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法蘭西斯·柯波拉:《教父》50周年,它是支撐夢想與願景的舞台

法蘭西斯·柯波拉:《教父》50周年,它是支撐夢想與願景的舞台

教父電影上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正式於台灣授權發行。本文摘錄自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對於《教父》的所思所感。

電影《教父》劇照。

【編輯前言】電影《教父》在1972年於紐約舉行全球首映後,創下當時票房新高紀錄,更獲得11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金球獎等獎項。適逢電影上映50週年,《教父寶典》一書正式於台灣授權發行。本文摘錄自導演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對於《教父》走向50週年的所思所感。

關於《教父》,該我說的,我大致上都說了,而且,該讚揚的也都讚揚了;我也早就清楚表明,關於這個案子,馬里歐.普佐(Mario Puzo)做了「最艱鉅」的工作,這正是他的姓名會出現在片名之前的理由。

我對這部電影的特殊價值,乃是由於我的義大利-美國的養成背景,以及我對紐約義大利人的熟悉;譬如他們談話的方式,他們的風格和獨特的氛圍,以及他們所看重在乎的種種。那種道地的文化傳統,遍布在一道由黑幫所驅動的劇情軸線上時,便賦予《教父》某些新意。

確實,如果將這部電影與過去許多黑幫電影比較,甚至是偉大導演的傑出作品,如霍華.霍克斯(Howard Hawks)的《疤面人》(Scarface, 1932)中,就是由意第緒語劇場出身的保羅.茂尼(Paul Muni)精彩地扮演拿坡里人艾爾.卡邦 (Al Capone);又如威廉.惠曼(William Wellman)的《人民公敵》(The Public Enemy),也很少由義大利人來演義大利人,尤其是那十分少有的綜合體,紐約的義大利裔美國人,你應可意識到那些「像者樣醬話」的人,通常由出色的猶太裔演員來假扮義大利人。甚至在《教父》中,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並未假裝自己是義大利人。

他假裝自己是個紐約義大利人,這正是我對此一族群的通透熟稔得以充分發揮之處。湊巧的是,馬龍曾經告訴我,他對表演這回事的整個了解,可能來自於他在與保羅.茂尼一起演出《旗幟的誕生》(A Flag is Born)舞台劇時,從旁觀察茂尼的表演。

大致說來,我們家族是由街坊鄰居當中的所謂的「好孩子」逐漸發展起來的:他們以進學校、受教育作為在這個美麗新國度功成名就的關鍵。

然而,他們知道還有其他人,那些使得整個社區驚恐不安的「流氓痞子」,長大成人後變成或小尾或大咖的黑幫份子,那些殘暴不仁、反社會者,就像是亨佛萊.鮑嘉(Humphrey Bogard)威廉.惠勒(William Wyler)的電影《死胡同》(Dead End)中所飾演的角色。

我父親和幾位伯伯叔叔都曾就讀史岱文森高中(Stuyvesant High School),都是該校交響樂團的明星樂手;所以是音樂領域,而不是犯罪世界吸引了他們。但是在家庭文化方面,雖然不盡相同,卻也相去不遠:他們吃的喝的,以及生活的種種,三、四個兄弟如塞沙丁魚一般擠在同一張床上睡覺,母親操持所有家務,烹煮三餐、裁製並修補一家大小的衣服,並且把一顆柳橙切成多份,七兄弟各吃一片等等。

甚至連馬里歐.普佐,一個義大利裔美國人,都沒有我所說的道地口氣。一個真正的義大利人知道一個人不會稱呼某人為「柯里昂閣下」(Don Corleone)-應該是維多閣下(Don Vito)或維東閣下(Don Vitone,將名字-而不是姓氏-與「閣下」之尊稱擺在一起)。

馬里歐主要透過研究,如研讀《瓦拉奇文件》(The Valachi Papers)這類書籍,來獲取他對黑手黨的知識。義大利裔美國人就有很多樣式: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出身的家庭,跟我家裡一樣,還在說義大利語,煮義大利菜餚。勞勃.狄.尼洛(Robert De Niro),如同馬里歐,則來自差距較大的義大利家庭文化。

不是較少(義大利文化),而是不同。所有這一切似乎是鑽牛角尖,為雞毛蒜皮小事傷腦筋;但是在一部電影裡,這些細節卻是明顯可見,而且關係重大。甚至,在小說中柯里昂閣下朗朗上口的精彩俗話,主要也出自馬里歐的母親;馬里歐在他自認是傑出小說的《幸運的朝聖者》(The Fortunate Pilgrim)中,對其母親有更精細的刻畫。

在我們一起編劇的過程中,許多這方面的元素便不自覺地編入劇本中。正如我所說,馬里歐的小說已經做了人物塑造、情節鋪陳等最艱難的工作;然而,讀完他的劇本初稿之後,我意識到實際上的「電影技巧」還是得由我來負責。但我覺得他可以導正並指引我。

這樣的做法對他似乎也沒什麼問題;他可以一派輕鬆隨意、無拘無束且從容不迫。我寫了劇本,寄到紐約給他,他手寫一些意見回饋,寄還給我。我們這樣來回好幾次,而這是很好的工作方式,很好的合作。他的投入至關重要,也大幅提升了劇本品質。

將近50年後,我依然驚訝於這部電影對我的一生造成多大的改變,它是那座支撐起我對我的生命中所有夢想與願景的舞台。真不可思議,我覺得。

我對馬里歐.普佐如此心存感激,不只是因為他這本存心「只為賺錢而不顧品質」的書,既可留下些財富給他的兒女,使我得以創建整個電影生涯,也可望留下一些給我的兒女,更因為他的善意關照,使我每次想起他,內心都洋溢著溫暖與深情。

我從馬里歐.普佐學到許多,我的記憶已大幅退化,所記實百不及一。但是,無疑的,這是關於從簡單素樸中發現優雅絕美;以及真實是需要被感受而不是被談論的事實。

Text by 法蘭西斯·柯波拉|美國電影導演,家族為義大利移民。其最著名的作品是《教父》(The Godfather)三部曲、《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和《吸血鬼:真愛不死》(Dracula)。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教父寶典: 全劇本、各場圖文評註、訪談及鮮為人知的事件(五十週年紀念評註版)
出版|黑體文化
作者珍妮.瓊絲
譯者|李泳泉

為紀念電影《教父》上映五十週年,《教父寶典》收錄了電影籌製過程、拍攝技法,與幕後花絮等內容,以豐富的電影場景評註與近300張圖解呈現。

回到專題:《教父》50周年

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VERSE VOL. 24 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文字/法蘭西斯.柯波拉
  • 圖片/黑體文化提供
  • 編輯/陳葶芸
  • 核稿/梁雯晶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