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BEAMS社長 設楽洋:讓時尚成為一種文化與生活風格

BEAMS社長 設楽洋:讓時尚成為一種文化與生活風格

過去四十多年來,BEAMS都是日本最有代表性的潮流時尚品牌,以美式風格起家,發展出從服飾到雜貨的多樣化產品,並嘗試各種跨界企畫,始終保持青春活力。今(2023)年是BEAMS進駐台灣的第十年,《VERSE》在東京BEAMS總部深度採訪社長設楽洋,暢談他作為深受美國文化影響的戰後青年世代,如何讓BEAMS可以持續引領潮流。

VERSE(以下簡稱V):BEAMS有很強烈的美式風格,您個人從什麼時候開始接觸到美式文化?

設楽洋(以下簡稱設楽):我是1951年出生的。20世紀中葉、戰後的時空背景很特殊,我還記得電視機第一次來到家裡的情景,家人們盯著電視看美國的情境喜劇、電影和迪士尼卡通。從那時候,大約是小學低年級左右,我就開始喜歡上美式文化了。

進入中學之後我對西洋音樂產生興趣,聽的音樂從原本帶有演歌、民歌風味的日本歌謠和早期的J-Pop,轉變為披頭四(The Beatles)、滾石樂團(The Rolling Stones)等。高中時期,我曾經想要成立搖滾樂團,不過因為沒有足夠的錢買電吉他、音箱等器材,只好改買民謠吉他,組一支民謠樂團。同時,我也透過電影看見美國人的生活,憧憬著穿那樣的衣服、住在那樣的房子裡……不僅喜愛美國的音樂和影視作品,而是對整體生活風格很感興趣,這些啟蒙都發生在我的青少年時期。

V:那時候同儕間都是如此嚮往美國嗎?

設楽:當時美國與日本的經濟差距非常大,所以才會有那麼強烈的嚮往,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很難理解為何會有那樣的情結。那個時代其實非常單純,女生欽羨法國巴黎的生活樣態,男生嚮往美國文化。特別是搖滾樂和東岸的常春藤學院文化(The Ivy Cult),讓我們這個世代認識了什麼是美國。大家都會穿著條紋襯衫、卡其褲、樂福鞋和學院風的外套,然後抱著吉他與音箱——這就是我高中時的樣子。

我在上大學之前,經歷過一次重考,期間正好發生了「胡士托音樂節」(The Woodstock Festival),那對我產生很大的衝擊。我開始受嬉皮文化影響,完全改變自己的形象:把頭髮留長、穿上破喇叭褲和短靴,除了大拇指之外都戴滿戒指。

我進入大學時,是70年代初期,越戰剛結束,社會氣氛放鬆了下來。儘管學生運動的餘波未了,但已稍事平息,感覺好像突然放晴了。校園已經開放,但還沒開課,在那個愛玩的年紀,我們過著雨天就泡在宿舍打麻將,晴天就跑到南海邊吹風的日子。

我們在湘南海岸邊的屋子度過了整個暑假,因此認識了橫須賀美軍基地裡的人,那裡每年會定期開放、舉辦義賣活動,美軍朋友也邀請我們參加。進入基地後,夢想中的美國浮現在我們眼前,就像電視機裡演的一樣:白色屋子蓋在綠色的草皮上,庭院裡停著美國車、養著大型犬,小朋友們在一邊打籃球……那情景對當時的我們真的非常震撼。

義賣市集裡有許多特別的東西,像是從未看過的運動鞋、白色牛仔褲等,都是日本國內沒有販售的。那時資訊不像現在這麼發達,也沒有介紹流行的時尚雜誌,我們只能向人打聽哪裡有賣,有時去東京的阿美橫町、福生的橫田飛行場,甚至跑到靜岡的富士山兵營(Camp Fuji)拚命找,但幾乎都沒有找到想要的東西。

當年日本的進口商品非常極端,沒有中間值。一種就是所謂的「超級品牌」,例如百貨公司裡的擺放的Gucci、Hermès等,價格非常昂貴;另一種則是美軍發放的物資。我們想要的、面對一般大眾的商品始終沒有在日本銷售,於是只好自己創業,這就是BEAMS的起點。

V:能不能詳細談談BEAMS創立的過程?

設楽:BEAMS是在1976年,我25歲的時候創立的,開始的契機要從一年前說起。

1975年,是我出社會的的第一年,當時在廣告代理商「電通」(Dentsu Inc.)工作,相對容易接觸到美國方面的消息,我也在那裡學會如何開闢市場、進行銷售。1976年2月,BEAMS成立,知名雜誌《POPEYE》也在那年創刊,同時間還有《Made in USA Catalog》,是日本首次有這類流行資訊雜誌出現。通過閱讀這些刊物,能夠進一步接觸、了解美國文化,這又是另一次的衝擊,一方面感受到有其他競爭者進入這個領域,也印證了我們走的方向是正確的⋯⋯

文章未完,更多訪談內容請見《VERSE》021封面故事「日本,嶄新的文化創意正發生」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採訪/張鐵志 文字/温伯學 攝影/山本佳代子(Kayoko Yamamoto) 翻譯/高橋郁文(Takahashi Ikutomo) 編輯/郭璈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採訪/張鐵志
  • 文字/温伯學
  • 攝影/山本佳代子(Kayoko Yamamoto)
  • 翻譯/高橋郁文(Takahashi Ikutomo)
  • 編輯/郭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