𝐕𝐄𝐑𝐒𝐄 𝐎𝐩𝐢𝐧𝐢𝐨𝐧
我們的「不完美日常」:從韓國爆紅「台灣感性」說出了什麼樣的台灣文化?
在韓國社群媒體掀起熱潮的「台灣感性」,不僅是一種美學風格,更是我們文化靈魂的映照。帶你從攝影師Kris Kang的鏡頭中,捕捉各種屬於台灣日常的魅力。
近來,「台灣感性」(Taiwanese Sensibility)這個詞彙在韓國社群媒體迅速竄紅。從巷弄騎樓、街頭小吃、路上機車,斑駁牆面,韓國年輕世代用這個詞形容他們眼中獨特的「台灣味的美學氛圍」:懷舊的氣息、柔和的光影,混亂的街景、人情的溫度。事實上,這些對台灣的凝視,不只是來自韓國人,此前日本雜誌多次用台灣街道為封面,就引起很多討論。
然而,這股風潮不只是一次網路現象或流行美學,它也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問自己:這些看似被偶然捕捉的台灣日常風景,究竟反映出什麼樣的台灣文化?
或者說,這份「感性」是怎樣從歷史與現實中被培養、累積、再投射出去的?
1. 未完成的都市現代化
在高速現代化的東亞社會中,台灣始終顯得有些不合時宜。當韓國以嶄新的城市景觀與強勢的文化工業主導亞洲流行文化時,台灣的巷弄、老屋、機車洪流、招派與攤販,構成了一種不同的城市節奏:緩慢、混亂,但充滿生命力。 這種「不完美的和諧」正是「台灣感性」的第一個文化核心。它不是來自刻意打造的城市美學,而是從歷史錯置與文化拼貼中自然生成的生活風景——殖民遺緒與本土語境交錯,資本現代性與庶民生活共存,戰後貧乏的都市規劃和民間草根的都市活力的對話,過去與未來,都並置在同一條街上。 簡單說,台灣是一個「未完成的現代性都市」,而這種斷裂與縫合過程,意外地成為某種新的感性場域。
2. 多重記憶與拼貼美學
戰後台灣具有多重歷史記憶與文化影響的重疊:本土、原住民、漢文化、日治遺緒、戰後國民黨、美式資本主義、八零年代後的日本潮流文化等等它不是單線性的現代化過程,而是一連串斷裂、再建與和解的疊合,因此,我們會看到日本昭和風、國民黨式標語、閩南式神壇、當代文青美學,或年輕人穿的韓系Y2K風格,這一切都混雜在日常生活中,造就了拼貼與混雜的美學。
「台灣感性」呈現的就是這種多重文化殘影:他們不是由上而下的國族論述建構,而是從底層漫流而出的記憶碎片。
3. 人情味的體現
「台灣感性」除了是一種視覺風格,更是一種情感文化與價值觀的外溢,亦即長久以來外國人或者台灣對自己的印象:「親切、熱情、人情味」。
這其實也是一種前現代如農村社會人際關係的體現。另一方面,相對於日韓乃至中國的高度競爭化社會,台灣是相對更嚮往慢生活。幾年前對於「小確幸」的討論已經顯示,台灣青年世代或許不夠狼性,但他們更在乎與珍惜自己的生活方式與自我體現。「台灣感性」可以說是這種情感與價值在公共空間中的可見化。
台灣感性不該只是被凝視的對象,更應該能映照出我們尚未完整說出的文化敘事。
「感性」不只是被創造出來的風格,更不是IG濾鏡,而是我們早已身處其中的文化質地。長久以來,台灣的文化論述常被放置在巨大的國族論述,但真正的文化魅力,或許就是來自我們過於習以為常的「不完美日常」,那是前人生活方式的傳承,也是我們不斷在生活中所創造的。這種「台灣感性」曾經是一種被邊緣化的價值觀——它不夠強烈、不夠國際化、不夠有野心,但如今卻成為台灣的文化輸出力量。
在這座島嶼上,歷史不斷流轉、文化從未純粹、都市欠缺徹底更新,但正是這些過去與現在、外來與本土的裂縫,構成了台灣特有的感性結構。只是,當這些被韓國人以異文化視角編織成「一種感性的美學」時,我們或許該正視對於自身文化詮釋的長久失語,要讓「台灣感性」不只是視覺符號,而成為一種文化敘事的起點。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