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高雄金馬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93歲霍剛與韓國權純益,一場跨世代的抽象藝術對話

高雄金馬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93歲霍剛與韓國權純益,一場跨世代的抽象藝術對話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七周年特展《吟遊時空——霍剛、權純益》於2025年11月23日至2026年11月1日展出。由館長邵雅曼攜手策展人郭東杰策劃,邀請華人幾何抽象藝術開啟者霍剛與韓國當代抽象藝術家權純益首度同台,以「形與氣」為軸線,展開跨世代、跨地域的東亞抽象對話。展件涵蓋繪畫、物件裝置及早期手稿,橫跨70年創作歷程,探索「抽象作為當代修煉」——當我們凝視抽象作品時,實則是一場將注意力帶回自我的冥想式觀看。

「抽象並非離開真實世界,而是回到內在精神和諧的心靈空間。」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館長邵雅曼如此詮釋本展核心。簡潔的展覽命題背後,實則探討了一個當代提問:當我們凝視抽象作品時,我們究竟在看什麼?這場展覽試圖將「抽象」從美術史的名詞,轉化為內在的感悟,使其不再被封存於歷史框架之中,而是回到身體感知的現場,一種將注意力帶回自我存在狀態的冥想式觀看。

有別於西方抽象藝術強調形式革命與視覺衝擊,《吟遊時空》召喚的是「抽象」在東亞文化語境中更深層的精神內核。策展團隊提出「形」與「氣」作為貫穿全展的兩條軸線,這不僅是美學概念的並置,更代表兩種截然不同卻殊途同歸的修煉路徑。

霍剛以去除多餘回到本質的「減法」,探尋形的空間意趣,善用邊線和色塊來壓縮、扭轉空間。霍剛以去除多餘回到本質的「減法」,探尋形的空間意趣,善用邊線和色塊來壓縮、扭轉空間。

形與氣:兩種修煉路徑的東亞對話

霍剛的「形」體現「減法」的精神性濃縮。九十三歲的他,以明亮色面與幾何構成建構出極簡而富詩意的視覺秩序。圓點、方形、三角與短線,這些看似基本的元素在他手中化為探索宇宙根本原則的符碼。受東方書法筆意與商周青銅器圖騰啟發,霍剛的作品在二維平面中創造出三次元的視覺經驗,引申人類對宇宙生命的感應,**回應東方陰陽調和的哲學思維。

權純益的「氣」則展現「加法」的身體性運動。他的畫布表面佈滿反覆描點、堆疊、 研磨的痕跡,石墨與顏料混合後產生獨特的肌理與光澤。這些「間隙」並非靜止的裂縫,而是隨色彩游移的動態界線,象徵過去與未來在「當下」交會的瞬間。每一筆觸都是漫長的身體勞動,也是一場進入「無我」狀態的冥想實踐,濃縮了韓國禪宗及佛教的「無我」思想,**體現佛教「曼陀羅」(mandala)哲學中對圓滿與覺悟的追求。

兩位藝術家分別從東方陰陽調和與佛教禪宗思想出發,在創作中達致內在的平衡與調和。霍剛的秩序與權純益的流動,減法的精煉與加法的累積,最終指向同一個核心:抽象不是看「什麼」,而是一種感覺自己存在的方式。正如策展團隊所強調的,「觀看」本身不只是外在行為,而是一種轉向內在的練習。

霍剛的畫面構圖引申漢字結構之美的哲學,結合巧置於空間的家具,為觀者營造舒適靜觀的感官經驗。霍剛的畫面構圖引申漢字結構之美的哲學,結合巧置於空間的家具,為觀者營造舒適靜觀的感官經驗。

權純益以每日臨帖修行般的「加法」,流露光點在行進間的流動之氣,經由層疊筆觸與物質質地,凝聚時間的能量。權純益以每日臨帖修行般的「加法」,流露光點在行進間的流動之氣,經由層疊筆觸與物質質地,凝聚時間的能量。

霍剛:從南京到米蘭,七十年的幾何詩學

1932年生於南京的霍剛,是見證並推動台灣戰後現代藝術發展的關鍵人物。1949年來台後師從傳奇藝術教育家李仲生,1956年與夏陽、蕭勤等七位畫友創立「東方畫會」,被譽為「八大響馬」之一,為台灣現代藝術運動注入前衛能量,奠定戰後現代藝術基礎。

霍剛的藝術歷程是一場持續演進的語言實驗。早年深受超現實主義影響,喜愛莫迪里亞尼、達利、米羅、馬克斯·恩斯特以及雷內·馬格利特等藝術家,以炭筆、鉛筆與粉彩創作,為台灣最早實踐超現實主義者之一。1964年遷居義大利米蘭,旅居五十年間,他的創作逐步轉向抽象藝術,深受阿爾伯斯、英國抽象派Ben Nicholson、馬列維奇、蒙德里安與康丁斯基等現代主義大師啟發,逐漸確立幾何硬邊抽象風格,運用點、線、面與色塊建構畫面。

但霍剛並未止步於西方抽象語彙。1980年代起,他開始借鑑商周銅器與漢代磚瓦上的圖騰,以符碼重構畫面,融合東方書法筆意與金石結構,發展出簡練且富詩意的視覺語言,展現東方虛實空間與玄思特質,表達深層文化記憶與形式美學。這種被稱為「超現實抽象幾何」的獨特風格,在國際藝壇開闢出一條嶄新道路。

霍剛的作品曾於義大利佛羅倫斯、馬且拉達市立美術館、美國柏克萊藝術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Monza皇宮美術館等地展出,並被美國柏克萊藝術博物館、羅馬國立現代美術館、佛羅倫斯國際當代藝術博物館、台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南京金陵美術館等國際公私立機構收藏。2014年返台定居後,霍剛持續舉辦展覽,並積極參與台灣兒童美術教育推廣。本次展出的作品涵蓋他各時期的經典之作及珍貴早期手稿,讓觀眾完整領略這位九旬藝術家如何在七十年間不斷演進、深化其視覺語言。

霍剛以圓、方、三角與短線為引,將陰陽調和及宇宙虛空融入神秘意象。霍剛以圓、方、三角與短線為引,將陰陽調和及宇宙虛空融入神秘意象。

權純益:在當下的間隙中通往永恆

1959年生於韓國、畢業於首爾世宗大學藝術系的權純益,將「創作視為一種沉靜而堅定的冥想場域」。相較於韓國戰後單色畫清寂而理性的視覺發展脈絡,權純益的作品多了一層耐人尋味的材料質感,體現物質與時間、思維與感知相遇的交界點,猶如「鑲嵌繪畫」。

權純益的創作轉折源於 2007年在非洲旅行時遺失相機的經驗,促使他放棄以攝影規劃創作的方式,重新思考藝術與時間的關係。此經驗結合他所閱讀 Osho Rajneesh《Everyday Osho》一書中「在過去與未來之間有個『間隙』通往永恆,那就是現在」的觀點,以及佛教「無我」和「當下間隙(Interstice)」哲學的啟發,成為其創作理念的重要轉折點,使他將「現在」視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關鍵狀態,專注於活在當下。

2012年起權純益逐步由具象轉向抽象,廣泛運用圓形、方形與三角形等幾何符號,分別象徵天、地與人,同時也提供觀眾更自由的想像空間。其創作以時間與色彩的層層堆疊為核心,多以細土與顏料混合為材,結合石墨填補色彩間的縫隙,**並經過打磨賦予畫面獨特光澤。透過反覆的筆觸與多層色層生成「間隙」與如創傷與療癒交織的「事件痕跡」。

創作歷時通常長達一月至數月,融合冥想與重複動作,以身體勞動付諸創作過程,表達專注於「當下」的心靈修煉,體現進入「無我」狀態的專注實踐。權純益於亞洲、北美及歐洲等地舉辦超過 30次個展和 50多場群展,2008年曾參與西班牙與韓國濟州當代藝術博物館駐留計畫。其作品被委內瑞拉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西班牙 Cosmo Art Gallery、哥倫比亞托利馬藝術博物館及韓國城南藝術中心等國際公共機構典藏,同時廣受國際私人收藏家青睞。

權純益以近十年每日反覆塗抹的石墨瓦片,在展間築造頂天觸地的巨型石碑;在光線照耀下,墨面如「心鏡」般由黯轉明,帶領觀者沿著墨韻光點走入藝術家的內在心畫。權純益以近十年每日反覆塗抹的石墨瓦片,在展間築造頂天觸地的巨型石碑;在光線照耀下,墨面如「心鏡」般由黯轉明,帶領觀者沿著墨韻光點走入藝術家的內在心畫。

宣示亞洲抽象主敘事:一個新的歷史入口

《吟遊時空》的策展目標不僅止於呈現兩位大師的作品,更意在建構一條「亞洲抽象主敘事」。共同策展人郭東杰,身為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培訓中心學術顧問、藝文策略創辦人,曾任蘇富比亞洲區董事暨現代藝術部主管,並於 2024年當選紐約《觀察家報》(OBSERVER)「藝術界最具影響力人物」,立足全球多元發展格局,觀察亞洲當代藝術發展:「霍剛與權純益,一位是名重亞、歐畫壇七十年的國際泰斗,一位是從韓國出發、縱橫全球的盛年名家。霍剛將東方書道、超現實主義與幾何抽象合冶於一,走出華人抽象藝術的嶄新道路,自六○年代開始,備受全球重要美術館及機構收藏;權純益以佛教哲學為精神內核,結合深具個人生命印記的媒材與方式創作,成就形、色與情、理並茂的感人傑作。兩位藝術家在《吟遊時空》結聚於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展現東亞抽象不只是歐美現代主義的迴聲,而是遵循歷史傳統脈絡,面對戰後浪潮振臂疾呼的時代強音。」

國際藝評人協會(AICA)研究小組於藝術評論中提到:「這不僅是兩位重要藝術家的並置,而是一個新的歷史入口,宣示一條正在成形的亞洲抽象主敘事。霍剛代表了 1950年代亞洲現代主義如何以幾何與書寫性,主動提出一種可被世界理解的抽象語言;權純益則把東亞的精神修煉、身體勞動與當下意識,轉化為今日仍在生長的抽象實踐。《吟遊時空》揭露了當代藝術的未來性——一端是九十高齡仍在演進語言的霍剛,另一端是正處於高峰、持續深化其冥想式創作方法論的權純益。兩者合在一起,說明亞洲抽象不再是西方現代性的註腳,而是一個同時擁有傳統厚度與現場活力的中心論述,**並將成為全球當代藝術必要面對的關鍵座標。」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館長暨《吟遊時空》總策展人邵雅曼、韓國當代抽象藝術家權純益、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開啟者霍剛、《吟遊時空》共同策展人郭東杰(圖左至右)。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館長暨《吟遊時空》總策展人邵雅曼、韓國當代抽象藝術家權純益、華人幾何抽象藝術的開啟者霍剛、《吟遊時空》共同策展人郭東杰(圖左至右)。

抽象作為當代修煉:進入更深的現實

回到展覽的核心命題:「抽象作為當代修煉」。策展人邵雅曼表示:「霍剛和權純益分別對應了當代亞洲藝術發展的兩個關鍵特質——『減法』的精神性濃縮,及『加法』的身體性運動,兩者共同達致一種內在調和與平衡,並從逐步尋回自我的過程中,產生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將『抽象作為當代修煉』定調為此次展覽的核心命題,意在藉兩位藝術家的作品,探索超越自身存在的永恆之道。」

在這個被演算法、資訊洪流與快速消費主宰的時代,我們的注意力被無止盡地向外牽引。《吟遊時空》邀請觀眾做的,恰恰相反——將觀看轉化為一種向內的練習。霍剛與權純益的作品為這場練習提供了兩種路徑:霍剛的幾何秩序如同靜坐時的專注,一點一線引領意識沉澱,在極簡的形式中感知宇宙的根本韻律;權純益的筆觸堆疊則像是行禪的步履,每一次重複動作都是對「當下」的重新確認,在身體勞動中進入無我之境。

「抽象不是逃離現實,而是進入更深的現實。」策展團隊如此定調。這個「更深的現實」,指的是存在本身的質地——當我們不再被表象牽引,當我們學會在點、線、面、色彩與肌理中安住,我們便能從藝術中獲得源源不絕的精神力量。

在金馬賓館,打開觀看的多重視角

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歷史記憶與空間張力的容器。展覽橫跨二樓與三樓空間,為期將近一年(2025年11月23日至 2026年11月1日),讓觀眾有充裕時間反覆觀看、沉澱體悟。展件涵蓋繪畫、物件裝置及藝術家早期手稿,完整呈現兩位大師的創作脈絡與思維演進。

在霍剛明亮色面與幾何形態構成的「秩序」,與權純益藉筆觸與肌理將氣的概念具現於畫布之上的「流動」之間,《吟遊時空》邀請觀者打開觀看的多重視角,從抽象的形式語言中,探往兩位藝術家游於藝的內在修煉——自由與超越之道。一點一線引領觀者進入深沉的內在練習,一種將注意力帶回自我存在狀態的冥想式觀看。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吟遊時空——霍剛、權純益》
展出地點|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二樓、三樓
展覽期間|2025年11月23日(日)至 2026年11月1日(日)
營業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國定假日開館)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編輯/鄭琮諺 圖片提供/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核稿/高麗音
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
  • 編輯/鄭琮諺
  • 圖片提供/金馬賓館當代美術館
  • 核稿/高麗音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