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奔向眷村!2025桃園眷村文化節:70場活動吸引8萬人次,馬祖新村、太武新村跨世代文化創生

奔向眷村!2025桃園眷村文化節:70場活動吸引8萬人次,馬祖新村、太武新村跨世代文化創生

第25 屆「桃園眷村文化節」以「奔向眷村」為題,把記憶當作起點:九天、超過七十場活動、八萬人次的現場回聲,讓眷村不只是保存的標本,而是一場正在發聲、被改寫的當代敘事。

回顧今年10月舉辦的桃園眷村文化節,已走到第25屆,主題定為「奔向眷村」,把「回去」變成一種主動的、帶著身體與感官的靠近。節慶不是把眷村放進玻璃盒,而是把生活的碎片、味道、歌聲與身體記憶,串接到城市當下的脈絡裡,讓過去與未來在同一個街角相遇。這一屆活動橫跨馬祖新村、太武新村、憲光二村、龜山眷村故事館與多個在地社區,規劃超過七十場節目,活動期間吸引了大量民眾參與、回應。

這種「奔向」的態度帶有雙重動力,不只是對於記憶本身的尊重,不是復刻,而是呈現生活脈絡的複層;更把文化當作動能,讓年輕世代能以自己的方式延展那些故事。桃園文化局在多年長期調研與口述保存的基礎上,這次集結研究成果、展覽、劇場、市集、共創與論壇,用走讀、飲食、遊戲與音樂把記憶具體化,讓參與者成為記憶的承載者與共同書寫者。

三個園區:不同溫度的眷村現場

馬祖新村今年成為節慶中最具戲劇性的一塊舞台。策展以「將軍們的光榮檔案」為脈絡,從個人檔案、家庭生活到退休日常,試圖讓「將軍」這個社會角色出現更多溫度與複層面向;同時,園區將表演、職人市集與日常的生活場景混合,讓觀者既看見史料也進入生活現場。

其中最受注意的是由王偉忠監製的沉浸式舞台劇《一村喜事—中秋樂桃桃》,把眷村裡「嫁女兒」的辦桌、街坊互動與那個年代的流行曲整合成一場可吃、可看、可互動的儀式;而10/5 的「眷味餐桌」更邀來總鋪師與眷村媽媽共同上菜,讓記憶在舌尖被叫醒。這種把劇場與飲食結合的做法,既是情感動員,也是文化傳承的當代實踐。

太武新村保持著較為「藝術化」的節奏:駐村藝術家把日常與史料攪拌,創作出既指涉過去也指向當代問題的作品。年度的「太武藝術季」與新開的「將軍小館」交織出史料、味覺與創作的複合體驗;而以大富翁遊戲結合沉浸式劇場的《記憶的圍牆外,我等你》把觀眾拉進巷弄、餐桌與兒時冒險,讓劇場成為社區的共同記憶場。太武示範了一種把個人記憶創造成公共藝術的可能。

一個不以懷舊為終點的回望

在這屆文化節,民歌並非單純懷念的配樂,而成為連結不同世代的情感橋梁。壓軸的民歌演唱會《光陰有歌》把台灣民歌的集體記憶搬到太武新村,使得那些旋律在老歌迷與年輕聽眾之間產生新的共振。

飲食是另一條最直接的情感線索。從臘味拼盤到酒釀湯圓,每一道菜餚在節目表上不只是菜名,而是一段被喚醒的生活史:辦桌、爺爺的江南口味、眷村媽媽的手工水餃……這些被編排進劇場與市集的味道,讓參與者以最感官的方式「記住」一個時代。

此外,青銀共好的象棋競賽、社區封街市集、走讀小旅行與論壇,形成從娛樂到學術、從童玩到專書出版的完整光譜:象棋的棋盤旁可能正有祖孫兩代在跨世代交流;論壇裡,學者與地方實踐者討論的,則是保存策略與活化路徑。這正凸顯出活動從單純情感喚起,走向公共政策與文化實踐的延伸。

為什麼這場節慶重要:不是因為懷舊,而是因為連結

桃園的眷村密度與多樣性,讓它成為台灣眷村文化的重要「實驗場」。文化節的重要性,在於它把調查研究、數位保存、專書出版與公共場域串起來,讓學術、政策與市民共同參與到保存與再生的討論中。從《眷村時代》的出版、到口述史與繪本的延伸教材,桃園文化局多年來的積累,在這次節慶中被具體化成可被触摸、可被聽見的日常。

更重要的是文化節不是把歷史逼回塵封,而是把歷史放在當代生活裡重新試驗、改寫與翻譯。當孩子在童軍闖關遊戲中學結繩、當青年在駐村藝術家的工作坊裡動手,這些都是記憶轉成了能力、成為未來創作的養分。

「奔向眷村」不是一個回到原點的動作;它是帶著當代的腳步與感官,主動去靠近那些尚未完成的故事。從馬祖的新將軍檔案,到太武的小劇場,再到憲光的守護敘事,桃園這次把保存、表述與再生放在同一個現場,讓記憶有了新的出路:成為生活、成為創作、成為下一代可以繼續改寫的文本。讓文化回到眷村裡,生活也回到文化裡。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編輯&文字/蘇子濂 攝影/徐偉哲 圖片提供/桃園市文化局、桃園眷村文化節
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
  • 編輯&文字/蘇子濂
  • 攝影/徐偉哲
  • 圖片提供/桃園市文化局、桃園眷村文化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