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從設計圖到經典之作,L’ÉCOLE攜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回顧200年法國珠寶藝術

從設計圖到經典之作,L’ÉCOLE攜手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回顧200年法國珠寶藝術

在珠寶作品完工前,腦中想像皆始於一張設計圖。素描的線條、水粉的暈染,記錄了設計師與工匠之間的對話,也藏著一件件經典作品的源起。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L’ÉCOLE亞太區珠寶藝術學院共同策劃的「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1770-1970)」,首次大規模展出近百幅設計圖稿與多件經典珠寶,引領觀眾窺見兩個世紀以來珠寶創意的脈動。

在燈光恰到好處的展間裡,一張張細膩的珠寶設計圖懸掛在牆上。那是自1770年以來,不同法國珠寶品牌的草稿圖,描繪著寶石的折射、金屬的弧度,以及尚未問世的夢想。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L’ÉCOLE亞太區珠寶藝術學院攜手呈獻的「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1770-1970)」,自今年6月於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登場,並於L’ÉCOLE香港校區延伸展出。近百幅設計圖稿與多件由Van Cleef & Arpels梵克雅寶所提供展出的經典珠寶,罕見地讓觀者欣賞創意如何從紙上流動至實體,見證珠寶工藝在時間長河中的脈絡。

要理解這場展覽的文化重量,故事得從十多年前的決定說起。

打開珠寶世界的神秘大門

2012年,由梵克雅寶支持創立的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打破了先例,成為全球第一間提供大眾學習珠寶藝術的學院。對於這間由阿爾弗萊德.梵克(Alfred Van Cleef)與妻子艾斯特爾.雅寶(Estelle Arpels)於1906年共同創立的珠寶世家而言,珠寶並非只是佩戴於身的飾品,而是一種文化,一種需要被保存與傳承的知識。

事實上,作為高級珠寶領域的翹楚,梵克雅寶不僅是璀璨珠寶創作的代名詞,同時肩負傳承珠寶藝術與文化的使命,透過一次又一次的珠寶展覽讓大眾認識高級珠寶,且不僅支持L’ÉCOLE珠寶藝術學院的創立,而是在多項領域支持L’ÉCOLE推動珠寶藝術的普及,幫助不同背景的學員親身體驗珠寶藝術的奧妙與精髓。

「筆脈珍傳」展出約一百幅珍貴設計圖與13件珠寶作品,展示難得一見的高級珠寶製作內幕。「筆脈珍傳」展出約一百幅珍貴設計圖與13件珠寶作品,展示難得一見的高級珠寶製作內幕。

就像前梵克雅寶全球總裁兼 CEO(現為歷峰集團總裁),同時擔任L’ÉCOLE科學委員會委員的Nicolas Bos去年受訪時所說,珠寶世界不只屬於少數人,而是讓每一位對珠寶懷有好奇的人都能走進來、理解其美。

L’ÉCOLE最初選址於一幢18世紀的大宅,學院包含設計工作室、珠寶工作坊、寶石學工作坊、漆藝和琺瑯工作坊、教室、演講廳,以及圖書館。任何人——不論是收藏家、設計師,還是單純對於珠寶懷有好奇心的人們——都能透過課程與講座,親身體驗珠寶的匠心工藝,探索珠寶歷史,走進寶石的世界。

傳遞珠寶文化的使者

隨著註冊課程的學生逐年增加,去(2024)年L’ÉCOLE在於巴黎市中心擴展新校區,選址於18世紀古宅Hôtel de Mercy-Argenteau。這棟建築原本是奧地利伯爵的官邸,低調外觀下隱藏著華麗的室內裝飾,大理石樓梯、雕花天花板與寬敞展廳,如今已成為學院新的教育舞台。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這裡設有相當大的展覽空間與獨一無二的珠寶書店,展廳定期舉辦主題展,從珍珠的文化到當代珠寶設計皆免費對外開放。L’ÉCOLE以這此讓更多人能跨越高級珠寶門檻,單純以觀眾或學生的身份進入寶石神秘奧妙的世界。

L’ÉCOLE的課程圍繞三大核心領域:珠寶歷史(從帝王珠寶到現代設計)、寶石世界(從礦藏到切割)與製作工藝(設計與工坊技能)。此外,L’ÉCOLE也舉辦專題講座與研討會,帶領學生理解珠寶文化在不同時代與地域的演進。

為了讓每位學生更深入地學習,L’ÉCOLE的課程以小班制為主,且每堂課最少由兩位導師任教,以促進師生之間的交流。課程規劃兼具理論與實務,學生既能向藝術史學家學習不同時期的珠寶風格、從時裝專家學習珠寶佩戴的法則,也能在設計師、漆器工藝師、琺瑯工藝師、模型師的課程中探索製作技藝,甚至跟著梵克雅寶「黃金之手」(Mains d'Or)學習珠寶製作步驟、參觀高級珠寶工作坊。

短短幾年間,L’ÉCOLE 已逐漸成為「珠寶文化傳承的搖籃」,從巴黎拓展至紐約、東京、杜拜。2013 年起,學院便開始走向世界:先在東京短暫停駐,隨後陸續前往香港、紐約與杜拜舉辦短期課程與展覽。如今,L’ÉCOLE 已在香港、上海、杜拜設有校區,形成跨國文化網絡,讓珠寶知識更容易接觸。

在大師級教授的指導下,L'ÉCOLE課程讓學員深入體驗珠寶製作的設計及工藝。在大師級教授的指導下,L'ÉCOLE課程讓學員深入體驗珠寶製作的設計及工藝。

首度公開的珠寶設計圖

長久以來,珠寶設計圖稿被視為工坊內部的技術資料,鮮少公開。它們是設計師與工匠的溝通媒介,一張張素描或水粉畫,記錄著寶石該如何切割、光線如何投射、金屬如何彎折。若沒有這些圖紙,世上許多經典作品便不可能誕生。 

《筆脈珍傳》展覽正是首次大規模將這些檔案呈現給大眾。近百幅圖稿,涵蓋18世紀末至20世紀的設計,與圖稿旁陳列的珠寶形成設計圖與珠寶作品之間的對話。

梵克雅寶典藏手稿梵克雅寶典藏手稿

展覽由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總監Floris Lambert與藝術史學家暨L’ÉCOLE導師Mathilde Berger-Rondouin策劃,聚焦珠寶與平面設計。觀眾能從一張張設計圖中,觀察到珠寶風格的變化:新古典的對稱、裝飾藝術的幾何線條、以及現代主義的簡約。每一幅圖都像是一個時代的縮影。

展品來源包括梵克雅寶典藏、法國萊儷博物館,以及香港私人收藏。能讓這些分散各處的設計圖稿匯聚於此,本身就是相當精彩的事。更重要的是,這兩場展覽讓觀眾理解珠寶不僅是「作品」,更是一種被書寫、被保存,以及推動文化藝術進程的重要資源。

Floris指出:「 圖稿和珠寶作品中對創作階段的記錄, 不僅見證不同世家知名的專業技能與精緻工藝,也展現了從草圖成為無價珠寶的步驟和知識傳承。」

同時, L’ÉCOLE亞太區珠寶藝術學院則是在學院內舉辦延伸展覽,展出梵克雅寶珠寶標誌性Zip項鍊及其設計檔案,深入揭示世家的創新精神及卓越技術。在展覽期間,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與L’ÉCOLE位於K11 MUSEA的亞太區分校更是策劃多個線上及線下講座,舉辦珠寶藝術學院開放日,呈現珠寶設計的精緻工藝到工作坊等各種節目。

L'ÉCOLE 於亞太校區舉辦「筆脈珍傳」延伸展,展出梵克雅寶Zip項鍊及其背後故事。L'ÉCOLE 於亞太校區舉辦「筆脈珍傳」延伸展,展出梵克雅寶Zip項鍊及其背後故事。

自創辦以來,L’ÉCOLE於全球各地已經吸引超過兩萬名學生。無論是孩童在創意工作坊裡繪製第一個珠寶盒,還是成年人在工坊裡雕刻出蠟模戒指,這些瞬間都在提醒:珠寶的價值,不只是鑽石的克拉數,而是背後承載的故事、技藝與時間。

「筆脈珍傳:法國珠寶巧藝二百年(1770-1970)」如同這段旅程的縮影,它讓鮮少被注意的設計圖稿公開於世人面前,亦展示著珠寶在兩個世紀中的變化。當這些設計圖被掛在牆上展示,來到這裡看到的不只是過去的美學,而是一個仍在延續的文化脈絡。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編輯/Shelley Lai 圖片/Van Cleef & Arpels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31 款待之道VERSE VOL.31 款待之道
  • 文字、編輯/Shelley Lai
  • 圖片/Van Cleef & Arpels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