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書店作為跨域的場所:蔡瑞珊與林韋地的對談

兩境-臺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

書店作為跨域的場所:蔡瑞珊與林韋地的對談

書店最重要的元素是「人」,包含經營者、夥伴、盟友和讀者,書店因此不會是「一個人」的書店。

書店在台灣一直是重要的文化事件,亦是許多文化人實現自身理想的應許之地,因為書店不只是書籍發生交易的地方,而是更多情感和知識上交流的場域。但近年,原本對立的連鎖和獨立書店,其中的界線也漸漸的消融。大型書店想做有「獨立精神」的連鎖書店,獨立書店也能成為具有「連鎖精神」的獨立書店。如何在新的時代裡,善用自己的跨域能力,因地制宜,呈現意想不到的形式,才是重要的所在。媒體人出身的青鳥蔡瑞珊和身兼醫生與作家的季風帶林韋地,雖然看似平行線,無所交集,但都善用自己跨域的能力,在競爭激烈的書店市場裡,找尋一條獨特的道路。

出版的前景

問:台灣⼗年間書店倒閉上千家、2019年出版量萎縮5%,今年⼜遇上疫情。對出版產業的前景展望?華⽂書⼜該如何⾛向國際? 

蔡:閱樂書店在我接手前單月賣六十本書、接手的當月成長到五百本,青鳥書店經營四年下來賣書量也沒有下滑。我想,就算出版業萎縮,還是會有一群核心的讀者願意支持書店,書店是以書和作家為核心,展開的企畫公司,書店、策展以及各式活動都會帶動書本銷售。以2019年的和平青鳥為例,企畫九個月聚集二十萬的讀者銷售書籍一萬餘本,六十多場講座發生其中。

林:只要擔心努力夠不夠的問題!很多事是事在人為,所有文化工作者一起努力把事情做好,就會有前景。出版業在西方還是重要產業,並沒有崩盤,如果我們崩盤那是社會文化底蘊不足的問題。而國際化面對的是目前英文霸權的世界,美中貿易戰可能讓中文的國際處境更加困難。台灣需要英文出版的佈局,比方說台灣應該也有能力在英美開一家出版社,專門出版華文翻譯作品,長期耕耘一定會有收穫。

2018年華文朗讀節由青鳥文化擔任主要企劃統籌,相關活動迴響熱烈,當年也曾獲台灣媒體選為年度最佳概念展覽活動之一。(青鳥提供)

閱讀這件事

問:聯合報願景⼯程「2018年⺠眾閱讀⾏為調查」中,四成台灣⼈過去⼀年沒有看過書。是否擔⼼? 

蔡:其實進入閱讀的世界,有一天會產生一種知識性的斷裂,意識到今天的你將和過去的你不同、現在的你跨入一個新的領域,是全新的你。感受過這種閱讀樂趣的人,一輩子都會珍惜書本。青鳥想經營的就是這樣的讀者,也隨著開展分店和一年多場大型閱讀活動中持續深耕。

林:認真來說這牽涉到經濟結構問題,不閱讀其實是貧富差距拉大和中產階級消失的結果。假設一個拿最低工資、做勞力活的人,可能不覺得讀書能改變生活,而傾向找免費的娛樂方式,例如上網看影片。所以不閱讀的病源在經濟層面,其實全世界都有類似狀況。

誠品帶來的改變

問:出版通路⿓頭「誠品」繼今年關閉台灣九家店後,明年預計推出模組化、線上線下整合的「社區型書店」。對出版業和書店有什麽影響?書店⼜該如何回應地⽅特⾊? 

蔡:誠品開啟於1989年,這三十多年來承載著世代裡重要的記憶與靈魂。書店的「靈魂」很重要,但必須要與時俱進。無論日本的蔦屋書店*(註1)或者台灣連鎖書店的代表金石堂,到底何者是讀者心目中的未來書店?青鳥也在尋找。很確定的是:我希望青鳥成是一間難以被歸類為獨立或者連鎖、但每間的開立都有其意義的書店。比方說南國青鳥聚焦在南方學。與屏東大學合作的屏東學,與南部文化界合作的餐桌上的屏東史,談庶民與眷村文化兩種脈絡,也持續與社區與在地耆老舉辦微型講座等。

林:我覺得那是誠品在資本策略上的轉進而已,也尊重大集團存在的必要。吉隆坡的誠品若順利開幕,等於在三個國家經營三間店,我傾向減少控制和介入,讓當地團隊發揮、獨立自主,讓三家店各有各的定位。

書店的定位

問:如何定位⾃⼰?如何形容經營書店的過程? 

蔡:我覺得自己是「搭建平台的人」,透過各種人產生的連結,讓書店像個有機體自然長出新的可能。我的共同經營者鐵志說:「書店跟媒體很像,都是平台、讓不同的人來展演」,每本書都是一個企畫的起點,音樂、劇場或者演講都是媒材的一部份,2016年創辦的華山青鳥,從「書媒體」和策展的角度,將思想收斂在一本書,想法的無限也延伸自一本書。

林:我其實滿順其自然的,書店經營越久主觀想法越少。因為書店最重要的元素是「人」,包含經營者、夥伴、盟友和讀者,既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也就不會照一個人的意願發展。所以要讓書店成為自己的樣子,賣書也得跟隨消費者的喜好調整。一開始開書店感覺熱血,到現在比較覺得這是一件該做的事情、也有幸遇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讓它發生,個人成就的份量反而變得很少。

經營的甘苦

問:開書店最⼤的收穫?是什麼支持你們繼續⾛下去?

蔡:有些人覺得書店是夕陽產業,但對我來說,書店是一種未來,像科幻片不斷增生的細胞,每天冒出新的泡泡和可能性。而且群體中大家目標一致,所以跟閱讀的孤獨不一樣,開書店是會被溫暖包圍的。

林:如果沒有開書店,就不會認識珊珊(笑)。我的收穫是讀到很多書,也從書被生產的方式、不同出版社和作者的定位與意義等等,對書有更多的接觸、理解和認識。我覺得一開始必須真心喜歡開書店,才不會當成工作或太在乎財務、勞力上的付出。而有趣的是,很少人會懷疑書店的正面意義和必要性,所以會產生踏實感。

極富人文氣息與美感的「青鳥書店」,藏匿在華山文創園區中,被稱為「最美的獨立書店」。(青鳥提供)

多元背景和身份

問:瑞珊曾是媒體⼈、⾱地則⾝兼醫生和作家。「跨領域」對於經營書店上有哪些幫助?

蔡:媒體背景可能是進入書店的契機,之前的經歷有業務、行銷、版權、節目企劃製作和策展。擔任節目製作人時,極盛時期負責週六日晚上塊狀、和一到五週間三條帶狀,等於一週要思考將近20種企畫的可能性。所以書店會因應在地意義性而生。像是華山青鳥書店聚焦在風格設計與藝文;南國青鳥是南方學;在大稻埕開立的居所,主要是台灣史與人文學;四南村則是劇場藝文和表演;甫於10月開幕的森大青鳥將著重在自然生態與城市。

新書店的想法都是來自於企畫力,這是在媒體養成的習慣。

林:醫學和文化事業本質上都是「人」,都符合我對人感興趣的性格。新時代醫學傾向在乎病人多過醫生,我做文化也會把讀者放在最高的位置。而且醫生對倫理道德的要求很高、加上哲學與邏輯的教育,比較容易掌握原則、判斷對錯,而書店經營一樣需要抉擇力。

和平青鳥書店以「人文的態度」為主軸,店中央有棵兩層樓高的綠樹,更與台灣手寫字藝術家合作,在各個角落留下手寫標語,打造一個親於自然的人文空間。(莊家源提供)

大稻埕書店

問:對⼤稻埕有什麼觀察?當初如何結緣? 

蔡:書店開出讀者心目中的文化共鳴感很重要。去年和平青鳥開幕時,兩天有將近三千位讀者來買書參加講座。那時充滿書店的人潮,讓我覺得能量已經蓄積到足以撐起一個長期企劃的基地。鐵志說「或許可以去大稻埕看看」,於是拜訪了2015年邀請我們去開書店的周奕成。他以1920年代台灣文化最迷人的關鍵時間串起整個大稻埕。充滿魅力的迪化街,兩旁有新舊交雜的創業家,復古卻又充滿未來感。後來租下的鄉藝埕是一間擁有天井的雙棟三進閩南式街屋。我喜歡二樓長廊,但是場域蜿蜒且將近100坪,房租實在是無法負荷。所以,我在臉書上貼文,沒想到韋地提出合租的想法,我們就一起搬進來了。

韋地和我算是共同經歷了書店起伏的創業階段(林此時接話說:我的確是少數看著珊珊從第一間到現在七間店的人吧!)為了拍攝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註2),訪查過當時台灣兩百多間書店,後來更希望了解國外書店的樣貌,包含新加坡的草根書室*(註3)。於是,2015年我去了新加坡,當時受鐵志之託,去拜訪韋地拿新上架的《季風帶》雜誌,一日的認識就成了至今認識五年多的好朋友,認識過程裡一直存在最初的「信任感」。

林:各地的歷史脈絡、意識形態和思想都不同,開書店必須有歷史感,知道要延續什麼、開創什麼。在六張犁面對的是老社區,辦活動時台下聽眾常對我們談的主題內容因陌生而皺眉頭,鄰近咖啡廳也像孤島插旗一樣有股悲壯感。但搬到充滿歷史感的大稻埕,這裏跟本土文化淵源深厚,店員也得更努力了解在地的生世與脈絡,讓書店和在地產生連結,也能讓走進書店內的客人,帶回對這間書店的情感與記憶。

至於跟珊珊的合作,當初是六張犁的店遇到瓶頸、想突破,也幸好那天我滑臉書看到珊珊的貼文!這次經驗帶給我的啟發是在吉隆坡開店不能單打獨鬥、應該先結盟友。

季風帶與青鳥兩間書店合作,共租大稻埕這間百年歷史老屋。(青鳥提供)

季風帶書店搬至大稻埕後,曾舉辦旅日香港攝影師Viola Kam攝影展,聚焦香港抗爭畫面。(季⾵帶提供)

書店不只是賣書

問:兩位為何持續舉辦各類型的講座和活動?

蔡:青鳥書店的公司名稱是青鳥文化制作,註冊時間是在書店創業的前半年,當時就是以未來製作的概念,寫了「制」,有量身定制的意義。最初是以企畫為基礎的想法,開一間線上串連、線下場域的書店。於此,2017年,拍攝了10支紀錄片「時下行者」闡述選書人理念,2018年華文朗讀節、2019年和今年持續辦理的南國漫讀節。核心的理念是搭建文化媒體平台,與青鳥在各點的書店相互呼應。青鳥開幕的活動,也融合詩人與音樂和論壇,結合《他們在島嶼寫作》*註4影像的朗讀劇場和電音派對。最近南國漫讀節的「宣一宴南國變奏曲」*註5,結合在地農產、用一本書產生策展連結感。有一次詹宏志先生參加,跟著Akame知名主廚彭天恩一起理解屏東後的宴席變奏,那也是我辦過最感動的一場活動!

林:這簡直比結婚還累,我超懶惰的(大笑)!我是覺得辦活動是有兩個面向,一方面為了製造來實體書店的理由,另外則是單純覺得有趣、喜歡講者。

南國漫讀節活動重返全台最古老的行使列車——藍皮列車,並邀請多位講者跟著觀眾一起「閱讀山海」,圖為知名作家舒國治。(青鳥提供)

關注各地文化

問:青⿃在屏東開設「南國青⿃」舉辦南國漫讀節來關注南⽅;「季⾵帶」則將東南亞與星⾺華語⽂學引⼊台灣。為何重視「南⽅」?

蔡:我開始關注南方,是因為南國青鳥書店的開立。我一直認為書店是一座城市挖掘歷史的起點,從文化部再造歷史現場的屏東計畫開始,我以計畫主持人的身份舉辦了南方的國際論壇、延伸到深度文化紀錄片的拍攝和南方在地人才培訓與教育訓練等。紀錄片即將在年底首映,延伸明年即將上檔的台灣歷史大劇《斯卡羅》,講述的是台灣與國際簽署第一份國際盟約,來自南方部落原住民之首。那是1867年清同治年間屏東南端發生羅妹號船難事件的結果,甚至影響日後台灣被日本佔領的命運。

林:我開書店的核心理念是「跨域」。因為網路生態和臉書容易讓人陷入「本位主義」,只找自己的位置、選定特定立場,但這對思想並不健康。而台灣不只島內發展重北輕南,對東南亞的理解也很少,這樣南北失衡的情況需要被修正。所以我在新加坡的草根書室推香港和台灣的書、在台灣季風帶則反向推東南亞或南方的書,好讓讀者有更開闊的眼界、接受不同的想法。


季風帶致力在台灣推動東南亞文學,出版不少東南亞議題相關書籍。(季⾵帶提供)

2019年十月台北詩歌節時,六張犁季風帶書店舉辦詩講座《穿著防彈衣的我們怎麼擁抱》,由林韋地主持新加坡/馬來西亞郭詩玲、台灣林蔚昀兩位詩人的對談。(季⾵帶提供)

多元華⽂閱讀推廣活動

問:台灣春秋分別有台北國際書展*(註6)、華⽂朗讀節*(註7)、近兩年有屏東的南國漫讀節*(註8);⾺來西亞則有海外華文書市和動地吟。兩地華⽂閱讀推廣活動都⾛向多元。請介紹最有創意的兩個活動? 

蔡:由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主辦舉辦的「遊保安林走讀森林書市」*(註9)很有意思,他們從長野書店市集得到靈感,選在花蓮的湖畔(鯉魚潭)讓一家家小書店聚集成市集。另外,也相當喜歡「草率季」中可以挖到各式各樣、來自各國的藝術書,當然今年可能會受疫情影響。

林:大概就是去年參加珊珊辦的南國漫讀節吧!倒不是形式,而是台北的資源跟鄉鎮共享很有意義也應該持續,否則當地很難接觸到這些活動。

2018年華文朗讀節名為「讓想像力自由」,援引五十年前蔓延世界各大城市的「六八運動」,首度延伸到國境之南的高雄與屏東。(青鳥提供)

你問我答

蔡:韋地同時身為作家,會不會跟開書店有衝突呢?

林:坦白說我覺得作家不適合做文化事業。一旦進入寫作的模式,想法就必須切換、調整。如果真能重新來過,我決定單純走作家這條路,我可能不會碰文化事業了,所以我現在比較傾向交給別人執行書店業務。

林:雜誌比書店開銷還大,珊珊為什麼會投入《VERSE》雜誌?

蔡:以《VERSE》雜誌來說,我其實支持的是我的重要夥伴張鐵志,我很看好他所創辦的媒體,絕對會成為華人史上重要印記。

註1:1983創立,2011年由母企業CCC(Culture Convenience Club Co. Ltd)集團整合旗下連鎖影音出租店TSUTAYA,開設以「生活提案」為訴求的代官山蔦屋書店,旋即入選全球最美20家書店。2017年進軍台灣開立四家分店,結合閱讀與餐飲,被視為誠品最強競爭者。
註2:由夢田文創製作、侯季然執導之40家台灣書店紀錄片。
註3:於1995年由作家英培安創辦之新加坡華文獨立書店,2014年由林韋地和林仁余、林永心接手經營。
註4:2012年啟動的台灣文學大師紀錄片計畫,透過年輕導演的視角介紹戰後作家。前兩個系列共拍攝13部,第三系列預計今年上映。
註5:源自已故美食作家王宣一的著作《國宴與家宴》。其夫婿「PChome Onlin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先生為完成她生前請客的遺願,2017起連續兩年在亞都飯店天香樓推出。今年「宣一宴南國變奏曲」則結合在地特色,重現於屏東南國漫讀節。
註6:1987年創辦、台灣最具代表性的出版品展覽,1990年起固定於春季舉辦於世界貿易中心、2005年起由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近年參觀人次六天約六十萬,2020因新冠疫情停辦。
註7:由財團法人台灣文創發展基金會於2013年創辦,聚焦於「跨界」、「跨國」、「跨場合」,並於隔年起串連台北和高雄兩地,近年成為台灣每年底最重要的閱讀活動之ㄧ。
註8:2019年創辦,連續兩年由青鳥文化制作策劃的屏東閱讀活動。今年以「向土地學習」為題,由「宣一宴南國變奏曲」拉開序幕,一路從九月進行到十一月。
註9:主辦單位為台灣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花蓮林區管理處,其他協力單位中包含有限責任台灣友善書業供給合作社,由台灣多家獨立書店共同創立於2014年底,目標為整合各書店專業能力與資源,解決長年以來出版業「折扣戰」的問題、推動良性競爭。


蔡瑞珊【小檔案】
青鳥文化制作創辦人 / 作家 /《VERSE》副社長。著有《我會自由像青鳥一樣》(時報文化出版),2019年入圍《經理人雜誌》100 MVP、入圍 La Vie雜誌創意100「最佳風格人物」、「最佳品牌」、「最佳場域」三項大獎。

林韋地【小檔案】
作家、台灣季風帶文化創辦人、新加坡萊佛士醫院家庭醫學醫生、新加坡草根書室董事、馬來西亞大將出版社董事。著有散文集《冥王星太空人語錄》、《想憤青已大叔》。

本文摘錄自:《兩境—臺馬文化人的在地創想》,城視報 & VERSE聯合編輯製作,莊家源、張鐵志主編。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周耀俊
  • 攝影/楊雅淳
  • 圖片提供/青鳥書店、季風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