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2021關渡藝術節「出蘆入關」:策展人何曉玫以新媒體再現30年校史盛事

VERSE ✕ 關渡藝術節

2021關渡藝術節「出蘆入關」:策展人何曉玫以新媒體再現30年校史盛事

2021年關渡藝術節以「關渡30」為題,本屆策展人暨舞蹈學院院長何曉玫,帶領觀眾回到30年前出蘆入關的校史盛事之中。

關渡藝術節推出《風華再現XR虛實互動》重現出蘆入關藝術大移動藝院八仙,圖為鮑幼玉校長與現任副校長李葭儀虛實互動實拍照。

關渡藝術節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主辦,自1993年成立至今,不斷以藝術為媒介與社會對話。2021年以「關渡30」為題,本屆策展人暨舞蹈學院院長何曉玫,透過科技介面帶領觀眾回到30年前自蘆洲遷入關渡的經歷。在師生徒步走過關渡大橋的那日,也走進了關渡的地方文化史,本次的藝術展演將從實體至線上連袂呈現,帶領我們一同走進藝術與土地的文化歷史。

遷移與肩負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簡稱北藝大)於1982年成立,舊稱國立藝術學院,作為台灣第一所國立藝術大學,它乘載著政府與社會對藝術文化的期待,「成立臺北藝術大學就像當時十大建設那樣重要。」策展人何曉玫笑著回應。30年過去,關渡藝術節扎根在地,至今舉辦第29屆,未曾停止探尋的問題是:「文化與藝術的影響,是否足以回應眾人最初的期待?」

藝術學院初設時,因在地產權雜亂,創校初期以台北市國際青年活動中心為主要教學場域,何曉玫出身於創校隔年(1983)設立的第一屆舞蹈系,當時竟連固定的練習場地都沒有,「我們那時都稱自己是遊牧學院。」她正巧見證了後來1991年「出蘆(洲)入關(渡)」的校史盛事。

1991年,任職於戲劇系的邱坤良肩負起遷校活動策劃的責任,延續傳統觀念中「搬家」的風俗習慣至「遷校」,「搬家其實就意味著告別,或者是遷徙,甚至是流亡與離散。」何曉玫說道,對於當時成立不到十年的北藝大而言,是再度抽根而起,職員與學生必然有著複雜的考量與心境,「你要肩負著過去曾有的過程,要往下一站去。」

北藝大的遷校,在邱坤良的策劃下無比慎重而盛大,他策劃了一整年的活動,就稱為『出蘆入關』。過程安排戲劇系學生於繞境活動出演隨駕戲,如同地方劇團般,跟著媽祖起駕、回鑾,而在遷校最末的兩日,全校師生從舊址蘆洲出發,徒步前行,行經關渡大橋、關渡宮,最終在儀式下初次踏入校園,遊牧民族於是扎根關渡,自此安身立命。

「作為一個藝術學校,不是關在自己的專業裡從事舞蹈、畫畫、彈琴就好,為什麼要做這些儀式,辦藝術節?我想是因為這個藝術學院當時就肩負了與社會、土地深刻的文化連結。」搬家、遷校,不僅意味著地域上的挪動,何曉玫認為,這更是情感與文化上的尋家之旅。

然而2021正值全世界都戒慎恐懼的疫情時代,藝術與在地社群的距離甫拉近,卻又面臨了分離的窘境,在5月疫進入三級警戒前敲定的「關渡30」表演活動隨確診人數的上升而逐一被取消,何曉玫於是在7月大幅修改原訂節目計畫。

「『出蘆入關』的儀式裡,其實並不完全走傳統形式,裡面也有很多結合當代藝術的部份。」30年前由邱坤良所策劃的出蘆入關,直至今日的「關渡30」,藝術在彼此手中接棒並不斷傳承與突破。

彼時邱坤良邀請駐校藝術家進行服裝設計,製作出一套代表各院人物的「八仙大偶」,而今日在何曉玫與台灣數位藝術中心總監蔡遵弘的合作下,結合AR/XR的互動科技,讓觀眾得以透過手機或平板介面再次遇見「藝院八大仙」。

「表演藝術可說是最風光的藝術形式之一,它其實最需要集結很多人共同參與,如此其力量才會強大。但某種程度也因為這種群聚力量的強大,當它面臨疫情也最危險。」何曉玫的語氣略顯無奈,作為表演者與策展人,她深知人群之於表演的重要性,藝術表演所能傳達的「現場性」無可取代,疫情不只擾亂了活動規劃,甚至影響到整體藝術展演生態。

迎面而來的問題並未讓今年的關渡藝術節就此停下,而是透過科技孕育出新的風貌。「表演藝術界一度很擔心科技是否會取代人性,有時候我們一直強調現場性,你非得來我們現場看演出,那是最重要的核心精神,可是在疫情衝擊兩年後,我們再問:『有生命安全的問題之餘,我們還需要藝術嗎?』」何曉玫問道。

表演藝術是現場的藝術,透過整體氣氛的營造、肉眼可見的肌肉張弛、與觀眾達成的情感共鳴,表演者所欲訴說的話語才能最完整的傳達。「然而科技是可以展現『現場性』的。」對於現代生活而言,科技已然是無法分割與逃避的一環,如何透過科技展現藝術所想表達的核心,是在疫情時代下策展必然需要面對的問題。

「我相信藝術絕對是跟人在一起的,因為那是我們的一部份,只是它以什麼樣的面貌出現,會隨著時代的需求而改變。」策展人至今也不斷思考,科技與藝術之間是否可能達成平衡?這個巨大的命題,在何曉玫本次的策展中,可以見到肯定的回覆,經歷了兩個月的修整後,科技不再是藝術表演的外來者,而是融入其中,讓30年前的風華與今日的關渡藝術節得以再次相遇。

讓藝術踏出劇場

關渡藝術節幾十年來以藝術牽起一方土地的人與文化,透過舞蹈、戲劇、音樂等媒介向觀眾傳達表演者的所思所想,如今更結合了科技、新媒體藝術等形式,讓藝術走出劇場。本次重頭戲之一《風華再現XR虛實互動》,運用擴增實境重現北藝大30年前「出蘆入關」的校史盛事,團隊在校園內設置QR code,像是藏寶地圖一般,讓觀眾得以隨機遇見「藝院八大仙」,生動的互動展開北藝大的文化來時路。

策展團隊亦選用了九張30年前校內一隅的照片,在當時拍攝者的位置設置QR code,讓觀眾「看見」30年前的北藝大,身歷其境的感受歲月的流逝——樹木抽高、建築改建,一景一幕都訴說著北藝大的一段歷史。

2021關渡藝術節推出節目《舞影繪輯》。

而面對疫情,何曉玫特別策劃的節目《舞蹈GPS》則以聲音導覽的方式陪伴觀眾認識北藝大,將校園化作美術館,帶領觀眾遊走在校內各個角落,並在不同的場域裡看見舞者演繹的不同故事,透過《舞蹈GPS》,帶領觀眾身歷其境地感受舞蹈背後的故事。

本次關渡藝術節更以舞蹈為主軸,特別策劃《舞影繪輯 ✕ 舞動360》兩個以不同影像媒介創作的舞蹈節目,前者讓觀眾以近似電影的方式體驗舞蹈的不同敘事,後者則以360度攝影機挑戰創作的不同視角,變化身體感及空間感,打破現實環境的舞蹈呈現方式。

藝術、土地、人

「人們通常都說看不懂舞蹈,只覺得肢體展現很好看。然而舞蹈並不只是純粹美的動作,它還有一些跟人的文化、信仰、生理機能相關的地方。」有著編舞家的背景,透過作品、舞蹈來表達想法,是何曉玫習慣的對話方式。「我覺得舞蹈的核心重要的是人跟人之間的生活儀式,或是一種表達的連結。」

「今年30年,我花很多時間考量該如何再現當年的遷徙儀式,該怎麼彰顯關於土地、人、社會層面的連結,藝術創作要怎樣回饋社會?」待觀眾進入「出蘆入關30年」的展演活動中,便可領會策展人用心部署的每一個環節。

透過2021關渡藝術節,何曉玫以策展人的身份,透過不僅是舞蹈的方式與群眾對話。入關30年,發生過值得紀念的故事無數,關渡藝術節推出每個節目都欲創造北藝大的新的故事。疫情之下、風雨之中,藝術不會因為現場表演的暫停而止息,透過科技,何曉玫將藝術、土地與人相互連結,提出問題、展開對話,同時也翻開藝術表演嶄新的一頁。

2021關渡藝術節|關渡藝術節活動將於10月2日至11月28日開跑,共邀請13個團隊、演出近50場次的節目,來自國內外的知名藝術家輪番接力,集結音樂、戲劇、舞蹈等跨領域的演出,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展開近三個月不停歇的表演藝術馬拉松!

|延伸閱讀|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黃于真
  • 圖片/關渡藝術節提供
  • 編輯/陳葶芸
  • 核稿/游千慧
黃于真

黃于真

千禧年生,百合花田長大的客家後代。目前就讀於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曾任系刊《拾幾頁》總編、美術設計,現執行畢業製作《渡日》。喜好文學及電影,嘗試以文字為生,持續探索不同領域的故事。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