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當《捍衛戰士:獨行俠》大賣時,軍事與戰爭片是個好生意嗎?

當《捍衛戰士:獨行俠》大賣時,軍事與戰爭片是個好生意嗎?

當影視圈都在追求「大IP時代」的效益時,在商言商,需要投資大場面與大調度的戰爭類型電影還有搞頭嗎?

《捍衛戰士:獨行俠》在這個流行經典復刻、大IP新包裝的時刻上映。(圖/派拉蒙影業提供)

當影視圈都在追求「大IP時代」的效益時,在商言商,需要投資大場面與大調度的戰爭類型電影還有搞頭嗎?

捍衛戰士:獨行俠》有著不可思議、無與倫比的空戰場面,導演約瑟夫.柯金斯基找來《少年PI的奇幻旅程》跟《班傑明的奇幻旅程》的克勞迪奧.米蘭達掌鏡,完美完成各種拍攝難度巔峰,其整體色調、攝影質地與音樂也都完全復刻當年,隔著螢幕幾乎都能嗅到那滿滿的萬寶龍香水味。

讓人訝異的是《捍衛戰士:獨行俠》幾乎無意跳脫原本框架,即各種「男子氣概」、「勇氣」、「熱血必勝」跟同袍情誼。看著雷朋眼鏡、重機、飛行夾克等「直男」必備icon,在這個經典復刻,大IP新包裝的時刻,這部電影——老派得很意外,也老派得很好看。

這可以說是老IP新包裝的異數,因為大多數時候這樣的「老」IP重開機都是大砸鍋,但《捍衛戰士:獨行俠》如此「懷舊」,卻打破先前看衰的聲音,在影評跟票房都雙雙開出紅盤,本身也算得上影史奇蹟了。

老IP有哪些呢?包括哈利波特系列延續的《怪獸與他們的產地》、推理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大IP《東方快車謀殺案》等,甚至Marvel和DC系列在電影改編剛起步時都曾歷經跌倒陣痛期,但在Marvel成為帝國時,近期DC終於也回穩了(賀喜老爺)。同時還有最近再度致敬第一代成員的《侏羅紀世界3》、《驚聲尖叫》,以及經典科幻IP全新改編的《沙丘》!如果再加上《魔戒》跟《冰與火之歌》等改編影集。天啊!好萊塢根本快成為炒冷飯帝國了!

有戰爭場面就算戰爭片?

冷飯重炒是門藝術,關鍵還是要怎麼炒得好吃(看向隔壁棚的王心凌)。

近期能稱得上優秀的純種戰爭片應該只能要回推到《1917》跟《敦克爾克大行動》(全球票房五億美元);再往前回溯則有《怒火特攻隊》、《紅翼行動》、《鋼鐵英雄》、《美國狙擊手》等等,令人微感意外的是,即使是偏高預算、較藝術的《1917》,基本上票房都是正回收,大概只有拍得好但仍大賠的《決戰中途島》成為特例。這裡又看到一個有趣的地方:前面幾部戰爭片不少是「反戰型」戰爭片,既有大量戰爭熱血動作場面,卻又有著明確的反戰價值觀,《鋼鐵英雄》的主角不殺人只救人、《美國狙擊手》講戰爭創傷(PTSD)等都是明確案例。

《捍衛戰士:獨行俠》中有大量的空戰動作場面。(圖/派拉蒙影業提供)

事實上,長期以來電影產業多少都理解「千穿萬穿,動作不穿」的道理。就電影院線來說,基本上只要片子有動作、有場面,都會比較好談排片,因為「動作」基本上是剛性需求,即使劇情爛、演員不知名,光動作場面都還是可以作為電影奇觀被消費。

回到好萊塢,近期的趨勢也是中型片(預算6000~9000萬美金)的片量被限縮,反而各大片商更想把資源集中在大型商業動作片,如《漫威電影系列》、《阿凡達》、《星際大戰系列》,這些工作室花錢跟預算幾乎沒上限,要賭一部花1、2億美金但能博得全球十億美金以上回收的槓桿。但成本變高,自然風險也變高,所以選題其實反而變得保守,這也是為何會加大加速「IP回收業」的原因,因為IP仍是最有效保底的工具,光看這幾年《魔鬼剋星》如何一改再改(即使失敗也)不放棄,多少可以看到這個趨勢的不可逆。

拍的是戰爭,燒的是預算

當然,對電影類型的偏好,會不斷隨著世代與時代而改變,驚悚、科幻、恐怖變成量產最多也最主流的類型,與此同時,戰爭片、西部片、浪漫愛情喜劇片、間諜片跟歌舞片等等其實則默默轉向串流,主戰場不在大銀幕。

近年西部片的代表《犬山記》已經不是票房鉅片而是文藝愛情片;浪漫愛情喜劇片如《娶我吧!》即使結合華麗音樂與演唱會秀也沒在票房上展現力道;間諜片約略只剩《007系列》跟不知是否還會繼續的《金牌特務系列》,而歌舞片在《樂來越愛你》短暫的曇花一現亮麗後重回奄奄一息的狀態,《紐約高地》和《西城故事》即使集結了名IP和名導,也仍然是入不敷出。

串流平台的興起,也讓分眾喜好更鮮明,間諜、犯罪、竊盜、戰爭、恐怖次類型都是所謂中型片代表,以Netflix為例,如殭屍片《活屍大軍》、竊盜犯罪《紅色通緝令》、戰爭片《死間行動》(北美是Netflix獨播)、間諜片如《夜叉:浴血諜戰》為何會被Netflix青睞,都有背後的原因。而台灣恐怖片《咒》也剛成功賣出國際版權,這都在同個脈絡裡。

回到一開始的題目,其實《捍衛戰士:獨行俠》預算打在1.7億美元,較《美國隊長1》跟《神力女超人》的1.4億更高,但仍然獲得亮麗票房成績,是較特別的案例。其它正常狀況的戰爭片,多為中型片種,如《怒火特攻隊》6800萬美元、《紅翼行動》4000 萬、《1917》跟《敦克爾克大行動》也在9000萬到1億左右的中型片上限邊緣。

《捍衛戰士》續集上映後,全球票房已經突破8億美金。(圖/派拉蒙影業提供)

其實首集《捍衛戰士》原本的預算也只有1500萬美元,換算下來的話大概也是當時的中型片規格。所以基本上《捍衛戰士:獨行俠》的商業模式思考量,比較接近預算打在1.6~2億的《水行俠》,就是進入所謂「花2億、賺10億」的模式。《水行俠》最終收盤為11億,目前《捍衛戰士:獨行俠》首週全球票房就突破5億美金,而且跌幅很低,達標10億應已是遲早之事。

當然,進入大型片的思維,是很難靠串流回收的,比如《007:生死關頭》預算直接壓到2.5~3億美元,不靠電影院票房很難回收,當然這也牽涉到觀影體驗的落差,確實這些有大場面的商業大片還是進電影院比較能完整體驗聲光效果,目前電影院線也因此往大片和高門檻藝術片走向M型化的狀況。

因此《捍衛戰士:獨行俠》要回本,當然只能直接壓在全球戲院票房上,當然,有趣的是,它最終跟迪士尼一樣,幾經思考已經選擇先不考量中國市場。《蜘蛛人:離家日》跟《奇異博士2:失控的多重宇宙》都證明了大片的全球回收,沒有中國市場也有可能達成,而《捍衛戰士:獨行俠》則是再度證明,先鎖定本土市場跟目標觀眾,才是核心。

老兵不死,要有新血

整個脈絡爬梳下來,會發現中型戰爭片其實是「穩穩做、穩穩回本」,即使賠本也不會賠得多慘。而且當國族與反戰意識越趨明顯,《捍衛戰士:獨行俠》直接架空解決一個神秘組織,其實是相當聰明的做法,也一改美軍火力高大上的形象。

《捍衛戰士:獨行俠》中,主角們合力對抗的反派是一個架空的神秘組織。(圖/派拉蒙影業提供)

而且《捍衛戰士》堪稱二戰後最成功的空戰題材電影之一,大略可跟 《英烈的歲月》(麥可.卡頓瓊斯執導)相提並論,堪稱80末90初的高潮,再來令人目炫神迷的空戰場面,就是三分之一的《敦克爾克大行動》跟《永遠的0》;不過史上最佳空戰場面還是要屬《晴空血戰史》(1949)跟《鐵翼雄風》(1927)。同時,還有大量好萊塢二戰時期到韓戰時期的超級戰爭政令宣導潮,約翰.偉恩堪稱此時期的代表,事實上所謂空戰、戰爭、軍事行動片也在此時大量被消耗,導致後來確實難有新題材。

只要能做到場面與預算的平衡,找對卡司,基本上戰爭片還真是一門好生意。但除了預算跟回收的計算,還有一個關鍵是:還有多少作品跟片商可以接受這麼久的回收期跟實拍風險?確實需要膽量,而本片還有一個關鍵點是用了正規IMAX攝影機來拍,有真IMAX的聲光效果,票價上自然能提高,也更有號召大家走進電影院的聲勢。

事實是,作為大場面動作片,戰爭片跟軍事片確實依然是市場剛需,除了《捍衛戰士:獨行俠》的成功外,從串流原創與購片也能看得端倪。比如Amazon的《湯姆克蘭西之冷血悍將》、Paramount+的《海豹突擊隊》影集、Netflix《被遺忘的戰役》跟《黑蟹行動:無盡寒冬》,以及Apple TV+《怒海戰艦》等等,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新作《歐本海默》也是講述二戰歷史的戰爭片。

簡言之,仍然有一大堆「雄性賀爾蒙」需要出口,永遠需要戰爭的炮聲和F1賽車的抓地聲。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徐佑德 圖片/派拉蒙影業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振宇
文字/徐佑德 圖片/派拉蒙影業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振宇
文字/徐佑德 圖片/派拉蒙影業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振宇
文字/徐佑德 圖片/派拉蒙影業提供 編輯/郭璈 核稿/郭振宇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徐佑德
  • 圖片/派拉蒙影業提供
  • 編輯/郭璈
  • 核稿/郭振宇
徐佑德

徐佑德

無垠公司共同創辦人、《Mapless Vision 新趨勢產業報》創刊人暨總編輯,前《娛樂重擊》主編,現職製片/劇本開發/前期統籌/影視與文化內容觀察/數據分析。2020 以《地下弒》入選金馬創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