少溪魚。只見工作人員拍打樹枝,生氣蓬勃的魚蝦跳進捕魚網,等著上桌成為「石頭鍋」中添味的魚鮮。

體驗當地阿美族人的Palakaw(音譯巴拉告)捕漁法。

園區餐桌上的種種珍饈,不只是在地農民的心血結晶,也是食農教育的最佳教材。阿美族的傳統烹調料理之一為石煮法,先將洗淨的石頭丟入火堆燒到700度,接著以巨竹或檳榔葉鞘作為容器,放入新鮮魚肉、水田芥再將火紅石頭放入湯中,瞬間湯水沸騰,魚肉的鮮甜圍繞鼻間。

每年三到五月的初春夜晚,站在木棧道上,徐徐晚風吹來,眼前點點銀白色、靈動的光點,是數不清的螢火蟲,猶如從天空中灑下的珍珠,伴著微風在草叢中搖曳生姿。遊客還可在這幅渾然天成的風景畫中,品嘗以光復鄉在地農特產、當令食材烹調而成的特色料理,而後一行人可沉澱心靈,閉眼聆聽大自然為他們準備的交響曲。

從清晨到黑夜,一系列的農村深度體驗遊程,每年均有百萬人次造訪,已成為馬太鞍著名特色。但能如此張開雙臂迎接各地遊客,馬太鞍其實歷經一番改造與重生。

阿美族的傳統烹調料理之一為石煮法。

重建起對環境更友善的木棧道

「農村再生條例」施行以前,馬太鞍濕地已有不少遊客造訪,卻缺乏永續概念。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村經營科科長張志豪猶記,木棧道由於長時間有大部分泡在水面下,容易腐壞,因此15到20年前從國外進口木材時,常會浸泡對環境較不友善的防腐劑。同時,當時木棧道是採取連續壁工法,形同阻隔水中生物的通道,引起生態人士反彈。

「農村再生條例」2010年通過後,政府有了較明確法源輔導農村再生,在農業部農村水保署和花蓮縣政府與地方人士多方溝通後,終於把連續壁拆除,還給當地生物自由活動空間,而過去破壞生態的木材防腐劑也不再使用,改用對環境較友善的品項。

因此,農業部農村水保署過去五年分三期工程,針對木棧道上對遊客有安全疑慮之處整修完成,過程中會以不影響環境的模式整修,也不會採用大型機具,而其他小型養護,就由當地民眾自己跳下來做。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以不影響環境的模式整修木棧道。

青年傳承父親永續社區的初衷

返鄉青年也是馬太鞍農村再生的一大動力,背後推手之一就是朱進郎。他一直期盼讓更多年輕人回鄉從農,積極帶動社區與環境共好。

女兒朱湘榕內心有著跟父親一樣的初衷,二專畢業後赴澳洲、加拿大打工度假,一度已經要在加拿大取得永久居留權,但2019年內心深處總有個來自花蓮光復故鄉的聲音要她回家,這一回家就遇上百年大疫,原本驛動的心決定落葉歸根。

原以為是單純接棒餐廳營運,對餐飲科系畢業的她易如反掌,卻沒料到父親已經在農村再生、農村體驗的路走了那麼遠。朱湘榕凡事講求精確,重視網路行銷,和父親拓荒者的浪漫天性不同。父女經營理念迥異,讓朱湘榕決心等到父親準備好交棒、她對農場內事務也日益熟稔後再接手經營。

朱湘榕組成後山白日夢設計「螢饗」等農村體驗遊程。

於是,朱湘榕在2021年報名農業部農村水保署的「青年回鄉行動獎勵計畫」,成功得到為期三年獎勵,前2年分別獲得60及65萬元獎勵金,並開設「後山白日夢」工作室,和兩位專長分別是設計與藝術的夥伴共同設計如「螢饗」的農村體驗遊程、青年培力課程。

去年10月首度舉辦的馬太鞍濕地路跑,整體設計就是出自後山白日夢團隊之手。沿著馬太鞍濕地道路或走或跑,沿途還設有美食補給站,跑者可品嘗花蓮農特產,參加絹印體驗,而完賽獎牌也採用濕地修枝木片製成,全手工製作,不做任何加工,每一片都是獨一無二。

以樹豆等在地特色食材製成的農產品。

馬太鞍部落授權捕魚技藝

阿美族多數世居在東海岸,馬太鞍部落不靠海,卻因為這塊濕地形成獨有的生活型態。2016年,馬太鞍部落主席蔡義昌依據《原住民族基本法》中的「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將巴拉告捕魚法申請註冊,為傳統捕魚技藝取得智慧創作專用權,讓傳統智慧不再被他人濫用。

為了推廣而永續馬太鞍部落漁區文化,農業部農村水保署透過主席蔡義昌,經過當地部落會議討論得到共識後,簽訂全國第一個由中央政府和在地部落的巴拉告捕魚技藝授權合約,「不只是尊重在地文化,也讓巴拉告得以原汁原味呈現在遊客面前。」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農村經營科科長張志豪強調。

在集結眾人之志下,馬太鞍多元的特色遊程不只吸引本地旅客,外國遊客佔比也逐漸提升。下一步,農業部農村水保署還要推動更多年輕人回鄉,打造獨特、有故事、高品質的「魅力農店」,並吸引更多都市青年到農村體驗,用新點子翻轉老農村,讓農村的未來更有希望。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陳育晟 攝影/沈逸欣 編輯/許羽君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陳育晟
  • 攝影/沈逸欣
  • 編輯/許羽君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