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武俠導演胡金銓的動畫遺產:《張羽煮海》結合中式傳奇與台灣海洋風情

VERSE ✕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

武俠導演胡金銓的動畫遺產:《張羽煮海》結合中式傳奇與台灣海洋風情

《張羽煮海》是國家影視聽中心的精裝非賣品,「這本書最初只求推廣,暫時先不販售。」VERSE獨家揭秘,帶大家一探這可遇不可求的珍藏。

《張羽煮海:胡金銓的動畫夢》是在市面上找不到的非賣品,目前收藏於國家影視聽中心的圖書庫,「這本書很珍貴,印量極少,只求推廣,先不販售。」中心前執行長陳斌全曾說,希望將來有出版社看見這本書的豐厚潛力,願意整理發行。此一厚實的精裝本,收錄胡導演精心策劃,但未能完成的動畫長片構想。VERSE獨家摘錄石昌杰撰寫的介紹,帶您一窺這本可遇不可求的珍藏。

喜歡華語電影的讀者都知道,胡金銓導演除了早在1970年代即揚名國際,更是華人導演開創武俠電影里程碑的電影大師。他早年的電影《大醉俠》(1966)、《龍門客棧》(1967)、《俠女》(1970)等,至今都是華語武俠片的經典;1979年的《空山靈雨》、《山中傳奇》等影片,更是在當時古裝片的製作環節上,發揮了美術設計的高度成效,並與影片內容呼應,帶有一縷禪風意境。

相對比較鮮為人知的是,胡導演在1983年拍攝完成三段式電影長片《大輪迴》〈第一世〉之後,在余為政導演的引薦之下,受邀為宏廣公司企劃與導演動畫電影長片《張羽煮海》。其故事主要人物與情節,源自於元雜劇,著墨分屬人神兩界、地位不同的書生張羽與龍公主相戀的「奇幻愛情」故事。

從一個宏觀的角度來看,早期迪士尼《木偶奇遇記》、《小飛俠》和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哪吒鬧海》已經有局部海洋場景的表現;但是直到迪士尼在1989年製作出2D動畫電影《小美人魚》,皮克斯在2003年推出3D電腦動畫電影《海底總動員》時,主要以海洋景觀為世界觀設定的視覺成績才再度締造高峰,胡金銓導演針對《張羽煮海》這樣以海洋奇幻生物與世界觀的創意構想,也算得上先進!

再從台灣動畫發展歷史來看,電影長片導演「下海」擔任動畫長片導演的例子,胡導演雖然不是唯一與第一,卻也是開風氣之先。在他之前,余為政導演執導了《牛伯伯與牛小妹大破鑽石城》,緊接著宏廣公司就禮聘胡導演擔任《張羽煮海》的企劃導演與總導演,堪稱美事一樁。王小棣導演、王童導演和楊德昌導演,則是多年之後的事情了。

在《張羽煮海》精裝書的夾頁與內頁中,仔細整理了胡金銓導演繪製的動畫人物及馮毓嵩導演指導製作的場景設計圖。

比較令人惋惜的是,胡金銓導演和楊德昌導演,在世時各自企劃了《張羽煮海》與《追風》,一開始可以說萬眾期待,最終卻以壯志未酬收場,除了嘆息之外,特別令人亟思探究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些電影導演的動畫夢胎死腹中?

2017年8月中,國影中心找上門來,告知我,他們即將為《張羽煮海》出版專書,將胡金銓導演所繪製的角色造型手稿,集結 此連結將前往內容農場此連結將前往內容農場馮毓嵩導演所指導繪製的場景設計圖,出版畫冊以茲紀念。此外,也想邀請我就本片在台灣動畫歷史的地位和影響,撰文介紹。老實說,一開始真的不敢貿然答應,隨後基於上述理由,總覺得應該趁此機會,深究一下這段沉寂多年的公案!於是,透過國影中心的安排,實地飽覽了胡導演的珍貴手稿!

胡導演為《張羽煮海》繪製的這批手稿,雖然我個人2012年已經在台北當代藝術館「胡說:八道——胡金銓武藝新傳」展覽瀏覽過局部。但是,坦白說,8月23日這樣近距離的觀賞,除了大飽眼福之外,我個人更是除了敬佩還是敬佩!一方面既敬佩胡金銓導演的美術與造型才華,另外一方面,則是敬佩他本人堅持動畫電影創作的熱情!

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一冊冊胡導演親自繪製的隨筆速寫與角色造型,隨筆速寫的部分,根據馮毓嵩導演的描述是胡導演遠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水族館寫生與觀察而來。其中有鉛筆稿、水彩稿、彩色筆稿甚至水墨稿,不拘泥任何工具的使用。水墨稿之中描繪石斑魚、鮟鱇魚、鸚鵡螺等幾張手稿,特別看得出來頗有八大山人與齊白石畫作的韻味,顯現出胡導演本人在國畫畫藝上的深厚造詣!

至於胡導演在角色造型方面的定稿,多半蓋有宏廣公司認證的紅色戳印,從中看到胡導演不僅替故事中的主角與主要配角,設計了容貌、身形、衣飾,甚至還精心搭配坐騎。對於動漫人來說,幾個鮮明有趣的例子是,龍王大太子搭配的坐騎是魔魚魟(鬼蝠魟)、魚蛇精是海鰻、鸚鵡螺老人是腔棘魚、小河豚(鸚鵡螺老人之孫)則搭配了海馬等等,完全展現了胡導演馳騁的想像力!

然而,身為創作者而言,我更喜愛觀察一位導演在發展企劃階段的取與捨。如果分別就故事、角色與世界觀的設定來看,比對國影中心所提供的故事手稿,胡導演對於改編故事的想法,除了保留故事中男女主角自由戀愛的故事主線(其實,已經與元雜劇有所差異);更增加了反派角色獨角龍,帶出官二代/富二代魚肉百姓的階級矛盾意識,深化故事正反衝突的戲劇張力,不僅增加了故事的流暢度與娛樂性,更具體而微顯現了胡導演對於故事的投入與詮釋能力!

更為有趣的是,攤在眼前上百幅關於角色造型的畫稿,清清楚楚顯示了胡導演對於特定角色的鍾愛與投入,彷彿就像已經脫口而出的秘密。其中有兩位角色的畫稿,不斷反覆琢磨,一位是鸚鵡螺老人,另外一位則是龍公主。

鸚鵡螺是海洋軟體動物,分布於印度洋與太平洋,平均壽命約20年。但是,牠已經在地球上經歷了數億年的演變,在外形、習性等方面變化很小,被稱作海洋中的「活化石」,就研究生物進化和古生物學等方面都有很高的價值。

因此,胡導演決定將鸚鵡螺當作片中智者老人的角色設定,似乎也順理成章。從最早期的幾張手稿來看,可以推敲原本鸚鵡螺老人的坐騎安排,可能是設計成翻車魚;而鸚鵡螺老人,也極可能是「墨魚老人」演變而來!一張畫稿書寫著「千歲叟  鸚鵡螺老人  為海底義軍長者」,其中的墨魚老人滿臉鬍鬚,就像墨魚的觸角長滿下巴,活脫《神鬼奇航2:加勒比海盜》中的角色設計概念,只差是穿著道袍的矮胖身型。

1983年12月20日一張標示「鸚鵡螺(民)」的畫稿,可能是一個轉變關鍵;這張畫稿中的鸚鵡螺角色,或許只是鸚鵡螺民眾角色,但是保留了觸鬚,帽子的花色則以鸚鵡螺的褐色螺紋為樣式。往後的設計,幾乎維持了以褐色螺紋為衣飾樣式的設計,從帽子變成了斗篷大披風等;1984年1月15日顯示「鸚鵡螺老人——退休宰相」的手稿就是一個明證,只差做為義勇軍領導者的「氣勢」尚未彰顯而已!

但是,一張標示「鸚鵡螺長誓師抗暴」的畫稿和另一張標示「鸚鵡螺和他的坐騎腔棘魚」,就進一步呈現了鸚鵡螺老人氣蓋山河和瀟灑漂浪的神態與氣場!讓我們見識了胡導演對於鸚鵡螺老人角色造型的思慮與用心。

胡金銓導演為《張羽煮海》設定的角色形貌,下圖為「龍公主」角色設計圖。(翻拍自書籍內頁)

對於龍公主的角色設計,則讓我們見識到胡導演對於執導動畫劇情長片的深情。就當場的手稿來看,龍公主的面容、身形不若鸚鵡螺老人的演變之大;是否意味著胡導演已經對於他心目中的女主角胸有成竹?尤其,其中幾張造形,胡導演特別喜歡以三角構圖、大披風衣飾、女主角側臉或轉頭的神情,營造風情萬種的姿態,直追《法國中尉的女人》的韻味。

1983年一張鳳冠霞帔的龍公主,和另一張1991年,頭帶西洋皇冠屬名「瑙琍菈公主」(Princess Naulila)的造型皆是如此。後者造型是胡導演在《張羽煮海》整個案子停擺,移居美國之後,繼續將《張羽煮海》西洋化,改編成《海底的戰爭與和平》的女主角造型,也證明了胡導演一直念茲在茲的動畫夢想!

緊接著,國影中心又陸續拿出馮毓嵩導演為《張羽煮海》所指導繪製的場景設計圖,當下,更是讓我驚豔!幾張龍宮外觀與內殿的設計,不僅設色精美,富有濃厚的中國風味與裝飾性,更重要的是,這批場景設計都帶有某個程度的誇張性,很適合端上動畫拍攝台,直接當作背景拍攝了!這樣的觀察,反而讓我突然警覺,胡導演的角色設計,純粹還是前置作業的藝術設定階段,很有藝術性和特色,但是進入動畫製作卻還是有一段距離。

尤其,在繪製角色動表演前,勢必要有「角色造型表」(Model Sheet),標準化的角色三視圖等等,以供動畫人員參考,才不至於在繪製角色表演時,型態走樣。後來我分別與余為政導演和參與本片動畫角色設計的康進和導演談過之後,答案似乎也躍然紙上。在此容許我斗膽簡短地歸納《張羽煮海》停擺的原因:

宏廣公司當時羽翼未豐滿,1978年以接訂單的方式,靠代工美國電視系列卡通影集起家。《張羽煮海》之前,宏廣公司雖然有自製《牛伯伯與牛小妹大破鑽石城》的原創經驗,但是,《張羽煮海》的風格設定截然不同於日式與美式動畫,在代工尚且沒有穩固的時候,如何創造出既有中國風格,又有台灣海洋特色的動畫視覺表現,完全無前例可循!

胡導演身為享譽國際的導演,宏廣公司確實有意借重其電影導演說故事的才能與電影鏡鏡頭美學創意,在台期間禮遇有加。然而,由於胡導演畢竟不是動畫業界人士,面對如何領導動畫技術從業人員,也確實出現落差。

依據馮毓嵩與康進和所提供的場景與角色造型設計圖來看,當時宏廣企劃部全體同仁應該已經把《張羽煮海》進行到可以進入上場拍攝的狀態。但因為尚未看見三視圖的繪製,傳聞中七分鐘的試拍片,推測就只是傳聞。

除了前製作業尚未就緒的因素之外,一項不利於《張羽煮海》的前置作業時間和經費,遠超出王中元董事長的判斷與預期,最後,宏廣決定將「代工」往「設計代工」升級,宏廣於是調整了人力配置,接下了西班牙BRB動畫公司的動畫片《小矮人大衛》(David, the Gnome),轉往動畫設計代工的國外專案發展,原創動畫電影《張羽煮海》的進程頓時停滯!

王中元董事長身為經營者及製片方,他和胡導演最後對於是否先行拍製動畫短片,再經營長片的想法,出現歧見,無法達成共識,也是合作未成的因素!可以說,至今,電影製片和導演的意見統整,都還是一門學問!

如今,總覽刊登在本畫冊中,胡導演為《張羽煮海》所繪製的角色造型和馮毓嵩導演所指導繪製的場景設計圖,還是有一種深深的感慨!如果,如果台灣當年完成動畫電影長片《張羽煮海》,台灣的自創動畫環境是否就會升級與改寫?我想,這個答案最終只能留待個別的有心人士去深思了!

作者介紹

石昌杰|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系碩士。1992年以《台北!台北!》獲得第一屆短片輔導金,1995年以《後人類》獲得金馬獎最佳動畫片,2006年與段奕倫、林博良合導《微笑的魚》,獲得柏林影展兒少影片競賽單元評審團獎;同年攝製台灣動畫紀錄片《逐格造夢》。2015年以《湖中島》獲得亞太國際影展白金獎。曾任南藝大音像動畫所所長、臺藝大多媒體動畫藝術系主任。目前任教於臺藝大,並擔任2017年臺中國際動畫影展節目總監。

*本文經作者及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授權刊登,原文刊於《張羽煮海:胡金銓的動畫夢》,原標題為「夢想與現實的落差:談《張羽煮海》」

回到專題:樹林裡的國家寶藏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石昌杰
  • 攝影/吳哲夫
  • 責任編輯/游千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