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美術館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如何滋養都市新果核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美術館

作為一個熱愛藝術的房地產企業主,13 年以來,李彥良左腦掌管土地開發,動輒上億元的豪宅推案一戶戶;右腦浸淫文化,透過基金會辦藝術展、搞聚落。有人質疑後者只是為前者化妝,但兩者真能如此簡單畫上等號嗎?

忠泰美術館成立後的首次展覽《HOME 2025:想家計畫》。(圖片提供/忠泰建築藝術文化基金會)

作為一個熱愛藝術的房地產企業主,13 年以來,李彥良左腦掌管土地開發,動輒上億元的豪宅推案一戶戶;右腦浸淫文化,透過基金會辦藝術展、搞聚落。有人質疑後者只是為前者化妝,但兩者真能如此簡單畫上等號嗎?回顧基金會十多年的路,可以看出忠泰努力嘗試開展藝術聚落與建築文化介入城市的新想像,當然,商業與文化的平衡仍然不易。

走出捷運龍山寺站,循著夜市人潮的反方向望去,一眼就能看到「東三水街市場」的斗大招牌。鑽進狹長型的市場,兩側攤商櫛比鱗次,豬肉販、水果行,在賣魚的店家前拐彎,喧鬧聲褪去,「新富町文化市場」倏地現身─竟是別有洞天,一處藏身市場中的市場。

大隱於市,見證台灣社會變遷 80 年

外觀為特殊馬蹄型、洗石子粉刷外牆的「新富町」,誕生於 1935 年的日治時期,戰後更名為「新富市場」,隨著社會環境變遷,於 90 年代衰微。2006 年被指定為市定古蹟,由忠泰建設取得 9 年經營權,承租至 2024 年。

接手再利用的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找來建築師林友寒詮釋空間,參考過去的攤台深度,沿著既有 U 型廊道規劃動線,大量使用 PC 中空板做隔間,做新舊建物橋接的遮雨棚,巧妙營造通透明亮的巷弄感。2017 年,新富町再度對外開放。走過一段被遺忘的時光,老市場轉化為共同工作室、歷史展場、教學廚房與咖啡廳,接續公共性精神。

造訪新富町,很容易看到東三水街的攤商進進出出。原來,園區內新建的半月形清水模建築,也身兼市場的公共廁所。

「我們剛進來時,公廁的狀態很不理想,有吸膠的工具、針頭。」忠泰新富町文化市場總監洪宜玲說,萬華一帶有遊民、角頭議題,而台北市市場處招標時,要求經營單位同步管理公廁,忠泰為此花不少工夫與市場自治會協商。

身為古蹟的新富町,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保障,修復、再利用的任一環節皆需通過官方層層審議。問忠泰基金會執行長、忠泰集團副董事長李彥良,為什麼接下如此吃力不討好的任務?

他想了想,「好像就是我一意孤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幹這件事。」乍聽任性,但語氣格外誠懇,讓人很難判定這是不是他的真心話。

日治時期落成的公有建築「新富町文化市場」,三年前轉型活化再利用。

建商二代愛藝術 用接待中心圓夢

平頭、粗框眼鏡、留著小鬍子的李彥良,是忠泰集團董事長李忠義的長子。或許是在市場長大、曾跟著白手起家的父母賣水果的緣故,一時無法把他和每每推案、一坪行情動輒百萬的豪宅開發商二代聯想在一起。

李彥良自嘲,他從小對文學、藝術有興趣,最大罩門是唱歌,「每次合唱團老師都叫我對嘴就好,」除此之外,「我的工藝和美術,一直都是班上第一、二名。」

輔仁大學經濟系畢業後,他進入忠泰工作,藏起對藝術的喜愛,專注開發、建築本業。

直到 2006 年,忠泰建設在林森北路、民生東路口推案酒店式豪宅「忠泰華漾」,由 Louis Vuitton 旗艦店的御用建築師青木淳操刀,運用 200 萬片台灣建商看不上眼的馬賽克磚,在外牆拼貼出彷彿霧靄下的朦朧山水線條。三位本土藝術家再以圖釘、羽毛、印泥等不起眼的素材,把接待中心變身成一座美術館。

如果建築也是一種創作,對照到真正的藝術創作,有沒有類似的手法?

忠泰華漾銷售上的成功,讓李彥良充滿信心,對當代藝術有了新的想像。隔年忠泰提出「明日博物館」,在建築、文化和藝術界引爆話題。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明日博物館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不定時、不定點、不定義,訴求「永遠都有更美好的明天(A Better Tomorrow),在各個城市游移、快閃。

明日博物館首發的兩檔展覽《theFLOWmarket》、《HAPPY LIVING》,與策展人胡朝聖、《PPAPER》創辦人包益民合作,歷時 110 天,展出地點在市民大道、建國高架旁,也就是現在忠泰集團總部所在的基地。

這塊地早期是台鐵的貨運倉庫,鐵路地下化後成為修車廠,荒廢多年。2007 年,忠泰取得土地所有權,等待開發的空檔,李彥良著迷於空間中頹圮的工業風格,「推案之前,這些土地資源開發商基本上是不動的,頂多做停車場租人,但都市寸土寸金,我就很想利用這空間做點什麼?」

在時間的洪流裡,真正能夠掌握的只有當下,李彥良期許自己做有價值的事。

都市果核計畫三部曲接續展開

隨著明日博物館的實現,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於焉成立。透過「都市果核計畫」(Project UrbanCore)搭建平台,整合城市中閒置的舊空間,鼓勵創意工作者進駐。

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在簡介上自述,「以『UrbanCore』為名,象徵這些原本被遺忘的都市(Urban)角落,能夠觸發都市新一代生命走向茁壯,如同被啃食殆盡的果核(Core),在新的養分澆灌下萌發生機。」

2010 年,忠泰將中華路、延平南路街廓內,10 多棟閒置的五層樓舊公寓開放,無償給藝文團體使用,附帶條件是固定舉辦公眾活動。例如,享譽國際的建築師王澍、謝英俊,即分別利用街區內的屋頂和後巷,搭建「違章建築」藝術裝置作品,反思居住的意義。這也創下開發商釋出改建前空間的罕見案例。

兩年後,因文林苑都更爭議,城中街區連帶成為焦點,「風波太大,講也講不清,不如直接到公部門的土地,就沒有所謂連結開發的議題了。」李彥良說。

至此,忠泰轉向尋求公有空間。

2011 年,台北市推動「都市再生前進計畫 URS」,以代管三年的方式招標菸酒公賣局中山配銷處。忠泰接手後,舉辦大型展演活動,例如,與日本東京森美術館。

合辦的《代謝派未來都市展》,奠定日後開設實體美術館的基礎。園區內也招募 12 家工作室進駐,打造文創產業孵育聚落。但 2014 年,地主國有財產局收回基地,計畫戛然而止。

離開後,同仁有挫敗感。但我認為是未完成、不是失敗,因為這些能量不會消失。李彥良強調。

從城中到中山,前者兩年 230 場活動、3.2 萬人次參與;後者三年 300 場活動、近 17 萬人次造訪,忠泰基金會磨練了豐富的空間再生與策展經驗,最終,在新富町文化市場與忠泰美術館集大成。

我們經歷了放任式經營、園區式管理後,希望強化和社區的互動,這是一段漸進、累積的過程。

同樣透過藝術介入,如何擾動社區、產生新的可能性,才是新富町未來的重點。


開發商原罪 無人不糾結

目前忠泰基金會有員工約 20 人,分為美術館營運處、創意學院處兩大單位。前者營運總部的忠泰美術館,聚焦「未來議題」、「城市建築」和「當代藝術」三大主軸策展,參觀族群以24 至 35 歲為多,女性占六成;後者則主持新富町空間。

忠泰美術館總監黃姍姍,曾在森美術館工作,回台加入基金會剛滿十年。無役不與的她回憶,2016 年忠泰美術館籌備階段,藝術圈朋友質疑她是為建商做白手套,還有人酸言酸語,「你在這工作,會不會被人瞧不起?」這讓她大受打擊,頻頻自我懷疑。後來,是一個念頭拯救了她。

如果大家這麼討厭忠泰做這些事,那我們都不要做,社會會比較好嗎?我不知道這樣是不是很『阿 Q』,但至少我自己是認同、相信這些改變。

至於李彥良又是如何看待開發建設與藝術文化的關係?

環顧忠泰集團總部,辦公大樓緊鄰自家豪宅建案,低樓層有美術館、家具店、花店和餐廳等複合空間。後方是上千坪認養的.公圳公園設有大型公共藝術作品。

李彥良強調,基金會是一段學習的過程,倘若少了這長達 13 年的摸索,忠泰的豪宅設計不會如此勇敢,「我們做了這些關於都市的理解,回歸建設本業,更有自信去拿掉圍牆,把空間還給鄰里、還給城市。」

此外,他也自問,「都市開發是配比問題,建設公司有營利上的考量,但都市整體要好,是不是每一筆案子都要那麼賺錢?」

的確,基金會十多年來的工作,並非只是許多人詬病建商「養地」,而是嘗試開展出藝術聚落與建築文化介入城市的新想像。

在營利與非營利、商業與文化之間,真能拿捏出平衡嗎?

或許,下一個十年,在基金會如常的運作中,李彥良會找到更深刻的解方。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蔡紀眉
  • 攝影/楊雅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