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傳承一處身心靠岸的地方——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

A Shop

傳承一處身心靠岸的地方——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

今(2023)年「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重新營業,主理人蔡家第三代Tina和Emily因為與父母攜手整頓老家旅社,重新在故鄉找到傳承的意義。

位於彰化溪湖的「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

70年前,蔡家第一代從彰化溪湖成立「南華大旅社」,見證在地產業的風華,一晃眼過半個世紀,老旅社因年久失修而蒙塵,直到今(2023)年以「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的新面貌重新營業。「鴉埠」是溪湖鎮上的陌生字眼,卻是台北永康街廓的知名咖啡店,主理人蔡家第三代Tina和Emily因為與父母攜手整頓老家旅社,重新在故鄉找到傳承的意義。

沿著台19線一路向南到彰化核心地帶——溪湖鎮,台19線易名為彰水路,倚著大路橫越70年光景的老旅社「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就出現在眼前。

這裡保留台灣早期的現代建築式樣,外牆水平線條縱橫交錯,旅社內白牆和磨石子階梯風格樸素。走進旅店深處,薑黃色樓梯在空中旋繞直上,抬頭一望,視點消失在被日光模糊的盡頭。當日光灑落,一切鋥亮如新。

走進旅店大廳,先被一側的咖啡吧檯牽引過去,咖啡機已然上機,Tina(蔡婷如)和Emily(蔡詩敏)姐妹倆在台北多年養成的咖啡店魂,回到溪湖照舊運轉,讓人一時分不清這是在旅店抑或是咖啡館。

Emily與姊姊Tina在台北市永康街經營「鴉埠咖啡」。

曾經的風華

溪湖是二林、鹿港、員林、彰化市等地往來道路的交會點,因濁水溪氾濫而成的沃土,讓這裡也成為農產品集散中心。日治時期糖業繁盛,這一帶高級消費商家雲集,百年地景建築鋪展成當今的溪湖老街。戰後的溪湖,以羽毛、自行車零件等加工業發展成為南彰化人的生活重心。

70年前,蔡瑞南國中時,父親為了接手經營五洲大旅社,舉家從田間三合院搬遷到溪湖鎮中心,住進這棟結合住家與旅店的透天厝,以其兒子姓名蔡瑞南的尾字,為旅社起名「南華大旅社」。隨著溪湖的商業活動從老街擴張到旅社所在的彰水路,旅宿蓬勃發展,也開啟南華大旅社的風華年代,支持著蔡瑞南從求學到偕同妻子北上成家立業。

然而,小鎮的命運如同台灣許多其他鄉鎮,1980年代後高速公路接續完工通車,溪湖因商圈移轉分散而沒落,旅店關了大半。蔡瑞南和妻子黃素貞從事自行車零件國際貿易,定居台北永康街一帶多年。而南華大旅社自蔡瑞南的父親退休後,便轉交他人代為經營。

營造自在且安心的歸屬感

Tina和Emily從沒忘記,要為來者創造自在且安心的歸屬感。

位於台北永康街區的鴉埠咖啡開業前,Emily的青春日常就浸泡在卡瓦利咖啡店。咖啡店內有作家、設計師與觀察者,各自的思緒交融在空間裡,一根根菸草燒出繾綣白煙,城市尺度不大卻難得有身心得以安置的所在,勾動Emily心想開間咖啡店的想法,拉著當時在媒體工作的姐姐Tina,開始描繪理想的咖啡人生。

2010年,姐妹一起開了這間咖啡店叫鴉埠。多年下來,鴉埠真正如其名,成了汪洋人海中得以停駐的港埠,也是文藝青年的重心。時而是一人享受孤獨的自在,時而有一群人在深夜裡上演如日劇《深夜食堂》的情節,Emily說:「客人在此時此地分享自己的故事,一旦離開店裡,他的公寓長成什麼樣子,從事的工作是什麼,我們也不會知道。」主客間織起的人際網絡,讓姐妹倆在繁忙的店務裡,保留對人和生活的熱忱。

Tina與Emily(圖左至右)。

2020年,父親蔡瑞南和母親黃素貞告訴她們,他們打算翻修位於溪湖老家的南華大旅社。

在台北出生長大的Tina和Emily並不熟悉旅社的那段歷史。每逢過年,會隨父母拎著大小行李南下溪湖,掃除老家沉澱了一年的塵埃。「我們家每年只有春節會回溪湖短暫停留,對溪湖與旅社都感到很疏離。」Tina説。

Tina提到,鴉埠咖啡成立未久後,阿公、阿嬤在半年內相繼離世,運轉四十多年的南華大旅社,也早在轉手由他人代為經營後,因年久失修邁入暮年。姐妹倆心裡知道父親心裡一直掛心旅社的整修,但彼時鴉埠甫開業,即使父親偶爾提起,她們都無暇接手經營旅社。

當父親再一次提起計畫,連設計師都找好,她們意識到這次父親是下定決心要投入旅社的整修和重新經營。

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的客房。

第一次走上老旅社

直到開始動工翻修的2020年,Tina和Emily才第一次走進旅社。在那之前,他們在這棟建築物的移動範圍僅止於車庫、住家和後院。

踏過污漬殘留的老花磚,視線所見的木窗玻璃壓花拂滿塵埃,中央空調開關就暫停在某一刻,抽離生活氣息的空間,徒增破敗與陰沉之感。直到探進斜屋頂加蓋的5樓,外頭日光經由長廊上的房門,篩出道道方形光階,一路蜿蜒到盡頭。磚牆上鏤空的窗框輪廓,框出一棵由日光雨水餵養了百年的龍眼樹。

環顧四周,粉塵在光束裡飛越翻轉,來自爺爺守護旅社的意念彷彿乘著塵埃掉落心上,Emily決定扶持父母親再現旅社風光。「爸爸這輩子為了家人在台北經商打拼,難得會有一件想做的事,這不是他的目標,因為我們就是他的目標,但當我們都已經長大,他想做的就是把阿公留下來的旅社重新整頓。」

旅社內具年代的老花磚。

旅社內標誌性的旋轉樓梯。

旅社長廊。

這回姐妹倆已在服務業有多年歷練,自然盤算起父母親為此停擺的經商工作,以及旅社前期投入的成本,然而蔡家人在整修期間皆暫且擱下理智,只為了傳承這座孕育家族世代的精神場域。

留下旅社是對家鄉最深的情感

大廳的各式吊燈,由黃素貞親自挑選;過去堆滿雜物的車庫,被翻新成聚攏來客的交流場所;拾級而上,磨石子階梯到地上花磚,瀰漫著復古而典雅的氛圍,由Tina和Emily親手刷洗乾淨;客房裡新添獨立冷氣、熱泵熱水器與軟水系統,安頓盛夏裡燥熱難耐的身心,則是蔡瑞南為滿足旅客需求的貼心考量。Tina自己編輯的《鴉埠小報》置於櫃檯,內容從台北永康街橫跨至溪湖小鎮生活,為來者詳述旅店翻修的故事。

站在頂樓天台展望遠山,人聲與車聲褪淡,微風徐徐拂面,Emily說起露營興趣,將投入整頓旅社的勞累時日當作是清理一個大營地。

台北鴉埠的待客之道延續到這間「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他們總為晚歸的旅人提前在客房裡點亮一盞燈。夜晚,整個溪湖鎮像是早已入夢般安靜,Emily點亮大廳氛圍燈,室內微光都成了點點篝火。

文字記者出身的Tina自己編輯刊物《鴉埠小報》。

找到傳承老旅社的意義

今年二月尚未開始正式營運,「鴉埠客棧X南華大旅社」便迎來第一組客人,一家人自此連續三個月兼作房務與櫃台,Tina和Emily平日忙於咖啡館,周五開著夜車南下理房務。兩人到溪湖的頻率,從一年五天變成週間往返,來回刻鑿出一條雙向回家的路,將擱置十年的老屋整頓成為家。

老旅社正式開業這年,姐妹倆得以理解父親心想修復旅社的心境,就像希望鴉埠永遠存在,陪伴她們直到老去。這讓Tina領悟每逢年節返鄉的既定行程,也能同感媽祖繞境時踏上萬里路的信眾,「因為傳承產生信仰,願意相信有媽祖、有眾人的力量,或許問題不會解決,可是心變得比較踏實。」

左二、左三為一同經營旅社的蔡瑞南、黃素貞。

為了傳承旅社,她們更認識旅社的過往與溪湖這塊土地,希望以《鴉埠小報》記錄在地故事,並且也計畫積極連結起與溪湖相關的作家、教育者和文史工作者。畢竟,一個場域、一種信仰儀式,光是存在就能讓人心記掛於某處,更能讓聚集念舊的心力翻新記憶、持續傳承。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許羽君 攝影/李宥融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大亞能為明日鏈結大亞能為明日鏈結
  • 文字/許羽君
  • 攝影/李宥融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