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音革命:FINAL × PURE G 打造亞洲地下音樂文化新據點,從台北夜店到Boiler Room全球舞台
台灣的電子音樂派對場景正在經歷一場革命。從台中的洞穴The Cave,到台北的FINAL、PURE G,一群音樂策展人正在重新定義什麼是派對——他們將單純的娛樂消費轉化為藝術實驗,把夜店空間變成文化實驗策展的場域。當策展思維進入電子音樂場景,當多層感知取代單純的聽覺刺激,台灣的地下音樂正在與國際接軌,尋找屬於自己的文化語言。
台北的實驗音樂空間 FINAL 與前衛派對單位 PURE G 在台北的派對場景中開拓了一條新的路徑——直接地面對國際市場與制度挑戰,試圖在全球化的脈絡中為台灣電子音樂找到定位。
自2019年開幕的FINAL,持續引進Tzusing、Objekt、¥ØU$UK€ ¥UK1MAT$U等國際知名電子音樂人,透過這些重量級DJ的演出,逐步建構起與全球地下音樂網絡的連結。在2024年,更與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音樂直播平台Boiler Room合作,堪稱其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作為在YouTube上擁有數百萬訂閱者的影響力平台,Boiler Room選擇在台北與FINAL聯手,也將FINAL稱作「台北最重要的地下夜店之一,也是這座城市未來主義場景的中心」,成功將台北的地下音樂文化推向全球觀眾面前。
走進位於台北東區的FINAL,會發現這裡與傳統夜店最大不同不只是沒有包廂,更在於強烈的視覺美學以及你從未聽過的音樂風格。FINAL是台灣唯一定期邀請音像(Audio-Visual)藝術家演出的夜店,空間設計源於他們對音像演出的重視,除了呈現以跳舞為核心的電子舞曲,他們邀請媒體藝術家進駐,長期推動聲音與影像融合的實驗性演出,讓跨領域創作者能在現場完整呈現作品。
FINAL創辦人許傑認為,強烈的視覺美學是傳達整體氛圍的重要元素,透過空間設計、音樂風格、視覺傳達,他們建立讓更多追求的個體可以在這裡找到彼此。去階級化的空間理念亦是其核心價值之一,DJ台與舞池維持同一高度,沒有所謂最貴的位置或最特別的客人,每個人都是這個空間裡的平等參與者。
對FINAL而言,相較於其他音樂類型,電子音樂幾乎沒有既定的格式,可以非常極簡,也可以非常複雜;可以旋律性很強,也可以完全沒有旋律。電子音樂大多沒有歌詞,不會被特定的語言或情緒牽著走,反而能有更多自己的想像和詮釋。這更能體現一種自由、開放與平等的精神。
台灣電子音樂場景的制度挑戰
PURE G創辦人暨FINAL總監信平踏上派對策劃之路,起點源自一次意外的美學啟發。某次線上觀看時裝週走秀時,秀場背景的電子音樂深深吸引了他,開啟了他對電子音樂的熱愛,也促使他選讀服裝設計。「電子音樂文化與藝術、時尚產業是緊密交織,相互促進的共生體,但在台灣這樣的文化連結尚未普及。」大學期間,他發現同學為時裝秀挑選音樂時毫無頭緒,激發他改善這種狀況,開始籌辦電音派對,成為PURE G的起點。
信平認為,在電子音樂文化最為興盛的歐洲,這種文化早已獲得企業與品牌的主流認可。例如柏林最前衛的電子音樂廠牌PAN近期與NIKE合作推出聯名Air Max,甚至在巴黎的皮諾私人美術館舉辦派對,展現了電子音樂如何自然融入主流文化視野的成功範例。
然而,作為一個專注於推動這類型音樂與活動的空間,FINAL雖然希望能扮演文化推廣者的角色,卻也面臨著嚴峻的生存壓力。
PURE G與FINAL曾於2023年共同舉辦史無前例的前衛音樂節——eel Festival。由於活動規模與成本遠高於一般夜店演出,主辦方曾嘗試申請相關補助。信平坦言,不同於歐洲完善的政府補助制度,台灣現行補助制度與實際需求存在落差,以文化部要求演出陣容需過半數為本土表演者為例:「這對引入全新類型聲音的活動造成限制。如果某些聲音形式在台灣找不到足夠的本土創作者,那這樣的活動就不該發生在台灣嗎?」
在他們看來,推動新文化的本質就是冒險、探索與引進不同的可能性。「如果制度更重視『創造出什麼』而不是『符合什麼比例』,那才有可能真正鼓勵場景成長、讓文化有機地發生。」
近期PURE G剛結束在東京澀谷WWW舉辦的五週年活動,成為該場地開幕以來最快售罄的一次。這次經驗讓信平也更清楚地意識到,雖然台北的創作者與觀眾都非常有熱情與潛力,但在文化與制度層面的結構性差異,確實壓抑了本地場景的發展空間。他觀察,東京的計程車費用高,大多數人會待到清晨搭首班電車回家,多數夜店也不開放重複進出,觀眾會傾向待在場內並在吧台消費。反觀台北,觀眾普遍習慣中途出場去便利商店買酒再回來,或在看完主秀後就直接回家。身兼空間運營者的他也表示,這些看似細微的制度與文化差異,深深影響了一座城市的夜生活生態與文化養成。
三元生態系統的戰略布局
面對這些挑戰,FINAL與PURE G正在推動一個三元生態系的文化架構,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彼此串聯、互相支撐。
FINAL作為核心實體空間,承載所有概念實踐與在地化;PURE G則是他們主要面向國際的策展單位,持續舉辦跨國派對並朝音樂發行與跨領域合作發展;eel將從以音樂節為主軸的活動單位轉向籌辦「個人專場」演出,內容也將更貼近主流市場以觸及廣泛觀眾。
從長遠來看,這三個平台能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機制:PURE G對外開拓、FINAL鞏固在地、eel串連更廣泛的文化視野。讓內容在不同場景中持續發生、穩定成長。
建構亞洲音樂文化節點
FINAL與PURE G的國際布局,台灣電子音樂場景的這場革命正在兩個軸線上同時進行:一方面是對感官體驗與文化內容的深度探索,另一方面是對國際網絡與制度突破的積極嘗試。這些實踐正在形塑一個新的文化生態:參與者不再只是消費者,而是共同創造體驗的合作者;派對不再只是逃避現實的出口,更成為重新理解自己與世界關係的場域。
當夜店不再只是夜店,當電子音樂不再只是娛樂,台灣的電子音樂文化正在證明:在這個時代,最具前瞻性的文化實驗,往往發生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31「款待之道」,訂閱更多理想生活的實踐。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