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出版社的突襲:悅知文化、三采文化、游擊文化與行人文化實驗室

Read Now

出版社的突襲:悅知文化、三采文化、游擊文化與行人文化實驗室

悅知文化、三采文化、游擊文化和行人文化實驗室四家各具特色的出版社,分享它們如何成為暢銷與硬核內容的推廣者。

台灣出版環境多元且自由,從受眾廣的投資理財、心理勵志和文學小說,再到滿足分眾硬核的勞動、土地、性別認同議題,在這塊土地上,什麼樣的書都能適得其所,遇見欣賞自己的知音。我們特別挑選了悅知文化三采文化游擊文化行人文化實驗室等四家各具特色的出版社,希望帶出更多啟發。

悅知文化:創造出版的正向循環

在書市持續探底的現在,悅知文化在2020年底出了一本足以令許多同業稱羨的書,那就是網路崛起的1990後香港作家不朽想把餘生的溫柔都給你》12萬冊紀念版。此外,2020年中發表的新作《所有溫柔都是你的隱喻》不僅位居誠品年度暢銷榜第三名,並且蟬聯兩年「台灣十大華文文學作家」第一名。悅知文化是如何找到流量新星,共同打造出暢銷作品的?

總編輯葉怡慧說,起初在Instagram上發現不朽時,只覺得他很會寫文章。直到第一次碰面才知道,不朽只是大二學生,剛過20歲生日。如同大多數社群創作者,最初,不朽只是基於個人興趣寫作,直到悅知協助商業出版後,才將原本的單點創作形塑為具有立體架構的書籍。

2016年嗅到社群圖文獨特的渲染力,悅知文化就開始關注Instagram創作者的發展。從蟬聯兩年「台灣十大華文文學作家」的不朽,再到去年發行攝影散文集《還想浪費一次的風景》的蔡傑曦和推出厭世金句集《人生中的廢棒,我又廢又棒》的dooing都是從平台上挖掘到的作者。

年輕、擁有個人魅力,並且懂得如何和讀者互動是這群創作者的共通點。不過,他們一開始大多只是因個人興趣開始創作,作品呈現單點式。而如何從產品角度思考,將網路人氣圖文轉換成具有立體架構的商業出版品,進一步擴大讀者群、提升影響力,則考驗出版社的功力。

葉怡慧指出,創作者的網路人氣到實際銷售的轉換率大約只有10%,在網路創作者大量崛起後,轉換率可能還會更低。因此,作者本身的創作動能和出版方的產品定位與行銷顯得更為重要。經過四本書合作,不朽的社群追蹤數從14萬一路成長至31萬,透過簽書會現場觀察,讀者年齡層也持續擴大,形成從粉絲變現的正向循環。「我們也不會把他定義成網路作家了,我認為不朽就是一個非常認真努力的寫作者。」葉怡慧說:「這不再壁壘分明了。」

悅知文化成立於2006年,隸屬精誠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主題涵蓋心理勵志、藝術設計、生活風格、商業管理、文學小說、資訊科技等。

三采文化:做創作者的陪跑教練

在數位化浪潮下,三采文化持續在引以為傲的童書領域站穩腳步。總編輯曾雅青不諱言,成人書確實受到挑戰。而當串流影音等各式各樣的內容爭搶讀者眼球,出版社對於作家/作品的詮釋、包裝與定位又更顯重要。

連續三年入選誠品台灣十大華文文學作家的張西,同樣也是近年最受歡迎的新世代網路創作者之一。除了發表《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你走慢了我的時間》、《二常公園》等散文與小說創作,去年他還延伸觸角與Pinkoi跨界合作,推出「原來我是這樣的人」聯名系列服飾和袋包。在本土創作者培育和粉絲經濟打造上,三采文化功不可沒。

三采總編輯曾雅青指出,網路創作者看似發展得風風火火,但最終還是要回歸作者本身的創作能量,「因此我們非常鼓勵創作者走出網路,接觸真實的世界,這樣才能延伸創作長度。」站在「陪伴者」的角色,三采不僅會提供國內外文本、線上課程、社群平台、國外出版訊息等資訊,編輯也會不定時推薦好看的影集和電影,甚至是熟悉領域以外的心理學講座、健身課程等,進一步刺激作者靈感。

「創作者是很孤獨的,即使他面對的是喧囂的社群網路,但某部分還是局限在同溫層。」曾雅青說:「當作者願意跟我們一起望向更遠的遠方,我們就有責任這麼做。」

除了引導作者跨界探索,三采內部也秉持同樣的方針,透過編輯、行銷和業務的密切合作,不斷嘗試更靈活的行銷方法。例如社群反應熱烈的「張西與作家們的來電聊天」,就是行銷同事觀察到娛樂產業的行銷手法,因此安排張西與Sandy吳姍儒、肆一、温貞菱等不同類型的創作者連線直播,後續還將內容製作為podcast。「這幾年我們一直在關注虛實整合,」他說:「網路越發達,讀者和作者越希望能有實際互動。」

三采文化成立於1990年,最早以出版美術專業用書為主,現為綜合性出版社。出版品含童書、文學、心理勵志、性別、設計、親子教養、食譜、生活風格與商業理財等。

游擊文化:真誠叩問分眾時代

在台灣出版行業裡,游擊文化是奇特又強悍的存在。他們沒有總編輯,一本書的出版與否全由四位編輯各別決定。而在書籍的編輯企劃上,與其思考作品的市場性,他們更尊重創作者的個人意志。2017年,當作家林奕含發表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作品《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時,游擊文化堅定又不失溫柔的態度讓社會印象深刻。

疫情影響下,探討中國網路審查機制的《牆國誌:中國如何控制網路》和插畫家沈恩民的山行紀錄《山教我的事》是游擊文化在2020年最受市場歡迎的書籍。《山教我的事》責任編輯李晏甄表示,自己因為喜歡爬山,2017年接觸到一篇幽默細膩的網路手繪圖文「嘉明湖國家步道工作假期」後,進而與沈恩民接洽出版事宜。

雖然也曾以商業層面考量過內容方向,不過最終還是將創作者的意願擺在首位,以「登山帶來的個人成長」作為書本主軸。「可以想像,如果畫一本百岳的書應該蠻好賣,但那並不是作者想表達的,他不會鼓勵大家一定要完成百岳紀錄。」李晏甄說:「我們覺得作者想要真誠表達的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除了《山教我的事》這樣相對偏向大眾的書籍,游擊文化大部分的出版品則是專攻性別、認同、勞動等分眾議題,態度明確、提問精準。李晏甄表示,在分眾市場中,每個領域都有自己的專家,讀者也更期待看到有質量的內容。因此,游擊文化將許多艱澀生硬的學術論文轉譯為書籍,以淺顯易懂又不失深度的方式與讀者溝通。

由於九成以上的作者都是新人,因此編輯必須先確定自己對題材、對作者「有感應」,而作者本身也要有毅力、決心和紀律才能完成一本書。接下來,游擊文化將持續關注超商店員、美髮設計師等青年勞動及長照照護等議題,以真誠姿態叩問時代。

游擊文化
游擊文化成立於2014年,為非典型獨立出版平台。創立成員來自人類學、社會學、歷史學背景,出版議題包括性別、認同、土地、弱勢、勞動等。

行人文化實驗室:不能只把眼睛放在書上

明明是做出版,行人文化實驗室卻做過玻璃杯和木製杯募資、辦過展覽,還策劃過四場小旅行,帶讀者到苗栗、金山、花蓮和彰化體驗一日漁村青年。這些看似和傳統定義的「出版社」不太相干的活動,源自於行人的虧欠、失落和樂觀。總編輯周易正說:「我們永遠在思考,還有沒有其他的可能性?」

所謂虧欠,是因為看到在地職人的努力,覺得自己做得還不夠。從《討海魂》、《透明的記憶:感受日常玻璃的溫度》再到《成材的木、成器的人:台灣木職人的記憶與技藝》,行人的自製書都是經由採訪團隊花費大把時光實地取材完成。

「我們田野調查的對象都是平常沒有發言權的人,比方說苗栗海邊的老漁人,我們希望盡力讓他的聲音被聽到。」也是因為親身走過一遭,投入了真實情感,如果彼此之間的緣分在書本出版後便告終結,實在讓人感到失落。因此,行人希望透過各種內容形式,讓美麗的關係延續下去。

當然,如果沒有行人獨特的組織架構,這些想法也難以成真。2016年,行人文化實驗室將出版部更名為「內容發展部」,除了開始引進日本商品,也替職人規劃和行銷產品。周易正說:「做一本好書很棒,但是書不能讓同事們每年持續加薪,一定要增加公司的毛利和整體營業額。所以我知道,不能只把眼睛放在『書』上。」

因此,行人不只做過各式嘗試,也積極跳出文字框架,思考更多擴大議題影響力的方式。今年1月出版的《誰不是米克斯MIXED 1951-1979》就是將學術論文轉譯為漫畫,探討美軍駐台混血兒的時代悲劇。從文字直接跳到圖像溝通,他說,這樣擴大讀者群才夠「激烈」。周易正說,開案時他總是很樂觀,也會引導同事思考書以外的更多槓桿點。「可能因為我是臉皮厚的人吧,不會覺得有什麼是不能做的。」

行人文化實驗室
行人出版社成立於1998年,後更名為行人文化實驗室,近年將出版部改為內容發展部,陸續推出許多在地職人、地方創生出版計畫。

|延伸閱讀|

本文轉載自《VERSE》004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關於閱讀的各種模樣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顏理謙
  • 責任編輯/吳哲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