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沉浸式體驗島嶼之美——科文双融《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盛大首映

VERSE News

沉浸式體驗島嶼之美——科文双融《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盛大首映

由科文双融推出的《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六月開展,結合新銳攝影師馮業輝的百萬張8K縮時攝影作品,濃縮呈現出台灣的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色,打造最美麗的人文科技風景。

《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合歡北峰。

由科文双融推出的《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於今(2023)年六月開展,首創將高畫質縮時攝影轉譯為全沉浸展覽,結合新銳攝影師馮業輝的百萬張8K縮時攝影作品、台灣經典樂曲,濃縮呈現出台灣的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色,打造最美麗的人文科技風景。

今(2023)年6月2日起,全國首個常設性與前瞻性的文化科技展演平台「双融域 AMBI SPACE ONE」,推出由科文双融進行人才培育的新銳攝影師馮業輝,其首創將高畫質縮時攝影轉譯為全沉浸影像的《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體驗展,展覽空間更跨界結合台灣文創精品法藍瓷以及台灣茶體驗,創造嶄新展演服務模式。

6月1日登場的首映會,呈現科文双融集團致力引領台灣文化內容與科技的跨域創新成果。一路以來協助數位展演產業化,積極培育台灣文化科技新創團隊進行落地驗證並建立商業模式。與會的科文双融施振榮董事長、文化部史哲部長、法藍瓷陳立恒總裁、台北101張學舜董事長、故宮博物院蕭宗煌院長、北藝大陳愷璜校長、文策院蔡嘉駿董事長等人,橫跨藝文界、科技界及學術界,一同支持與鼓勵台灣的文化科技團隊新成果。

《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全沉浸體驗展將展現能觸動觀眾對台灣土地的熱愛與情感。

縮時島嶼風華

《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結合8K縮時攝影和台灣經典樂曲,呈現出自然山川及人文景色。其影像內容由新銳攝影師馮業輝匯集其在台歷時七年,踏遍10萬公里的艱辛中所拍攝的百萬張縮時攝影作品精選而成。

從北到南,穿越高山到海岸,從本島到離島,包含合歡山北峰、台東嘉明湖、馬祖藍眼淚、南投大崙山茶園、大台北夜景等地,透過科文双融的全新製作,將原本平面的影像轉譯為五面投影的全沉浸體驗,展現了台灣最珍貴的自然與人文風貌,亦更能觸動參觀者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與情感。

音樂則由「灣聲樂團」演繹台灣經典曲目,以耳熟能詳的思想起、望春風、鄒族的青年頌等曲目,伴隨沉浸影像帶來感動的共鳴,其中李哲藝老師更針對双融域場域16.1聲道設計環場音效,打造出聲歷其境的現場音效,創造全然不同的沉浸體驗。

此次也特別與台灣文創精品品牌法藍瓷共同合作,打造「法藍瓷美學Tea House」,從「絕美之島」所呈現的壯闊震撼宏觀的台灣意象出發,法藍瓷精選「藍眼淚」、「台灣藍鵲」、「蝶舞」、「台灣竹」等系列與展覽巧妙連結,呈現微觀細緻的台灣工藝之美,藉由多元的體驗,引領大家重新感受腳下的絕美之島。展覽同時開放一般民眾參觀鑑賞,更可以在Tea House點杯道地的台灣好茶及茶點品茶與放鬆。

《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全沉浸體驗展現場亦能欣賞法藍瓷的精品瓷器。

走向世界的名片與翅膀

科文双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表示:藝文表演與藝術創作能否吸引「巿場」,攸關能否創造價值。有愈多人欣賞,藝文表演與藝術創作的價值就愈高,也方能吸引大家的支持。也期盼人們能多多來双融域親眼欣賞《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讓世界看見台灣的美麗與獨特。

文化部長史哲表示:「文化是台灣走向世界的重要名片,而科技則是將文化帶向世界的翅膀」。科技、文化的結合,就像双融域的名字一樣,其實是臺灣能夠把文化帶向世界最好的方法,文化部將持續努力爭取對文化科技最大的投資,期盼讓文化乘著科技的翅膀飛向全世界。

《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全沉浸體驗展的推出,不僅展現對台灣這塊土地的熱愛與情感,科文双融更將持續聚焦台灣、放眼未來,提供文化內容創作者展現的舞台,詮釋屬於台灣文化內容的內涵與感動,打造出最美麗的人文科技風景。

絕美之島首映會帶領人們體驗前所未見的台灣之美。

《絕美之島-縮時台灣映像誌》全沉浸體驗展

活動期間:6/2(五)~7/9(日)
活動地點:双融域 AMBI SPACE ONE(台北101五樓)
更多資訊詳見官網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圖片/科文双融 提供 編輯/劉芳瑜 核稿/郭璈
圖片/科文双融 提供 編輯/劉芳瑜 核稿/郭璈
圖片/科文双融 提供 編輯/劉芳瑜 核稿/郭璈
圖片/科文双融 提供 編輯/劉芳瑜 核稿/郭璈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圖片/科文双融 提供
  • 編輯/劉芳瑜
  • 核稿/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