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DAY 2(下):寫下人心不變的渴望
Promotion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DAY 2(下):寫下人心不變的渴望

北流音樂故事沙龍系列座談。次日最後一場講座以「作詞的技藝:兩代詞人的對話」為題,邀請兩大知名作詞人林煌坤和姚謙分享填詞心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與《VERSE》合作「我們的歌是如何被唱出來的?」——北流音樂故事沙龍系列座談。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於2021年舉辦常設展「唱我們的歌」,帶樂迷重新認識台灣流行音樂史。為延續此脈絡,北流與《VERSE》合作在3/19(六)、3/20(日)兩日,推出「我們的歌是如何被唱出來的?」——北流音樂故事沙龍系列座談。次日最後一場講座以「作詞的技藝:兩代詞人的對話」為題,邀請兩大知名作詞人林煌坤和姚謙分享填詞心法。

|延伸閱讀|「北流音樂故事沙龍」DAY 2(上):標籤之外的美好天賦

意外的開始

1970年,林煌坤提著一卡皮箱上到台北,立志要成為李行、胡金銓、白景瑞等大導演的接班人,但電影行業裡的基層工作並不好找,最後落腳身兼導演、音樂製作人的劉家昌旗下。劉家昌的脾氣是出了名的火爆,但林煌坤不只耐心地待下,還在場記工作之外,爭取到填詞的機會,經典歌曲〈往事只能回味〉即是他的第一首詞作,就此意外踏上作詞人的道路。

1988年,在唱片公司製作部任職的姚謙,同時身兼文案、企劃、宣傳多職。當年江淑娜正一邊拍戲,一邊準備精選輯,錄音在即,原定的作詞人卻遲遲未交稿,姚謙只能趕緊補上空缺,在配唱前一日完成生涯第一首詞作〈今生最痛的歌〉。在此之後姚謙便成為固定的救火隊,在誤打誤撞之下入了行成為作詞人。

兩位先後踏入流行音樂產業的前輩作詞人,生涯的起點皆在意料之外,當時的他們大概從未想過,日後的創作會陪伴多少人走過生命裡或歡喜、或悲傷的時刻。

活動最後一場講座以「作詞的技藝:兩代詞人的對話」為題。由左至右:主持人袁永興、林煌坤、姚謙。

聆聽成就的創作養分

「高中開始除了聽西洋熱門歌曲,也喜歡聽日本歌,當時還被同學笑是『哈日』。」林煌坤在求學時期聽的音樂,都在後來成為創作重要的養分,「我從西洋熱門歌曲當中熟悉那個時代的節奏,對日本歌曲的熟悉,幫助我在為日本曲重填中文詞時更得心應手。」成為詞人雖是無心插柳的結果,但大量聆聽、吸收東洋及西洋的歌曲,是使他能準確地抓住時代脈動的關鍵。

雖然晚了林煌坤一個世代,但姚謙同樣受到東洋音樂的影響,七、八〇年代開始,日本開始出現流行歌曲、偶像團體,並大量改編西洋的流行音樂,「因為表姐曾在日本打工,每次回來就會帶很多卡帶,讓我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不同的音樂。」除此之外,每週聆聽電臺播送的西洋流行排行榜也是重要的養分來源,但對姚謙來說,更重要的音樂啟蒙是童年時期家裡僅有的兩張,美黛和陳芬蘭的唱片,「媽媽會在家裡做裁縫工作時,一邊播放這兩張唱片,這影響我很深——不論生活再辛苦都要有音樂陪伴。」

創作與時代共振的經典

在林煌坤數百首的創作裡,留下許多今日仍在傳唱的經典曲目,「有一次我和鳳飛飛在台北的圓環夜市吃蚵仔麵線,她跟我說,有一天我們可能都不在這個世界上,但〈祝你幸福〉還是會一直流傳下去。」流行音樂是朝生暮死的行當,直到今天仍是如此,一首歌曲、一張專輯能流行超過三個月、半年,已相當困難;1972年發行的〈祝你幸福〉是鳳飛飛首張個人專輯的同名歌曲,至今已過去50個年頭,仍緊扣著人心不變的渴望與理想,迴響在一代又一代的樂迷心中。

「時常刻意想寫到能引發共感,經常是寫不到的,但只要能觸碰到那根弦,就有機會留下來,這不是作者的功勞,更是活在那個世代的人,共同完成的一件事。」姚謙舉為蔡健雅寫的〈紀念〉為例,當時寫的只是單純的情歌,卻在歌迷的回饋下,發現自己的作品竟然能達到哲學的層次,「我還是很相信閱讀者的能力,往往超越書寫者,很感謝比我更看清時代和作品的讀者。」姚謙將定義歌曲內含的權力交還給聽者,一首歌是否能穿越時空,端看讀者是否能好好定義它。

林煌坤過去大量聆聽、吸收東洋與西洋流行歌曲的經驗,使其在填詞上能夠更精準地抓住時代的脈動,因此,他勉勵自己與所有流行音樂工作者,永遠保持一顆開放的心、不斷吸收新知。

作詞之外的精彩人生

在唱片公司擔任管理職之前,姚謙不是在錄音室,就是在去錄音室的路上,直到資歷漸深,才發覺自己待在錄音室對年輕一輩的歌手來說,是莫大的壓力,但在錄音室裡的工作,仍令他十分難忘。林煌坤也接續分享,早年的製作人或作曲家都會要求作詞在錄音室裡待命,以便為歌手解釋詞句的內涵,「我比較同情備受折磨的歌手,所以我找到了友情。」相對於嚴厲的製作人,林坤煌在錄音室擔任白臉的角色,與鳳飛飛、鄧麗君都建立了很好的關係。

「流行歌曲就是時代歌曲,當時代不屬於你,就甘拜下風。」八〇年代校園民歌浪潮風起雲湧,林煌坤頓失作詞的機會,但也憑藉著編劇的能力,轉戰到歌廳秀的舞台,為豬哥亮、廖峻澎澎編寫劇本,也製作由汪笨湖主持的節目《黑狗來了——臺灣歌謠一百年》,在談笑中講解民間歌謠背後的故事。林煌坤的言語幽默,講座間時不時就拋出哏來,且完全不顯得掉牙落伍,喜劇功力不言自明。

因為對電影的熱愛,在唱片產業最蓬勃的時候,姚謙會說服投資者,撥出盈餘贊助電影,《天邊一朵雲》、《美少年之戀》、《夜奔》等電影的配樂,都是以贊助的方式合作,「直到現在我都很喜歡電影,有聲音加上影像,是很美麗的世界,我很高興活在影視這麼好的時代。」

姚謙認為,歌詞要重視「對話」的清晰主題,重視「溝通」的意圖,才可能成就一首好作品。

談新世代的歌

談起近年的華語流行歌曲,姚謙感嘆,「中國的歌曲都只為了表演,而失去了溝通的意圖;台灣的流行音樂則有姿態多於內在的問題。」並舉林坤煌老師的歌曲為例,林老師的每一首歌都有很清楚的核心意識,希望對話、表達的內容是很清楚的,唯有保持清晰的主題,才可能成就一首好作品。

「這個時代的人接受這些流行歌曲,你就要承認它們的存在,雖然力有未殆,但要去聽、要去學,說不定哪天又可以再寫。」年過古稀的林煌坤仍不停吸收新知,回顧過往的黃金歲月沒有太多依戀和說教的意味,依舊如蓄勢待發的老頑童,保持一顆開放且年輕的心。

兩代作詞人雖已退離創作的前線,仍時刻關心產業的轉變,即便流行的語彙快速代謝,但創作仍有其不變的精髓,林煌坤和姚謙的分享,在這一刻留存進華語流行音樂的基因庫中,成為後進的創作者的提醒與養分。

|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

臺北流行音樂中心於去年9月中旬起,在文化館舉辦為期五年的常設展「唱我們的歌流行音樂故事展」,設計各種聲光動畫與實體展物相互交錯,打造以「流行音樂」為主題的沉浸式體驗展覽,共分為 3 個樓層,12 個展區,14 位引言人,111 首歌曲, 1326 件展品,讓我們張開耳朵,打開眼睛,一起進入流行音樂殿堂,仔細聆聽屬於這個島嶼的歌,經歷一趟豐盛的音樂旅程。

>>>瞭解更多流行音樂故事展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温伯學
  • 攝影/Ogawa Lyu
  • 編輯/郭璈
  • 核稿/梁雯晶
温伯學

温伯學

1998年生,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曾任《VERSE》編輯,每日聽歌、寫字,治腸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