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原來歷史離我們這麼近:專訪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

專題|一個博物館的生存之道:現代博物館的創意轉型

原來歷史離我們這麼近:專訪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館長許美惠

在台北這個大都市裡,大家的生活是很疏離的;而走入場館,就是民眾與世界、與城市、或是與所處的社會再次對話的機會。

文化館所 PLUS Info|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定義上雖非博物館,然而館所在整體品牌塑造、展示內容與對外溝通有許多創新之處,值得被討論,因此以「文化館所PLUS」的方式加入此次「一個博物館的生存之道」專題,希望能讓讀者對於展館的轉型有更多面向的了解。

近幾年,全球許多展館意識到品牌塑造的重要性,重新思考特色與定位,追求整體視覺的一致性。清晰的品牌風格有助於識別度建立,打造市場區隔,事實也證明品牌力重塑後,多數場館參觀人次增加、吸引更多會員加入;例如紐約新當代藝術館(New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建立新識別後,到訪人數暴增了 6 倍。

以國內展館而言,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後稱新文化館)的識別度是相對清晰的;從外觀來說,該棟建築位於大稻埕兩個街口的交接處,流線形的褐色立面令人印象深刻;以故事性來說,紀念館前身是日治時代的北警署,署內設置有扇形羈留室、拷問用之水牢,威權時代的遺跡能讓民眾強烈感受當年革命運動的艱難過程。

上述特色皆為客觀的存在,是歷史的賦予。然而古蹟再利用的館舍何其多,新文化館僅僅用三年的時間,藉由多元性的品牌性活動,激起網路世代沸沸揚揚的討論,建立獨特的社會影響力。除此之外,年度館刊只要一上市就造成搶購風潮,甚至被知名書店冠上「地表最強館刊」標籤,更引起本年度金鼎獎評審青睞,獲得政府出版品類的圖書獎。讓我們不禁好奇,新文化館有什麼獨門妙招?

不是我們館有什麼,而是人們需要什麼

新文化館建築於 1930 年代興建完成,1945 年後改制為臺北市警察局,1998 年指定為市定古蹟。2006 年,蔣渭水後人所成立的文化基金會,積極向市政府爭取該古蹟的使用內涵,最終定調為「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以 1920 至1930年代臺灣知識分子致力推行文化運動、爭取政治權力的歷史為展示主軸;經過12年籌備,在 2018 年 10 月正式對外開放。

館長許美惠在 2018 年 5 月到任,當時離開幕典禮僅剩下五個月的時間,她與館員們背負著台灣近代史的推廣使命,也深刻認知到這段歷史的「冷門程度」:臺灣文化協會的啟蒙運動史,曾因政治因素被掩蓋了半世紀;可以說,1985 年以前出生的台灣人,在學校無從了解當年知識份子的覺醒與活躍,課本的重心放在中國歷史的發展,對自己的生長環境是相對陌生、疏離的狀態。

館長與館員們不斷思考「為什麼民眾要走入展館?民眾需要的是什麼?」許美惠提出一個觀點:

在台北這個大都市裡,大家的生活是很疏離的;而走入場館,就是民眾與世界、與城市、或是與所處的社會,再次對話的機會,聽聽策展人想要訴說什麼,跟自身的生活做一個對照。

因此重建百年前生活場景的真實氛圍、避免片面化某個事件、或是英雄化文協人物,儘量呈現群體的多元樣貌,成為館方的重要課題。許美惠期待,民眾進來展館後,找到有共鳴性的議題和熟悉的文化脈絡,發現一百年的歷史其實不遙遠。

讓歷史有溫度與共鳴,與當代觀眾產生對話

「館員每次提出的企劃主題,我都是第一個實驗性受眾,如果連我自己都沒有共鳴、不感興趣,就無法再推薦給觀眾了。」對於新文化館如何決定怎麼策一檔展覽,許美惠說道。

定位雖然是臺灣新文化運動,然而,文協的人物或事件並非唯一的探討議題,一百年前的時空背景與集體意識,才是許美惠所關注的對象。舉例來說,2019 年館方提出一個切入點:「一百年前台灣人的自主意識是如何覺醒的?」為了讓現代人有感,進一步鏈結到「自由戀愛的觀念是如何興起的?」

她們邀請研究團隊策劃了「自由戀愛——時代製造的浪漫」特展,從當時女性如何走出家門爭取教育權、工作權與經濟權,進一步渴望擺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束縛——將自由戀愛這個全民都喜愛的題材,與 20 世紀初的婚俗維新、自主意識覺醒串聯一塊。透過重建百年前的約會場景、示範當時男女的時髦裝扮,讓民眾沉浸其境,彷彿穿越到百年前的大稻埕。

年輕情侶看完展覽後,可能會驚訝當年最流行的約會地點,如台北新公園、碧潭等,經過了一世紀,仍然是最受歡迎的十大景點;這個展覽填補了斷代史的空白,讓觀眾對當時人們的生活處境感到親切,有更立體的想像空間。

為不同目標族群規劃品牌力活動

「以我操作場館品牌的經驗,文化就是要從小接觸,等孩子長大自然就會覺得這個很重要。」許美惠館長分享對於策展目標族群得看法。許多展館近幾年才開始轉型、思考品牌塑造;而新文化館從籌備期間便帶入品牌思維,邀請資深設計師陳永基建立一致性的品牌形象,包含品牌視覺識別、指標系統與主體色系。

另外規劃每年 10 月舉辦館慶活動「新文化運動月」,建立文學、戲劇、音樂、美術等關鍵主題,整合行銷模式推廣,讓民眾進一步瞭解臺灣新文化運動的精神內涵。初期設定的目標群眾,是「已經覺察這段歷史重要性」的民眾,可能是需要創作素材的小說家或漫畫家,也可能是正在撰寫研究報告的學生。

開館後陸續再推出「文化問.診」帶狀講座品牌,以及深度知識性的大師論壇,服務不同需求的客層。值得注意的是,館長認為要讓臺灣人認同這段歷史的價值,最重要的是向下扎根,讓孩子從小接觸。因此策劃了「日治生存大作戰」這個以國小生為對象的 RPG 實境遊戲,透過角色扮演與闖關感受 1930 年代的社會環境,也成為館內招牌活動。

館長表示,營運的短期目標是透過多元性的活動,打造「反映台灣思想革新時代,提出現代性回應的文化館所」的品牌形象;中期目標是跟研究者、文協先賢後代、文史創作者與觀眾都能建立良好的互動,有助於歷史素材、觀點的交流。

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歷經了 12 年的籌備,開館後不斷地嘗試多樣性的教育推廣活動,運用歷史素材,以主題策展和情境體驗的模式,藉由貼近當代生活的語彙,讓民眾願意主動接觸與學習,希望能讓台灣近代史教育普及至一般大眾。

希望觀眾看完展覽後,能產生原來歷史離我們這麼近的想法!

也許臺灣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在短短三年內,可以累積如此多正向的網路聲量,歷史人物在百年後得以散發活力,在於說故事之人,與傾聽之人,已慢慢累積建立了一個良好的對話關係。

回到專題:一個博物館的生存之道:現代博物館的創意轉型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陳冠帆
  • 攝影/蔡傑曦
  • 插畫/GGDOG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