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嘉義的樹與畫,有時還有光——2022文博會「嘉義館」

嘉義的樹與畫,有時還有光——2022文博會「嘉義館」

循高雄熾熱的光線走入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第一眼便會發現運用光影變化顯現而出的展覽主標題「摩登時光——大通小城」。除了視覺感受,步入展館時,由展場大量木結構所散發的木質香氣撲鼻而來,整體感官彷彿瞬間沉浸在「木都」嘉義的氛圍裡頭。

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以「摩登時光——大通小城」為題。(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循高雄熾熱的光線走入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第一眼便會發現運用光影變化顯現而出的展覽主標題「摩登時光——大通小城」。除了視覺感受,步入展館時,由展場大量木結構所散發的木質香氣撲鼻而來,整體感官彷彿瞬間沉浸在「木都」嘉義的氛圍裡頭。

以「光」作為隱形軸線

「去(2021)年設計展時,參與了設研院規劃的嘉義文化路夜市改造計畫,同時在嘉義市立美術館有一件參展作品。」本次文博會嘉義館策展人徐景亭分享,去年設計展的工作經驗,讓她對於這座城市有了許多新的觀察,「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這座城市的光。」

有個在文化路販售太陽眼鏡的攤商「小林百貨」跟徐景亭說,嘉義一年中有超過十個月可能都用得上太陽眼鏡,「這座城市被北回歸線貫穿,光線非常充足,但不是刺人的那種。在巷弄、公園間可以看到很光影有趣的變化。」她想著,這或許就是這座城市繪畫寫生風氣盛行的原因,從而誕生許多畫家,甚至有著「畫都」美譽。

因此,當她第一次看到位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海豚步道全玻璃落地窗且挑高的展場空間時,幾乎沒想太多便決定接受展場本身的通透感,讓「光」這個嘉義市極其重要的元素來貫穿整個展覽,「第一個元素就這樣到位了!」

儘管因為設計展的累積,確實讓徐景亭對嘉義有了一部分的認識,但她仍持續思考,要怎麼做出跟去年截然不同的的策展角度?向來擅長以「物件」作為展覽主內容的徐景亭開始思索:「沒有了物件,展覽還能展什麼?」

讓光穿梭於木條隙縫間的通透感,代表嘉義陽光穿過茂密樹蔭後的光影變化。(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循著陳澄波的畫筆,勾勒出一條由東而西的觀看路徑

為進一步構思展覽內容,徐景亭開始查找許多關於嘉義的史料,包含陳澄波文化基金會網站對於畫家作品的介紹、在地文史工作者陳世岸所經營的網站「Chiayi Wiki」等;同時,恰好當時嘉義市立美術館展出「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也從中找到不少可以作為策展靈感的內容。「在這些走訪調查的過程中,《展望諸羅城》這幅畫一直出現。」徐景亭說,「我很喜歡這幅畫的視角——1934年陳澄波從嘉義公園、樹木園一帶望向邁向現代化的市區的視角。」展覽因此拉出了一條由東而西的主要空間意象軸線,從位於山仔頂的嘉義樹木園出發,一路途經中央噴水圓環,再連結到火車站。

策展團隊受此畫作啟發,在展場重現這條由東而西的觀看視線,並在展場中央將圓環空間放大,象徵為市民集會廣場,舉辦實體多場講座、工作坊等活動,再現昔日嘉義文人雅士匯聚共論理想的城市風景。此外,展覽亦規劃一區,與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借展展出《展望諸羅城》數位版畫,讓觀者有機會遙想大師創作該幅畫作時對於家鄉的深厚許盼,並對照展覽內容,疊合出理解當代嘉義的嶄新途徑。

展場入口擺放由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出借的《展望諸羅城》數位版畫,傳達策展人徐景亭的靈感來源。(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而後,與出身嘉義、曾策劃2021台灣設計展分區展館的夥伴黃銘彰反覆討論下,進一步梳理出細部展覽內容,「嘉義火車站曾經在 1933 年的《臺灣鐵道旅遊案內》被稱為『全島第一摩登車站』。」對此,黃銘彰分享道,當他首次看到文獻,便對「摩登」這個詞印象深刻,「在那時候,某種程度上指的是對於現代化的追求,但同時也隱含著一部分的意義,指向當時文人雅士對於西方啟蒙思潮的追求及嚮往。」

由此,展覽開展出在空間與光影元素以外、隱藏於其中的「摩登」概念,在展覽論述中帶出日治時期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常民信仰場域、嘉義火車站的歷史意義,以及當時報刊或書籍對於這些重要節點的描寫,並在展場再現1930年代嘉義遍地開花的文化交流活動。

平凡製作黃銘彰認為嘉義的「摩登」來自現代化與西方思潮的追求,因此展覽需要帶出日治時期嘉義樹木園、中央噴水圓環、常民信仰場域、嘉義火車站與當時報刊書籍等重要節點的描寫。(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分區規劃對應大通沿線重要節點

循著《展望諸羅城》出發,擁有超過百年歷史的嘉義樹木園是嘉義館裡頭的第一個子區。嘉義樹木園在日治時期曾是橡膠樹與熱帶經濟樹種的殖育試驗地,是日本帝國發展熱帶林業的重要基地,戰後轉型為植物園,不僅持續研究任務,亦與在地民眾的生活緊密連結。本次策展團隊透過實地勘察、訪談與資料整理,自這座百年植物園的悠遠歷史出發,梳理出今日嘉義樹木園的代表性樹種,並攜手剪紙藝術家、「紙物」主理人Wuba Yang重新詮釋這些歷經百年仍生機盎然的生命,讓觀者在欣賞藝術品的過程,也能更瞭解蘊藏在這座城市中森林的文史與知識,「四個畫框呈現的是,隨著時代遞進嘉義樹木園所栽植不同用途的植物,而畫框本身也呼應著展覽軸線最前方的《展望諸羅城》。」Wuba Yang說。

「紙物」主理人暨剪紙藝術家Wuba Yang的創作呼應歷史悠久的嘉義樹木園與陳澄波的《展望諸羅城》。(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在展場中央的碩大空間,則呼應著嘉義市地標「中央噴水圓環」概念,這個空間舉辦共14場實體講座、工作坊的主題沙龍「在嘉自學課」與「自習課」,邀集來自嘉義、或近年來參與嘉義藝文相關計畫的多位設計師、文化人、品牌主理人現身分享,包含操刀嘉義市全新城市品牌識別的設計師馮宇、嘉義市立美術館館長賴依欣、2021年台灣建築獎首獎嘉美館建築師黃明威及王銘顯、地方「木都2.0」政策重要推手南華大學副教授陳正哲、台灣田野學校「工頭」葉哲岳⋯⋯多位講者。此外,現場亦將呼應嘉義的「畫都」、「木都」風華,邀來在地的水彩老師何燿州、書法老師盧銘琪、林試所助理研究員蔡景株於展期間開設多場工作坊,帶領民眾在實作的過程認識嘉義。

在常民信仰區塊,則攜手去年台灣設計展曾策劃「城美館」的「大象設計」設計師潘岳麟參展共創,他說:「『城美館』後,我不斷思考如何繼續呈現不同面向的地方文化。這次想到陳澄波一幅我非常喜歡的畫作《八月城隍祭典》,這幅畫記錄了城隍祭典時街上歡慶熱鬧的氛圍。」於是潘岳麟思考著:「如果有可能,是不是能從更日常的面向來講信仰精神?」

設計師潘岳麟以陳澄波《八月城隍祭典》為靈感設計嘉義館的「常民信仰區域」。(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後來,展區決定以廟宇的日常為藍圖,呈現採集自嘉義東市場的諸多信仰相關物件,在呼應廟宇與市場色彩的展座上,陳列著種種祭祀用品,上頭掛有由在地燈籠工藝師傅鄒弘義親自製作的手工燈籠,走逛其中,可以感受到該展區具體而細微地顯露這座城市豐盛的民俗氣息。

走出常民信仰區域,則看見展場一角設有象徵嘉義火車站的候車亭,串起展場「大通」軸線的西端端點。1935年《臺灣鐵道旅行案內》描述嘉義車站為「全島第一摩登車站」,讓「摩登」一詞與嘉義之間有了深切的連結,而火車站,從古自今,始終是嘉義人通向世界的重要起點。觀展民眾可以在候車亭欣賞與嘉義火車站相關的紀錄影片,並在此閱讀以嘉義為主題的出版品,包含嘉義市立美術館刊《回歸線》、嘉義市立博物館館刊《桃城晃遊》、隨本次臺灣文博會全新出刊的《本地 The Place 09:嘉義市》⋯⋯等刊物。

最後,現場設有嘉義市特色產品販賣區「日光款待所」,與在地團體「嘉義女流會社」合作,蒐羅包含林聰明沙鍋魚頭、新台灣餅舖、錦龍醬油、湯城鵝行、里響咖啡、奮起福、愛木村⋯⋯多個品牌產品,雖身處高雄,也能實際採買源自嘉義土地的產品,充分感受嘉義如陽光溫暖的款待精神。

候車亭區域提供關於嘉義火車站的重要紀錄影像,也供觀展民眾休憩、閱覽各式豐富的嘉義在地出版品。(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以「光」書寫的視覺設計語彙

空間設計部分,策展團隊邀來去年參與嘉義火車站改造計畫的「本埠設計」建築師蔡嘉豪操刀,打造出宛若嘉義街道的展場動線,其中更滿布著從天而降、逾六千條木紋夾板,藉此傳達擁有六千棟木構建築的「木都」嘉義意象。蔡嘉豪分享,儘管要完成數目如此龐大的木條陳設,確實有風險存在,但最初與徐景亭提案時,雙方很快便達成共識。

面對要在短暫籌備期內完成數千根木條架設的極大挑戰,本埠設計、青沐、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幾乎動用所有可用人力,盤點、加工大量夾板,綁好掛線,並精密計算出每一根木條懸掛的位置、方式,再將其搬運至高雄,進行大規模的懸掛工程。

「本埠設計」建築師蔡嘉豪將六千多條木紋夾板做為嘉義館內的重要象徵,代表擁有六千棟木構建築的「木都」嘉義。(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這幾乎是滿滿的家庭代工戰線。」蔡嘉豪笑說,本身也是土生土長嘉義人的他,在印象裡,這座城市的樹林內總是充滿驚奇,照耀著北回歸線的陽光從林蔭縫隙灑下,盡頭通往動物園、溪流或孔廟⋯⋯等景點,「如果說嘉義的軸線是由火車站出發,到噴水池,再到公園,那麼,這次我們順著陳澄波的畫作,將這條線看過、走過的,全放進展區的林子裡,我們可以對望、可以停駐,小事件會跟著發生。而向外的區域是廣納的,面向真實的城市(高雄)給予的光線與面貌。」

展覽主視覺及平面視覺則由「形容事物所」設計,賦予樹木園、圓環、信仰場所、車站四個展區四種色彩,並為展覽量身打造「時刻體」,從感知層面召喚年代記憶,策展人徐景亭表示:「空間材質定調以木頭為主後,為了不破壞木質感的空間,視覺上加入更多透明的元素,例如入口處,形容事物所更提出以透光片,透過打燈的方式,將『摩登時光——大通小城』以影子來點題呈現。」如此一來,視覺與策展概念一起推進展覽空間,彼此整合,在進退之間保持平衡,也不失各自的創作空間。

文博會嘉義館位於高雄流行音樂中心M2區域展出。

以光影、木構為經,摩登精神為緯,交疊由東而西的行走路徑,2022臺灣文博會嘉義館以恰如其分的策展語彙,勾勒出嘉義小城的文化魅力。「當我們所看到的物件或景觀背後的脈絡被完善呈現出來,這些物件或景觀本身就有了更深一層的意義,進而觸發民眾進一步的行動,或許是造訪,或許是購買,」徐景亭說,「這或許就是文博會本身很重要的意義。」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致力於挖掘台灣文化,請支持我們正在進行的第三年訂閱計畫,一起記錄與參與台灣的文化改變。


文字/青沐+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青沐+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青沐+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青沐+東海醫院設計工作室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