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溫事」十年:全是對陶器的任性

「溫事」十年:全是對陶器的任性

坐落中山北路一段巷弄轉角的兩層獨棟小宅,是設計師米力與先生Rick共同經營十年的日式雜貨舖溫事。

溫事共同經營者米力(左)與丈夫Rick(右)。

距離台北車站5分鐘腳程、坐落中山北路一段巷弄轉角的兩層獨棟小宅,是設計師米力與先生Rick共同經營十年的日式雜貨舖——溫事,裡頭的器皿排列如星體,將這裡填成一座集陶瓷工藝之大成的小宇宙。

「過去是一條通的市民大道如今已車水馬龍,但曾是二條通的這裡,還能感覺得出昔日的日式『町家』風。」喜愛日本的夫妻倆,常飛去旅遊,加上對器物的鍾情,逐漸在旅途中養成「每次必買一套杯盤收藏」的儀式感,也促成了「溫事」誕生的起點。

最初,米力以插畫作家的身分走進公眾視野,出版《我愛橫條衫》、《我愛花花世界》等多本以生活雜貨為題的插畫散文集,積累一群同樣喜愛生活風格的讀者群,於是,2008年她創立部落格「米力生活雜貨鋪」,開始引進少女風印花的輕歐式餐具——從生活雜貨的書寫者,正式化身為將器物實際送至讀者身邊的帶貨人。

2010年,實體店面「溫事」於現址開張,也隨著米力和Rick在旅行路上越走越遠、尋訪的器物產地及地方窯廠越來越多——民藝——這一源自日本民間、強調使用傳統人工技藝製作的日用器皿文化,漸漸變成店舖愈加清晰的選貨重心。

店裡,大至需彎腰以雙手環抱搬起的花器,迷你如可輕捧於手掌的食器,皆貼著標示產地與技法的「姓名貼紙」,「福岡縣小石原燒」、「岡山縣備前燒」、「京都府京燒」⋯⋯個個器皿排列如星體,將溫事填成一座集日本47都到縣府陶瓷工藝之大成的小小宇宙。

販賣日式民藝陶器的雜貨鋪溫事中,每個角落都是幅飽滿卻不繚亂的靜物畫。

而溫事的二樓,則是「集結了全台最多茶道器物」的鑑賞空間茶之器古書堂,是Rick探索茶道文化多年的具象呈現——這處始於2014年、四疊半榻榻米大的一方茶室中,整面按時代技法排列的茶碗鋪展出一面千年來茶器演變的流年系譜;分別為承裝茶餅、和菓子、香品而生的器皿,則連同上百幅掛軸和絕版古籍有序堆疊至天花板。

「就當來到了一間日本民藝店吧!」是如今米力導覽店舖時的開場白。

一個禮拜只賣一件器物

在器物從收藏嗜好轉為人生志業之前,Rick與米力曾雙雙從事設計工作,但網際網路世代中,工作技能隨之數位化,想像一顆硬碟的故障就可能讓累積多年的工作成果瞬間消失,兩人感到焦慮,也因此不斷地探問:什麼樣的工作型態才能穩穩地、持續累積趣味與價值?

器皿似乎能給予答案。隨著對日本製陶技法的深入探尋,一個與講求快速的數位時代有著全然不同時鐘刻度的踏實世界,也逐漸為Rick與米力敞開入口。

「米力生活雜貨鋪」部落格開設初期,一個禮拜就只賣一件器物,「我們發現,台灣人對一件物品的關注力只有三天、最多五天。」與其一次給消費者太多選擇,不如乾脆「一個禮拜好好講一件事。」一反眾網購頁面的眼花撩亂,米力建立了相對緩慢卻專一的銷售方式,讓客人能花時間更專注、透徹地理解每一樣選物,也確定清楚購買的心意。

「米力生活雜貨鋪」部落格開設初期,一個禮拜就只賣一件器物。

而米力與Rick也以同樣的專一,面對每一位顧客的購買心意。曾經,每一位客人都有專屬的資料夾,裡頭存著雙方來往的信件、客人對器物的評語與喜好,「如果店裡進了某一位客人曾提過的器物,我們也會主動把器物寄送給他。」

即便實體店面開設之後,面對面的溝通、交易已取代書信往來,但這些與客戶的情感交流卻始終被米力用大箱子好好封存、保留至今,也依然把熟客們的品味與愛好一併牢記在心。

陶瓷的生命禮儀服務

在日本製陶界,各地不同的「土壤」是區分出作品風格的關鍵,也是陶工們會不惜耗費大把光陰呵護的器物靈魂。Rick舉修煉之路極其漫長的「備前燒(びぜんやき)」為例,「只用稻田下1.75公尺的泥土層,一年之中只有收成後的晚秋能挖出來,花3年煉土去除雜質,還要放上至多30年養出土的黏性。」而實際燒製時,也因土質細膩、經不起大火快燒,須以每天慢火爬升100度的方式,經14天日夜不停火,方能成形。

但就算是「爺爺養的土,孫輩才能用」,這一技法仍然在千年的時間長河中,傳承了77代,總有無懼費工、耗時的人接手,將古老的燒陶技藝鍊成一輩子的專注,「他們往往會認定一區的土,便在當地落地,一落,可能就是一輩子了。」

如今,店內設立金繼修復區,做著被米力笑稱為「陶瓷生命禮儀」的服務,讓每件不慎缺角、破損的陶器經年累月才得以煉成的生命,能再延續下去。在外動輒要價成千上萬塊的破損陶器修補技法,溫事只索取材料費,教授客人自行修補。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2262647793756597&id=105945372760194

在溫事,陶器置於所有之前。修復區擺著的上百個待修復的器皿中,也不乏被客人遺忘的,但米力、Rick倒也不心煩,忘了就擺著吧——順其自然,便也成了溫事裡的一番風景。立基於這番陶器生命的絕對尊重,以及對客人的全然信任,米力與Rick和客人們建立起厚實的關係,有的客人甚至一路從買家成為創作者,直至在溫事開辦展覽。

器物的文化累積

當今生活雜貨店或選物店越開越多,米力與Rick卻從來不怕因此被淹沒或超越。他們相信總有知己,也認為分眾是勢在必行,「客人的喜好不見得會一路跟著我們,畢竟我們自己也是花了十幾年才愈加認識器物文化,喜好也在過程中逐漸深入、明確。」

但懷揣著對「匠人手作器物是獨一無二的」的相信,二人始終保有不被市場好惡左右的小小任性,清楚自己的器物不比百貨公司的乾淨、華麗,但更確信拿在手中的、從泥土裡生出的溫度,是不可複製的文化底蘊。

Rick探索茶道文化多年。

為此,米力與Rick建置網站「大人的器物學」——一個整理、分享民藝知識的平台——為了探索器物文化這一糅雜了地理、歷史、哲學、政治等各領域知識的雜學體系,Rick與日文系畢業的員工晶晶不輟地翻譯日文古籍中的精華,也將心得梳理成文章。

篇篇短文如件件器皿的精巧名片,講述物品背後的脈絡與軼事,經年累月下數目已達驚人的5000篇,目前更以每日三篇的量在粉絲專頁推播,溫事潛心要把器物的魅力持續送到客人及讀者眼前。

Rick堅毅地說,未來還要繼續寫到一萬篇,「文化的東西懂得越多,能積成的知識含量就越高,不會一下子就沒了。」他深信文化累積具有價值,即便依然身處轉速令人焦慮的數位時代,當初對設計工作稍縱即逝的那份憂心,卻早已在器物文化的推廣行動中逐日消融,「努力建構我們所理解的器物世界,即使耗費數十年也值得。」十年積累之下,如今店內「已找不出30公分空白牆面」,未來也將持續守護器物的價值。

十年積累之下,如今店內「已找不出30公分空白牆面」,未來也將持續守護器物的價值。

疫情之後,觀光客少了,會特別來到店鋪的更多是民藝與茶道文化的愛好者。溫事也調整作息生態,從周休二日變成年休二日,產出更多、更深的選物與知識內容同客人分享、交流。如今,滿室的器物儼然已與兩位主理人的生活更加融為一體。

相信「這裡留存的是一種古老、快消失的生活價值」,Rick與米力為溫事又續下五年租約。在凡事講求高效的城市中,兩人將繼續在這處恍若與外界時間之流隔絕的空間,專注守護著件件以時光燒出的器皿,待好奇的人們拉開木門、拾起杯盤時,講講背後牽帶千百年的故事,撐起屬於器物文化的一方溫室。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李尤 攝影/吳星翰 編輯/蘇曉凡 核稿/梁雯晶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李尤
  • 攝影/吳星翰
  • 編輯/蘇曉凡
  • 核稿/梁雯晶
李尤

李尤

1999。張開眼睛打開心,邊寫字邊看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