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出版業的現在與未來:從紙本到數位的各種閱讀可能

Read Now

出版業的現在與未來:從紙本到數位的各種閱讀可能

在現代數位化的趨勢下,這個時代對出版業與作家的期待包含懂得如何「面對讀者」,為讀者創造更好的閱讀「體驗」。

因為傳播媒介改變,作家的定義因此被改寫,書的定義也不一樣了。在數位化、分眾化趨勢之下,出版業又如何回應時代需求,為讀者創造更好的閱讀「體驗」?除了要有故事、會說故事,這個時代對作家的期待也包含懂得如何「面對讀者」。

沒有很久以前,當我們遇到人生中的難題時,還習慣到書本裡找答案。不論是第一次遇上失戀,歷經認同徬徨,為旅行預習異國景色,或是想在新年做一道滿懷心意的甜點,只要翻開書,你總不會失望。但隨著科技進步,在這個Google大神不用一秒就能替你找到解答的時代裡,就連書本身,都被打上了一個問號。

根據國家圖書館公布的圖書出版現況及趨勢報告,2019年台灣新書出版量下跌到3萬6810本,年減5.9%,創下近18年新低。此外,PwC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也指出,2019年台灣消費性圖書市場銷售額年減1.9%,來到4.97億美元。

預估2024年整體台灣消費性圖書市場銷售總額將下降到4.48億美元,未來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是-2.1%。如果只是一時寒冷,還能裹緊大衣,謙卑避冬。但最讓人擔憂的是,一切是否正往盡頭去?

閱讀的命運與機會

當網路隨處可見免費資訊,當社群媒體、串流影音、直播和遊戲等熱鬧豐富的內容占據了眼球,靜下心來閱讀的時間越來越少。然而,隨著歷史演進,當傳遞訊息的載體從竹簡、羊皮紙、紙張再進化到手機、平板和電子書時,閱讀是否有其他可能性?而在數位化、分眾化趨勢之下,出版業又能如何回應時代需求,為讀者創造更好的閱讀體驗?

「閱讀不該只有『字』,影像、圖片、聲音其實也算閱讀。在過去的年代,『字』是閱讀的主要內容,但現在我們要閱讀的內容遠多於字。」時報出版董事長趙政岷認為,出版不等於發行紙本書,因為紙本書注定是夕陽產業,但是出版還有別的活路。可能是找到自帶流量的非典型作家,可能是跳脫過去對「書」的既定框架。總之,要大膽去試。

時報出版成立超過40年,旗下出版品包含文學小說、商業理財、人文科普、圖文漫畫、心理勵志等多種類型,也出版了喬賽・薩拉馬戈艾莉絲・孟若大江健三郎等13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丹・布朗村上春樹白先勇龍應台吳若權吳淡如等作家作品。

2016年,當村上春樹的《身為職業小說家》暢銷五萬冊時,由Facebook粉絲專頁圖文匯集而成的《每天來點負能量》也創下同樣成績,是早期社群內容轉出版品的成功案例之一。隨著自媒體發展,不限文學大家,只要有特色、有想法、有粉絲都有機會成為作家,甚至是暢銷的大作家。

2020年,時報出版YouTube百萬訂閱頻道「木曜4超玩」幕後紀實、KOL Alizabeth娘娘的《不被認同才與眾不同》,以及音樂人HUSH的明信片攝影書《親愛的____》。翻開《親愛的____》,會發現裡面就是40張空白明信片,可以讓讀者拆下、寫字,郵寄給任何對象傾訴。「因為傳播媒介改變,因此作家的定義被改寫,書的定義也不一樣了。」時報出版董事長兼總經理趙政岷說。

當然,也有一些出版社呈現另一種姿態。比起追逐流量熱點,他們又更專注經營分眾議題,與硬核讀者培養信賴關係。「我常常說,我們是任性的出版社。」行人文化實驗室總編輯周易正說,「我們沒那麼在意台灣讀者要什麼,而是告訴讀者『你們應該要讀什麼』,我們比較相信有一群讀者跟我們一樣關心台灣要往哪裡走。」

行人文化實驗室近年持續關注地方創生、在地職人議題,並且以產品募資、展覽、小旅行等多元形式擴大影響力,經過時間累積,也逐漸找到屬於自己的聽眾。周易正表示,行人常常舉辦小型試讀會和讀者面對面討論,透過對話調整方向。

「台灣閱讀市場的確越來越小,但是留下來的那些人想法越來越強烈。之所以留在『閱讀』這個世界,是因為他們的求知欲和反思能力比別人高,希望讀到有深度、有力量的文字。我們這樣的出版社,可能就更適合這些人。因此我們的讀者群也越來越精準。」

例如行人在2020年出版的《被科技綁架的智慧城市》就深入探討了科技介入日常後的危機和困境,提醒讀者,科技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答案。「讀者會期待這本書可以成為思想子彈,在某些時刻當作武器。可能是殺一些政客,或是在辯論中拿出來使用。」

紙書以外綻放的可能性

但不論緊跟市場脈動,或是深耕特定議題。當載體面臨典範轉移,如何站在紙本內容的基礎上,找尋更有效接觸讀者的管道是出版業不得不思考的方向。特別在實體書店逐漸減少的狀況下,書和讀者相遇的機會又更少了。不過,疫情的發生,碰巧用力推了數位閱讀一把,為寒冬帶來了一些希望。

博客來、樂天Kobo、Readmoo讀墨電子書等三大電子書通路在2020年都交出漂亮的成績單,其中最早在台推出服務的Readmoo在年底宣布全年總閱讀時長達9200萬分鐘,比2019年成長1.7倍,總營收也突破新台幣2.5億元,創下新高。

而PwC全球娛樂暨媒體業展望報告也預測,台灣電子書在未來五年的年複合成長率將達11.5%,銷售額從2019年的7800萬美元成長到2024年的1.35億美元,將占整體消費性圖書的30%。此外,隨著podcast帶動耳朵經濟發展,有聲書和說書服務也看見一絲曙光。

光磊國際版權總裁譚光磊在「有聲告白——風起雲湧的有聲書市場」演講中引用有聲出版商協會調查指出,美國2019年有聲書產值達12億美元,首度超越電子書,預估到2027年,全球有聲書市場將以每年27%的速度成長至現有產值的五倍。除了有聲書,KKBOX集團也在2020年底低調推出「KK書」訂閱隨選服務,主打每天15分鐘聽一本書的重點,會員聽完還能一鍵購書,讓知識多了一個傳遞管道。

反過來說,在數位趨勢之下,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則更顯珍貴。過去三年擔任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的趙政岷指出,以前的書展是「為出版社賣書而辦的展覽」,但三年內,他們推動了一個重大改變,透過會場空間營造並將書展營業時間拉長至晚上,吸引更多讀者下班後逛書展、聽沙龍,與作家和其他書迷交流。也因如此,除了要有故事、會說故事,這個時代對作家的期待也包含懂得如何「面對讀者」。

悅知文化總編輯葉怡慧在Instagram挖掘出90後暢銷作家不朽,他表示,每次要和新作家合作前,一定會約對方碰面。透過最古典的方式,確認對方是否具有個人獨特魅力,以及在離開寫作模式之後,還能不能好好表達自我。

「我們是一個非常注重跟讀者互動的出版團隊。這位作者能不能站在讀者面前,傳達他的作品?這件事也在我們的觀察範圍內。」如同世界上多數行業,出版業也被科技無情地撼動了。不過,正如過去所有歷史證明,當舊形式遭遇挑戰,新的章節也會就此展開。重點也許在於,是否能以真心回應讀者。

三采文化近年出版了《此刻是多麼值得放棄》、《連陽光也無法偷聽》兩本詩集,詩人陳雋弘曾獲時報文學獎新詩首獎等多項獎項,卻因為創作無法謀生,於是當起高中老師,超過十年未發表新作。但在離開詩壇期間,他的作品卻屢屢被社群網路的年輕世代分享引用。於是,三采文化積極促成詩集出版,讓詩人重回讀者面前。

「市場反應還不錯,整體呈現和銷售也達到我們的目標。最重要的是,因為這樣的鼓勵,老師又開始寫詩了。」總編輯曾雅青開心地說。不論暢銷小眾、紙本數位、或許閱讀終究回歸到人與人之間的珍重。畢竟生而為人,當心中的痛苦和困惑無處安放時,永遠期待能有個地方可以停下來,好好想一想。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04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關於閱讀的各種模樣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顏理謙
  • 責任編輯/吳哲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