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祖靈在稻田裡唱歌:優人神鼓×桑布伊「2025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一起聽見自然靈魂的聲音

祖靈在稻田裡唱歌:優人神鼓×桑布伊「2025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一起聽見自然靈魂的聲音

「2025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邁入17年,優人神鼓與原住民歌手桑布伊共同演出全新製作《我回來了──做一部作品給自己的靈魂!》。透過桑布伊的吟唱、優人神鼓的鼓與藝,演出台灣原住民族的少年勇士成年禮故事,讓觀者在金黃稻浪間,感受與萬物對話,重新連結自然與自我。在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眼中,這場跨界合作是團隊歷經38年後回歸創團初衷的一次深刻旅程。

這次作品源自台灣好基金會董事長柯文昌的兩次經驗。2015年,他隨優人神鼓於池上「雲腳」;2020年,他在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上聽見桑布伊「如山林呼吸」的歌聲,由此促成《我回來了:做一部作品給自己的靈魂》的誕生。作品以部落勇士的成年禮為核心,融合不同文化脈絡的表演形式。桑布伊的音樂與吟唱,以及優人神鼓的擊樂與舞動,共同傳遞一個核心理念——喚醒自己的靈魂。

延伸閱讀:舒米恩 ✕ 桑布伊:原民創作者獻給海島的旋律

以科學精神探索靈性世界的美國作家桂格.布萊登,其新作《人類新局:純人類的歸途》中提及,在1990年代前學界認為人腦神經活動的頻率最高只到40赫茲,直到腦波能被更加精準測量後,就有科學家在西藏僧侶的腦中測得超過40赫茲的意識狀態,而僧侶並非倚賴藥物等外力,僅是透過冥想就持續超越人類認知大腦既有的極限。作者在書中提及神性的定義為「一種普遍存在或超越人類能力的神聖力量。」這個定義傳遞出藉由連結神性得以超脫於困境之上,最終克服挑戰而獲得勝利,成為更強大的存在。

《我回來了:做一部作品給自己的靈魂》,是桑布伊與優人神鼓對關照了現今人與自然、與靈魂的關係,成為引導觀者回到「當下」的儀式劇作。

表演是通往內在力量的途徑

「當舞台上不存在華麗繁複的燈光、佈景、裝置、面具,劇場剩下的就是:『人』。」20世紀的波蘭劇場大師葛羅托斯基(Grotowski)自1960年代中期後開啟從劇場到人的本質探問。他對表演的內涵與訓練方式也影響了台灣劇場,包含1983年青年劉若瑀接受葛羅托斯基訓練後成立的優人神鼓。

延伸閱讀:優人神鼓創辦人劉若瑀:與環境共生,雲腳貓空

優,是古老的表演者;神是人內心深層的寧靜狀態;優人神鼓即「在自己的寧靜中擊鼓」。優人神鼓從1988年在木柵老泉山創立,依循著對表演與生命的探問,持續在溯源的路途上沉潛而行,尋找一個表演者最根源、有機性的創造力。在表演的「型式」誕生之前,那份最根源而古老的創造力存在於古代的巫身上、森林中的獵人,以及每個人的心中。

這回共演,優人神鼓遇見了來自知本卡大地布( Katratripulr )部落的桑布伊。桑布伊向優人神鼓傳遞現代人所失去的靈魂角色,與自身文化斷裂的問題,將個人成長經驗化為故事主線。《我回來了》全劇以九個章節,描繪年輕男孩踏上成年禮的旅程,經歷大自然的變化與祖靈的試煉,學習與萬物對話。

桑布伊以原住民的傳統樂器鼻笛、口簧琴以及宏亮的母語吟唱,交織優人神鼓的鼓與藝,引導少年穿越山林,走進神靈的家鄉,在池上的天地間打開一條回家的路,展現勇士曲折的生命歷程與池上大地合唱。族語的呼喚,撼人的鼓聲,大風吹起搖曳的金色稻浪,既歡慶年輕勇士的成長,也歡慶豐收。

遇見源於大自然的聲響  

這是優人神鼓第一次與台灣原住民藝術家共同製作節目。

劉若瑀十分珍視台灣原住民族富有歷史的深刻靈魂,對於本次創作抱持開放心情。「面對完全陌生的合作對象,我們什麼都不先作準備,而是把不同的鼓甚至西洋樂器通通都找出來了。」從今年7月開始,每個月連續三天的排練,桑布伊到老泉山劇場,帶上裝滿原住民傳統樂器的箱子,述說天地山林、生靈萬物和祖靈殷殷的叮囑,與團員在互動中即興出故事和樂曲。像是桑布伊帶著團員取用山中竹林,鑿薄竹片作出部落用於驅趕蟲害、猛獸的竹簧,團員則發想以此作為打擊樂器。整體表演在雙方激盪中即興而出,經由劉若瑀編導劇情,桑布伊與黃誌群共同編成新曲。

「有些團員用了很大的創意,拿竹子做為音樂、枯枝成為道具或樂器,創作過程中因此不只是鼓、歌聲或笛子,也是從大自然當中擷取物件作為樂器,聲音的擴展是優人過往音樂中較少使用的。」優人神鼓藝術總監黃誌群認為這場共創讓團員從中獲得新的養分。

劉若瑀則認為,「這次的作品對優人來說是回到初衷。因為創團之前我在加州森林裡接受的訓練課程為Searching the Sources of Human Being(尋找人類源頭),一整年每天重複唱著也跳著海地原住民的音樂,再加上森林裡獲得的訓練,因此回台灣時一直想找到這樣的事情。」回到台灣時,她開始找到與自己祖先的連結,而黃誌群則帶著祖先留下來的廣東獅鼓並加入了團隊,繼而讓優劇場轉型為「優人神鼓」。這期間她走過全台所有原住民的儀式,並陸續與原住民藝術家合作,直到這次透過與桑布伊的完整合作,她真切感受到古老儀式的智慧、劇場創作的源頭。

儀式是連結萬物宇宙,找回內在力量的媒介,劉若瑀更認為儀式是下一代承接上一代的精神,再成為創造者創造自我生命的歌,並向下傳承,她認為桑布伊是「創造」老歌的人,不是在唱過去既有的歌,而是創造祖靈要傳下去的歌。

桑布伊發自靈魂深處的聲響,與優人神鼓團隊的打擊樂相互激盪,孕育出全新音樂。劉若瑀認為:「優人神鼓創團38年,三分之二的團員資歷超過十年,三分之一超過十五年。他們對聲音的掌握變得更加敏感,這時在面對需要即興創作的機會時,也更能發揮,這正是這部作品音樂能被留下來的關鍵。」團員們從自身內在挖掘創造力,加上桑布伊的精準呼應,帶領彼此回到表演的初心。桑布伊也透過這次合作大方傳達靈魂的角色與當代社會靈魂失能的擔憂,與漢人社會對身心靈的避諱形成鮮明對比。

當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成為儀式

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以整片稻浪和海岸山脈為幕,是表演者、演出者得以透過表演感受回到當下、連結內在神性的最佳契機。黃誌群坦言:「這次和桑布伊合作跟優本來的理念是相符合的,我們說在當下時靈魂就回來了,也就是經驗到『靈在』的時候,離開手機,進入到大自然才容易經驗到『在』的感覺。」

猶如推動池上發展文化藝術觀光的「臺東縣池上鄉文化藝術協會」梁正賢理事長所言,「本作是最能體現池上秋收『天、地、人合一』天然劇場的意義。」

本身就是台東人的桑布伊更對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寄予深意,希望這個舞台成為紀念土地的時刻,如同花東原住民每年12月對大地表達感謝的儀式。這不只是唱歌或音樂,更是一種回饋土地、萬物與宇宙的方式,讓表演者與觀者都能回到內在深處,與萬物共生,也與自己真正同在。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許羽君 圖片/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攝影/劉振祥
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
  • 文字/許羽君
  • 圖片/台灣好基金會提供
  • 攝影/劉振祥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