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舞」台上的香奈兒:為了描述美與自由,我們起舞

C for Culture

「舞」台上的香奈兒:為了描述美與自由,我們起舞

透過俄派古典芭蕾博士李巧、第19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與編舞家葉名樺,一起從古典芭蕾探索至當代舞,發現香奈兒與舞蹈共同為身體創作的每一瞬。

香奈兒於1924年為俄羅斯芭蕾舞劇團的《藍色列車》設計戲服,以休閒的佳績布料打造泳裝、高爾夫球裝等既時尚又可以日常穿搭的服裝,顛覆當時大家對於傳統舞衣的想像。

時尚及舞蹈,兩種身體的藝術都與香奈兒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透過俄派古典芭蕾博士李巧、第19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何曉玫與編舞家葉名樺,一起從古典芭蕾探索至當代舞,發現香奈兒與舞蹈共同為身體創作的每一瞬。

“Always remove , always take away. Never add anything… Nothing is more beautiful than the freedom of body.“
 —— Gabrielle Chanel

18世紀初,為了讓俄羅斯帝國與歐洲接軌,彼得大帝(Peter the Great)開始推行一連串的西化改革,他要求貴族們剃掉鬍鬚,梳西式髮型、穿西服——然後學跳芭蕾舞。

當時,芭蕾作為一種宮廷社交舞,貴族與王室成員會身穿華麗的服飾與面具,在舞會中演出古希臘的神話故事。為了能和歐洲進行更緊密的政治交流,彼得大帝邀請法國與義大利的芭蕾老師來指導皇家子弟們跳舞。「俄國的芭蕾就是這樣開始的,最初只學禮儀性的舞會舞蹈,漸漸地就有小的舞劇表演給皇家看,皇家覺得很有趣,所以才提供更多的資源去設立劇院學校,扶植這樣的藝術。」俄國聖彼得堡音樂學院表演藝術理論研究所博士、現臺灣優勢力芭蕾舞團藝術指導李巧說。

以法國大革命為開端,19世紀後的歐洲社會接續發生重大變遷,芭蕾舞藝術也從專屬於貴族與男性的「宮廷芭蕾」,蛻變成以女舞者為焦點、更講求優雅技術與汲取民間元素的「浪漫派芭蕾」。也因社會動盪不斷,法國人漸對芭蕾失去興趣,許多浪漫派的傑出舞者與編舞家便來到大力推行芭蕾藝術的俄羅斯尋求發展機會。

1890 年,《睡美人》原班演員於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圖中為飾演奧羅拉公主的Carlotta Brianza。(圖片來源/Wiki common

其中來自法國的裴迪巴(Marius Petipa)帶來了開創性的變革,與俄國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攜手以《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三部名劇,在19世紀下半葉將浪漫派芭蕾推進至「古典芭蕾」,令高難度的跳躍、旋轉與步法成為新的審美標準,開啟由俄國引領的芭蕾黃金年代。「古典芭蕾這個藝術形式的最高峰就是《睡美人》。」李巧說,「你可以從奧蘿拉公主(Aurora)在生日派對上的獨舞看到,裴迪巴與柴可夫斯基不斷溝通、按照劇情走向一直修正彼此創作的美妙細節。

暖春,舞蹈遇見香奈兒

俄國藝術家繼續引領著往後幾次的芭蕾革新。1913年5月,極富盛名的「俄羅斯芭蕾舞團」(Ballets Russes)在法國香榭麗舍劇院(Théâtre des Champs-Élysées)首演的《春之祭》,引起了觀眾的騷動。

這部由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Igor Stravinsky)、波蘭裔俄國編舞家尼金斯基(Vatslav Nijinsky)共同創作的芭蕾舞劇,舞者們竟在舞台上用腳發瘋似地跺地,「芭蕾有一個信條叫做『開繃直立』,大腿要向外轉開、腳尖要伸直,整個人要拉長挺拔。但《春之祭》正好相反,不開腿又蜷又曲又往下跺,非常違反芭蕾。」李巧說。

當時嘉柏麗.香奈兒(Gabrielle Chanel)正坐在舞台下目睹這場騷動,完全被充滿前瞻性的作品所擄獲。那些訕笑、甚至大聲斥責舞者的人們,並不知道自己正見證舞蹈與音樂藝術進入現代主義的濫觴。之後,香奈兒女士在威尼斯結識了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創始人達基列伕(Sergei Diaghilev),知道他想要重新製作《春之祭》卻礙於資金無法實現,便決定資助舞團,讓這部作品得以在1920年12月再度登台。這成為香奈兒藝術贊助的起始,也讓香奈兒與舞蹈之間從此緊密地相連。

1913 年演出《春之祭》中的六位舞者:Julitska、Marie Rambert、Jejerska、Boni、Boniecka、Faithful。(圖片來源/Wiki common

1924年,香奈兒女士為俄羅斯芭蕾舞團設計《藍色列車》(Le Train Bleu)的戲服,這是一部以蔚藍海岸(Côte d’Azur)為背景、暗喻1920年代社交圈的芭蕾舞劇,香奈兒女士則以泳裝、高爾夫球裝與網球裝掀起芭蕾舞服裝的革命。「拆除,卸下,保持精簡,絕不添加任何多餘的裝飾。沒有什麼比肢體的自由更美麗。」香奈兒女士如是說,那次為芭蕾舞設計服裝的經驗,讓她為舞蹈貢獻了自己在藝術上所追求的純粹美學。

不必再問「什麼是舞蹈」

1929年4月,香奈兒女士又為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另一部作品《阿波羅》(Apollon musagète)設計戲服,舞者們身穿現代的羅馬式寬袍、腰帶與涼鞋,演出太陽神阿波羅與三位謬思女神的相遇。這部被認為是第一部「新古典芭蕾」的舞劇於巴黎造成了轟動——它奠基於古典芭蕾,卻拓展了情感與美學表達的新語彙。不過四個月後,香奈兒女士的摯友、團長達基列伕於威尼斯辭世,舞團解散,香奈兒與俄羅斯芭蕾舞團的合作正式劃下句點。

1929 年,香奈兒女士為達基列伕作品《阿波羅》設計戲服,以搭配摺飾的現代羅馬式寬袍設計,再度在巴黎造成轟動。

儘管如此,芭蕾藝術的發展仍未歇止,為《阿波羅》編舞的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成為了20世紀下半葉「現代芭蕾」的開創者。這位受古典芭蕾訓練的俄羅斯舞者,於1924年逃離蘇聯、1933年落腳紐約,最後在1948年創立紐約市芭蕾舞團(New York City Ballet)。 若說現代舞是對西方古典芭蕾窠臼的反抗,巴蘭欽的現代芭蕾作品則結合兩者,以古典芭蕾的身體技巧探索自由的可能,將舞者從芭蕾傳統服裝、布景、音樂與戲劇結構之中解放。

西方的傳統舞蹈「芭蕾」自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於義大利發軔,五百多年後的20世紀中葉,舞蹈藝術在後現代藝術蓬勃發展的紐約匯聚成「當代舞」席捲全世界。「在當代舞裡面,已經不再是為了反叛了,作為一位創作者也不再認為舞蹈只是純粹美學的展示,我們更視為舞蹈是一種表達觀點的聲音。」第19屆國家文藝獎得主、現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專任教授何曉玫說。

2022年12月6日,香奈兒於塞內加爾首都達卡「2022/23 Métiers d'art 工坊系列」發布,這場醞釀了三年的計畫不只是一場精彩的時裝秀,從大秀前、中、後規劃一系列以深厚藝文為本的周邊表演、對談、活動及展覽,充分彰顯達卡作為世界重要文化之都的地位。開場由塞內加爾École des Sables舞蹈中心和「Slow Slow」編舞家Dimitri Chamblas合作的舞蹈拉開序幕,這些表演舞者從專業到業餘,不論年紀,不分職業,甚至是當地居民也集體參與並樂在其中。

2022/23 Chanel Métiers d’art 工坊系列大秀移師塞內加爾首都達卡舉辦,以當地深厚的文化藝術緊扣品牌精湛的工藝技法,展開一系列的文化慶典。

何曉玫認為,就當代舞的視角來看,除了開場的非洲當代舞表演,整場時尚大秀其實就是一部舞作,「model在走秀的時候,從他們身體散發出來的一種節奏跟能量、身上的奇麗裝扮,讓我看到很原始的生命力⋯⋯」何曉玫莞爾,「當代舞更有趣的事情就在於,我們已經不再問『什麼是舞蹈了』——你做出的任何動作或姿勢,它都可以是舞蹈。」

如果我們的語言是舞蹈

曾獲第19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的編舞家葉名樺認為,香奈兒的達卡大秀是一次對非洲當代與傳統舞蹈的提問:藝術家們回望過去,思考傳統對於當代創作的意義,並立足於當代去思考未來的可能性。她同樣在卡達大秀感受到原始的力量,「人類最早的舞者就是巫師,他們以肉體去與天、地、人對話——舞蹈本身就是一種很原始的藝術,超越了邏輯與知識,所以透過舞蹈人與人之間很快就能連結在一起。」

在當代舞的自由浪潮裡,何曉玫更認為自己要去思考什麼是「古典」,「當你越來越多觀點,越來越想找求新的形式或語言的時候,我反而會想,為什麼芭蕾可以一直留存到現在?是不是有一些東西是非常核心的?」李巧認為,古典芭蕾如同古典音樂,是一種古董、一種已經完成的傑作,「而且它很難保存,要還原這些經典劇作需要一定的修養、一定的技術、一定對音樂的認識⋯⋯要知道很多細微的東西,不是有技巧就能完成它。」自1980年代開始投身芭蕾舞教育的李巧,曾前往俄國進修俄派古典芭蕾博士學位。最後她返回台灣,培育島嶼下一代的舞者,也為古典芭蕾這門藝術做傳承與保存。

香奈兒為巴黎歌劇院首席舞者設計表演服裝,並由藝術總監維吉妮.維婭親自指導。

芭蕾已不再屬於聖彼得堡、巴黎或紐約,而是所有人類的共同語言,「古典芭蕾是一種人對於美的認同——協調、對稱、和諧,這種美不是國籍也不是文化的,是普遍的。」何曉玫解釋。而如今從遙遠的巫術到芭蕾、當代舞,所有的身體都能選擇自己所鍾愛的表達形式。

2021 年 9 月,巴黎歌劇院(Palais Garnier)的芭蕾舞季晚會,上演了傳統開幕表演Défilé du Ballet。十位舞者穿上香奈兒藝術總監維吉妮.維婭(Virginie Viard)親自指導所設計的白色絲質綢緞馬甲與薄紗蓬裙,這些以約一千顆水晶鑲飾、數百顆玻璃珠與Métlers d'art 旗下Lesage刺繡工坊薄紗製成的手工訂製舞衣,令人想到綴滿星辰的夜空。我們則在輕盈優雅的舞姿中,瞥見人類肢體及精神的美麗與自由。

Read More

➊《主體的叩問:現代性.歷史.台灣當代舞蹈》|陳雅萍
20世紀劇場舞蹈的革新正是與現在性經驗交鋒的結果,舞蹈的身體標誌個體的解放,但又受許多意識形態的約束與模塑,因此現代-當代舞蹈也成為探究這一個世紀以來現代性經驗與主體論述的重要場域。本書以探究「現代性」為題,聚焦台灣現代舞的萌芽與發展歷程,並思索亞洲的現代性經驗以及現代——當代舞蹈發展的特殊性脈絡。

②《俄羅斯學派之古典芭蕾套書》|薇拉.科斯特羅維茨卡婭、阿列克謝.比薩列夫、納迭日達.巴扎洛娃、瓦爾瓦拉.梅
本書為舉世聞名的俄羅斯瓦岡諾娃芭蕾舞蹈學院官方認定的教科書,詳盡記載了古典芭蕾由簡而繁的舞蹈技巧;描述各種動作從初學式、完成式乃至各種變化做法的演進過程及循序漸進的教學步驟。並包含部分動作的練習組合範例、高年級課程範例、八年學制的教程大綱等。

➌《假如我是一隻海燕:從日治到解嚴,台灣現代舞的故事》|林巧棠
細膩優雅的文筆,生動地描繪了現代舞在台灣的發展,同時也記錄了台灣人在政治與文化之外,追尋身體自由的歷史。「假如我是一隻海燕」語出雷石榆的同名詩作,這是他寫給愛妻蔡瑞月的詩作,之後也被改編為現代舞作品;這隻在狂風巨浪中奮力飛翔的海燕,既寓意著蔡瑞月,也象徵台灣現代舞發展史上每位舞者努力的身影。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6封面故事「新台灣之味」,更多關於新台灣料理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郭振宇 圖片/CHANEL 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振宇 圖片/CHANEL 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振宇 圖片/CHANEL 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振宇 圖片/CHANEL 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振宇 圖片/CHANEL 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郭振宇
文字/郭振宇 圖片/CHANEL 提供 編輯/Kris Lin 核稿/高麗音
文字/郭振宇 圖片提供/CHANEL 編輯/Kris Lin 核稿/高麗音
文字/郭振宇 圖片提供/CHANEL 編輯/Kris Lin 核稿/高麗音

回到專題:從香奈兒看見世界:藝術、時尚與電影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郭振宇
  • 圖片提供/CHANEL
  • 編輯/Kris Lin
  • 核稿/高麗音
郭振宇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