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從西蒙波娃到桑塔格: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從西蒙波娃到桑塔格: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西蒙波娃與桑塔格都是非比尋常的女性,關於她們的敘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如何看見自己。這正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蘇珊.桑塔格。(圖/取自Flickr

去(2021)年,我曾在到大學演講後,收到來自老師和學生的反饋。有一位學生說,她因為我介紹西蒙波娃,而去讀了《第二性》。她說那本來不是她想讀的書,因為女性主義一直給她一種「女權自助餐」的印象。但是她讀了之後,在其中找到了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能得到這樣的反饋,對演講者而言真是太高興了。我們所在的環境,飄飛著諸多的標籤,有些語言是阻斷性的,阻斷我們深入認識實相,有些則帶著我們迂迴繞行。因此倘若我的一篇介紹書的文字、或是一場演講,能揭開某些標籤,斷開某些誤區,重新帶來有意義的連結,那就是我之所願了。

去年,我們出版了《成為西蒙波娃》,今年出版了《桑塔格》。這兩本書,分別是一位非常獨特的女性的傳記。也許有人會將她們標籤化為女性主義先驅、文化界巨星傳記。但我認為這都不是重點。《桑塔格》的作者本傑明.莫瑟曾說過:「傳記是一種隱喻⋯⋯它不是個體的生命本身;而是關於書寫一個人的生命。」

就像是一張相片——許多人都拍過的她相片,呈現不同的面貌。你必須尋找自己看見她的方式。」西蒙波娃與桑塔格確實是非比尋常的女性,而我們閱讀她們的生命,看見她們種種非凡的作為和選擇,最終是回到我們自身:我如何看見她?關於她的敘事,就像一面鏡子,映照出我如何看見自己。這正是我們重新認識自己的起點。

別做波娃小姐,做我自己

這兩位女性非常不同。西蒙波娃在1908年出生於巴黎。1908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的時代,可說是另一個世界了。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第一冊要到1913年才初版;可可.香奈兒的高級訂製服裝店要到1918年才在巴黎開張;而法國女性要到1945年才享有投票權。

西蒙波娃與沙特(Jean-Paul Sartre)於北京合照。(圖/Wikimedia Commons)

波娃在求學時,無法與男性上同樣的學校。她母親最大的焦慮就是想把她嫁入有錢人家。波娃最好的朋友愛上哲學家梅洛龐蒂,卻因為家人反對而痛苦死去。生活在一個周遭不斷施加限制的環境中,要如何活?波娃在二十歲時的日記中寫著:「別做『波娃小姐』,做我自己。

別把外界加諸於我之上的事物當成目標,別服膺於社會框架。對我來說可以的就沒問題,就是這樣。」這段話看來勇氣十足,其實是一位年輕女子在對自己精神喊話,因為周遭有太多噪音要她活成另一種樣子。

文化巨星桑塔格投身公共行動

蘇珊.桑塔格出生於1933年的美國。她也和西蒙波娃一樣,非常早慧。她跳級進入柏克萊、芝加哥大學,24歲就在哈佛大學取得哲學碩士。六七〇年代的美國,已比兩次大戰前的法國開放許多。蘇珊.桑塔格聰慧而犀利的文章,知性且帶著中性美的形象,很快使她成為文化界的明星。

倘若「文化明星」這個詞常帶有貶義,桑塔格卻是一位真正無愧於「巨星」地位的人物,她一生幾乎是馬不停蹄地將她的巨大能量用在關注各種公共議題並採取行動。最著名的事蹟,就是她在南斯拉夫內戰時候,親身到被圍城的薩拉耶佛中生活,與演員們一同工作,排演了《等待果陀》,用文化的力量吸引了全世界對薩拉耶佛的關注。

這樣的桑塔格(看起來那麼自信、聰明、美麗),也有她內在焦慮分裂的一面。她是一位雙性戀者,有過眾多情人,但是親密關係似乎也帶給她不少焦慮。西蒙波娃引(她時代)人側目的是她的開放關係,桑塔格則是她的同性戀情。

西蒙波娃的《第二性》(1949年初版)影響了女性主義運動,桑塔格的時代背景則有七八〇年代同志運動。不過,不同於西蒙波娃經常在小說與自傳中有意識地揭露自己,桑塔格並不太願意公開談論自己的戀情。到九〇年代她才在訪問中說出自己有異性也有同性戀情。

活出自己,她們做出選擇

在《成為西蒙波娃》與《桑塔格》這兩本傳記中,能讀到她們為自身感情承受的壓力和責難。無論是西蒙波娃或是桑塔格,聰慧如她們,活出自己、認識自己之路也並不容易。

這兩位女性都有參與公共的一面,在各自時代的考驗中,基於良知而行動。如同桑塔格前往薩拉耶佛,西蒙波娃也公開譴責法國軍隊在阿爾及利亞的暴行。這樣的波娃,卻在50歲那年寫下她對於自己心中的5歲小女孩,「從未停止道歉或向她祈求原諒」。

對世界的責任,與朝向自己內在、面對自身的迷惑、達成和解,並不衝突,反而是一種柔軟而必要的行進。桑塔格也一樣,她內心複雜而衝突,但是她說:「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她不害怕承擔公共角色,但在她內在也有著深刻幽微的蛛巢小徑。

本傑明.莫瑟說:「當我們紀念桑塔格,我們就是在喚起對自由社會、對個人尊嚴的理想——並且,再一次地承諾自己會追求這些理想,即使有種種未盡人意⋯⋯」

我們如今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自由社會受到考驗,我們時時要判斷,從良知不能放棄的是什麼,要採取的行動是什麼;同時,內在的豐盈,愛或者性帶來的可能,藝術與美學,自我的探索,也在召喚著我們的生命。當我們閱讀西蒙波娃、桑塔格的生命路徑,最終是映照的終究是自己:這一刻,為了自己正在「成為」的那個人,我正在做出怎樣的選擇?

因為,西蒙波娃與桑塔格,都做出了她們的選擇。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張惠菁
  • 圖片/flickr、wikimedia commons
  • 編輯/蘇曉凡
  • 核稿/李尤、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