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我願同行」——無國界醫生在中台灣:邀您見證苦難,與世界同行
無國界醫生「痛,我願同行」前線照片展示見證孟加拉羅興亞難民危機,住有百萬人的全球最大難民營科克斯巴扎爾(Cox's Bazar)距台並不遙遠,台灣與該地及與北海道的距離約略相當。
接受文化洗禮,接觸醫療人道救援議題,無國界醫生(Médecins Sans Frontières, MSF)前進中台灣展示前線照片,「痛,我願同行 」活動現正進行。無國界醫生媒體推廣協理何鳳儀走訪苗栗,與合作店家之一——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林秀芃展開深刻對談,期盼透過「見證」救援前線並對此「發聲」,邀請民眾駐足照片展示,關注前線的「痛」並願意「同行」。
無國界醫生「痛,我願同行」前線照片展示攜手苑裡掀海風,(右)無國界醫生媒體推廣協理何鳳儀、(左)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林秀芃展開深刻對談。
何鳳儀表示:「『痛,我願同行』深刻地詮釋了人道精神的核心——當我們看見他人的苦痛,心中往往也會有所觸動,因為每個人都曾經歷過某種形式的痛。出於人性,我們不會袖手旁觀或無動於衷,而會希望採取行動,試圖減輕對方的痛楚。無國界醫生前線專案正是這麼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陪伴人們走過苦痛並邁向康復。每個人都能採取行動,與正在經歷病痛與苦難的人同行。」
2020年8月24日,無國界醫生與非政府組織「海洋觀察」共同運作的搜救船在48小時內完成三次救援行動,在巨浪中撤離約100名倖存者。2015年起,無國界醫生積極參與地中海海上搜救,截至2024年底成功救援逾94,000人。
林秀芃表示:「其實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相連結的,即便台灣沒有遭遇相同處境,我們也應該要能同理,因為它不該發生。我們是共同生活在世界上的群體,共同體意味著『你的痛就是我的痛』,不僅能夠共享快樂,也能共感痛覺。只要每個人願意付出一些關注與時間,或許就能讓情況有所改善。反之,如果它是一個大家漠不關心的封閉狀態,暴力就會持續甚至擴大。倘若我們不願意為這些事情發聲,當有一天成為被邊緣化的少數,我們也可能被世界切割。」
馬達加斯加是受氣候變遷衝擊最大的國家之一,2021年乾旱、沙塵暴、新冠肺炎疫情使該國南部陷入數十年來最嚴重的營養不良危機。20歲的梅蒂帶著女兒來到無國界醫生的行動診所,「我們必須賣掉餐具跟廚具才能湊到醫藥費。」
林秀芃分享道,早在求學階段,她便已透過教科書認識無國界醫生的前線救援行動,2023年她也曾參與「行動之所在」無國界醫生互動體驗展,留下深刻印象。苑裡掀海風致力創造讓不同群體與多元議題相聚的空間,透過對話促進理解與連結,進而孕育出共同的關懷與價值,期待此次「痛,我願同行」前線照片展示,能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關心世界上正發生的人道議題。她也特別指出,鄉村地區居民可能會對無國界醫生的行動有更強烈的共鳴,因為相比都市,這些地區的資源也較不足。如果能讓來自不同地區與背景的人們共同感受、共同關心,這份關注便有機會化為凝聚力與影響力。
「痛,我願同行」合作店家苑裡掀海風共同創辦人林秀芃指出「你的痛就是我的痛」,期待此次前線照片展示,能讓更多人接觸並關心世界上正發生的人道議題。
無國界醫生以醫療行動為核心,見證與發聲為宗旨,積極與全台公民社會接觸,與中台灣逾30處咖啡廳與書店、中等與高等教育學校合作,擺設文宣品、辦理分享會。例如2024年急診科醫師洪上凱前往中國醫藥大學北港分部,分享遠赴加薩擔任前線醫療人員的經歷;2025年無國界醫生辦公室人員向彰化縣竹塘國中學生分享組織使命與前線任務。無國界醫生除向受暴力或災難威脅的人們提供醫療照護,亦致力提高大眾對人道危機的關注,行動恪守中立和不偏不倚的立場,不受種族、宗教、性別或政治因素左右。
「照片裡正在經歷苦難的人們,其實也是人,與你我無異。」何鳳儀強調,「期待此次展示能夠帶給民眾啟發,不僅跨越地理文化思考自身和世界的連結,更進一步採取行動,借助社群媒體的力量,讓更多人知道並逐漸理解前線議題。」
無國界醫生邀請您響應「痛,我願同行」,於5月1日至6月15日走訪前線照片展示合作店家:
日榮本屋The Way We Wish
苑裡掀海風|掀冊店
胡同飲集聚場
右舍咖啡
完成簡單社群互動,即可獲得限量小禮並優先報名6月14日「前線人員分享會」資格,成為人道醫療的力量。
立即看展互動,關注人道醫療議題:https://bit.ly/4meWW1o
用行動支持人道醫療:https://bit.ly/3ZfRq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