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2022台北當代:Why Art matters?藝術家侯俊明 X 藏家劉太乃

2022台北當代:Why Art matters?藝術家侯俊明 X 藏家劉太乃

2022台北當代開展在即在全球都在努力與疫情共存的今日,我們或許仍能選擇投靠藝術,在形與色之間,定義屬於自己的審美。


侯俊明 Hou ChunMing, 擺渡人( Ferryman 2021)。(圖片提供:亞紀畫廊)。

「為什麼我們需要當代藝術?」- 面對玲瑯滿目的藝廊、作品風格和接連不斷的藝術博覽會,對於當代藝術在今日社會的位置與意義,我們不一定有答案。但是對創作者和藏家而言,他們透過藝術而相遇、藉由藝術而產生共鳴,在以創作、典藏等不同形式抒發和收集生命的片段,是他們對於藝術的終極追求。

VERSE作為關注台灣當代文化藝術的媒體,在2022台北當代博覽會開展前,特別邀訪將由亞紀畫廊在台北當代展出的重要台灣藝術家侯俊明,以及資深藏家劉太乃,透過兩人隔空的藝術對話,帶讀者觀看今日的當代藝術。

從曾經的藝術學府榜首到遭逢失婚打擊,人生際遇充滿高低起伏的侯俊明,一生中除了認真生活,就是全心創作。將創作階段以十年為單位,自20歲起分作四階段:反叛者、療癒者、分享者和傾聽者四個不同角色。

回想起專職創作的起點,那正是台灣解嚴的開端,「當時的我對創作有很大的抱負,尤其喜歡去衝撞、去踩線,甚至挑戰禁忌。」侯俊明說道,也是在當時他結識了從事媒體產業、在報社工作的伯樂劉太乃,兩人亦師亦友、相互切磋,以觀看與被觀看、收藏與被收藏等不同角度維繫多年交情至今。

劉太乃(左)與侯俊明(右)(圖片提供:劉太乃)。

對於劉太乃而言,藝術家最大的收藏價值在於「誠實」:「我一路看侯俊明創作,看他從裝置到塗鴉,看到的不只是作品,更是他一再嘗試用不同形式回應外在世界的努力。」從裝置作品就開始收藏作品,劉太乃如數家珍地說,自己幾乎有侯俊明全系列的完整收藏,甚至也曾在自己經營的空間「罐子書屋」舉辦回顧展。

《掰》侯俊明個展:「罐空間」十周年特展(圖片提供:劉太乃)。

在劉太乃的眼中,侯俊明創作中的社會能量,是其作品中最為可貴之處,即便是在他個人的人生低潮、因為經歷情感生活劇變而開始接觸的曼陀羅塗鴉,這些嘗試在創作中找尋出口的不羈甚至帶有反叛特質的性格,都讓他感到深刻。

至於如何從一名鑑賞者到收藏家? 劉太乃道出鏗鏘有力的一句話:「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收藏家就要保護他的東西。」

侯俊明工作照。(圖片提供:藝術家、亞紀畫廊)

不僅是創作,甚至連侯俊明結婚時的請帖都特別收藏,劉太乃長年收集侯俊明的生活碎片,因為他收藏目的並不是為了創造地位,而是自詡為藝術暫時的保管者,直到作品終將回到美術館的那一刻。因此他認為藏家有責任更有義務,支持誠實創作、回應社會的藝術家。

侯俊明1988年展於永漢畫廊。(圖片提供:藝術家、亞紀畫廊)

關於侯俊明的創作歷程

如果將侯俊明一路求真的創作路程攤開來看,曾經歷的人生低谷,正是讓他進入療癒系創作的啟蒙。後來進入第二段婚姻、有了小孩的轉變更是驅使他開始帶領工作坊、想要更全面地體現自己的感受,直到今日以訪談形式、傾聽和紀錄,用創作回應故事的階段,將藝術創作和社會紀實融合為一。

曼陀羅系列的塗鴉作品,是侯俊明系列作品中相對突出的風格和表現手法,「當我回到最原始的紙筆、以塗鴉創作,那是我第二藝術生命的養成。」侯俊明回憶道,那是一段從撕心裂肺到自我復原的時光,而曼陀羅中無盡的圓,也填補了他當時的內在殘缺。

從曾經的前衛藝術家,選擇簡居閉關、在曼陀羅的創作裡修復、找回自己的僧者,這段類修行的創作經驗對於侯俊明來說,有如一種精神淨化,讓他學會了從向外所求到向內自我觀看,正如其「以腹行走」(2000)作品所要傳達的意念,希望回到人的中心丹田、回到原點,重新開始。

侯俊明與早期花布作品合影,左至右:《高更的女人》(1987)、《哎呦》(1986) (圖片提供:藝術家、亞紀畫廊)

今日由於2022台北當代的邀請,兩人透過對話,除了分享彼此眼中的藝術與觀點,也再次應證了藝術展會在今日如何作為藝術家、藝廊和藏家三方間的重要橋樑。

劉太乃認為,在每一次的展會現場,不僅是一個相互支持的互生生態的體現,更是為藝術家和藝廊們形成一個堅固的支持系統。而對藏家來說,每一場藝術博覽會都是機不可失的學習現場,不論從投資或者是典藏的角度,都能在新的作品群覽之中,受到啟發。

「唯真不破」是侯俊明和劉太乃對於今日當代藝術的共同觀察,因為專職的藝術家必須以創作為己任、在生活中尋找議題、創造共鳴,才能算是真正地創作。而作為藝術家的伯樂,劉太乃也不藏私地分享,收藏家必須要有戰略性的考量、把持非絕對理性也非絕對感性的收藏邏輯,才能在不同的作品系列脈絡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收藏之道。

隨著2022台北當代開展在即,不管是藝術家、藏家或是參展藝廊都迫不及待,在全球都在努力與疫情共存的今日,我們或許仍能選擇投靠藝術,在形與色之間,定義屬於自己的審美,也在觀看與被觀看中,得到更多不設限的創意與靈感。


|延伸閱讀|


2022 Taipai Dangdai 台北當代藝術博覽會 
首波限量票券 訂購連結VERSE讀者專屬折扣碼:GUESTVERSE22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林穎宣
  • 圖片提供/亞紀畫廊、侯俊明、劉太乃
  • 編輯/林穎宣
  • 核稿/梁雯晶
林穎宣

林穎宣

1990年生。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東海大學哲學系肄業,旅居法國三年餘,期間就讀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曾任《VERSE》採訪編輯、電台採訪記者、誠品書店編輯,台中國家歌劇院行銷公關部門。熱愛寫作,天性浪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