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我們的主燈是一條河

進擊的高雄|鹽埕篇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我們的主燈是一條河

台灣燈會20年後再度回到高雄市舉辦,以「主燈是一條河」的概念,串聯光景藝術與城市紋理,不僅是重新定義燈會文化,更是再造城市美學。

英國藝術家Gali May Lucas與德國藝術家Karoline Hinz打造的「手機人生」,隱喻人的自由被手機螢幕框架住。

睽違20年,台灣燈會再度回到高雄市舉辦。此次燈會沒有過往熟悉的「主燈」、「花燈」形制,高雄市政府團隊以「主燈是一條河」的概念,串聯光景藝術與城市紋理,這不僅是燈會的文化再定義,更是城市美學的再創造。

日暮時分,54朵高達2.5公尺至6公尺的巨大花朵,在駁二特區大港橋旁昂然綻放,夕陽染紅天空成了魔幻時刻,遠方是高雄港灣及水岸輕軌,與海港景色完美結合。這個率先在燈會前曝光、由澳洲Amigo&Amigo燈光互動設計工作室創作,名為「巨人的夢幻花園」的作品,不僅吸引民眾佇足拍照,也打響了「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的聲勢。

「這次高雄舉辦的台灣燈會,有各式大家意想不到的燈會作品,就是沒有傳統形式的花燈,更沒有主燈。」高雄市副市長史哲笑說:「因為我們的主燈是一條河。」

「巨人的夢幻花園」由澳洲Amigo&Amigo 燈光互動設計工作室創作,曾在2018 繽紛雪梨燈光音樂節展出。

走過20年,台灣燈會的今昔過往

源自於華人元宵文化的燈會,是人們熟悉的節慶活動,每年春節不僅有中央盛大舉辦的台灣燈會,各地縣市政府也紛紛舉辦地方燈節,每晚從南到北點亮絢爛奪目的花燈,猶如一場專屬於台灣的夜間限定嘉年華。但你知道已有三十多年歷史的台灣燈會,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舉辦的嗎?

1990年,交通部觀光局為提倡觀光旅遊,首度在台北市舉辦「台北燈會」。政黨輪替之後,為了均衡南北地方發展,自2001年開始,燈會首度移往台北之外高雄舉辦,並順應取名為「高雄燈會」,隔年燈會繼續在高雄舉辦,並正式更名為「台灣燈會」。2003年開始,為了使資源分配更平均,促進地方觀光發展,台灣燈會開始由各縣市輪流舉辦。

如今燈會不僅是國人每年走春賞玩的景點之一,具濃厚東方符碼的絢爛花燈,也在國際上擁有高知名度。燈會帶來絕佳的觀光效益,促使各縣市競相爭取台灣燈會舉辦權,地方政府亦自力舉辦地方燈節,期待藉此發展觀光,提升城市知名度。走過20年歲月,高雄見證台灣燈會的誕生,以及遍地開花的歷程,2022年,台灣燈會重返高雄,又將展現何種不同面貌?

當我們談論燈會時,我們在談論什麼?

「20年是一個不短的週期,因此當台灣燈會要重返高雄時,我們就在思考,舉辦燈會之於一座城市的意義,除了期間的熱鬧燦爛,是否能產生更深遠的影響?」長期關注文化議題的副市長史哲站在高雄港畔,看著另一件打破過去「花燈」印象的燈會作品「手機人生」,拋出了問題。

這件作品由英國藝術家Gali May Lucas與德國藝術家Karoline Hinz打造。以裝置藝術呈現手機在夜間發光映照人臉的樣貌,隱喻在人手一機的現代中,生活雖被螢幕照亮,自由卻被小小螢幕框架住。作品坐落於高雄港灣,美景渾然天成,來往民眾卻只顧低頭看手機,行色匆匆擦身而過,與作品意境相映成趣。

「在燈會結束後,這件作品會被保留下來。」高雄市政府團隊除了邀請國內藝術家跨界創作之外,也力邀國外藝術節、光節作品前來展出。團隊根據作品特色尺度,在愛河灣、衛武營主展場中,選擇適當場域安置,融入城市景觀,部分作品在燈會結束後,將會以永久設置的形式成為城市公共藝術裝置。

部分作品在燈會結束後,會以永久設置的形式成為城市中的公共藝術裝置。

「高雄不是第一次籌辦燈會的城市,比起一時的熱鬧,如何做出新東西,並為城市留下深刻的影響更為重要。」史哲表示。過去燈會對於城市最大的意義,就是辦完燈會後,將主燈典藏於城市之中,例如2001年高雄燈會主燈「鰲躍龍翔」安置於愛河畔,2002年主燈「馳鶩寰宇」置放於高雄人戲稱「楠梓百慕達三角洲」的陸橋旁。

但20年過去,曾經光芒萬丈的主燈,如今不僅外觀蒙塵,內部零件也多有損壞,許多年輕世代的高雄市民,也早已不知這兩座龐然巨物來歷為何。

隨著台灣燈會及各地燈節越辦越盛大,燈會的存在也引起各界檢討聲浪──舉辦燈會,除了帶來短暫的觀光效益、節慶式狂歡,及事後典藏主燈之外,關於燈會,我們是否能注入更多文化討論與脈絡?更甚者,當一座城市耗費鉅資舉辦燈會,吸引百萬人潮前來參觀、造成交通接駁堵塞,影響當地居民在燈會期間生活品質之後,燈會還能為城市留下什麼?

2022年台灣燈會重返高雄,對於高雄意義重大,不僅是因為在疫情期間舉辦,團隊須克服重重挑戰,更是一次挖掘並深化高雄城市美學的契機。

當燈會變成夜間城市美學,從城市照明到城市治理

「光」是一種獨具美感的藝術表現手法,「光環境」更是營造城市美學的重要一環。「燈會其實是深化城市光環境的絕佳媒介,但以往的燈會被框架於既定的『花燈』形式中走不出來。」巨大的花燈主體,在燈會結束後便失去了功用,使其徒具符號意象,卻缺少內在文化論述,更無法對於城市產生具有意義的影響。

放眼國外,義大利米蘭、荷蘭阿姆斯特丹、丹麥哥本哈根、澳洲雪梨……皆能結合城市歷史紋理,打造出兼具觀光與文化藝術性的光景藝術節。燈會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其實非常有潛力發展成為具台灣特色的『光景藝術節』,但很可惜的是,過去的燈會僅止於觀光層面,沒能更深刻探究光景與在地城市的文化脈絡。」

「台灣夢」藝術家李文政將拆除後的高雄港區管制站基座搭建成工地鷹架,一盞盞刺目的螢光燈、閃爍的霓紅孔雀燈,搭配各式街頭常見的招牌,打造出生猛有力的台灣夜間街頭樣貌。

當高雄市決定主辦2022台灣燈會後,市府團隊就決定改變過往燈會結構,以打造「夜間城市美學」作為燈會主軸,「我們重新爬梳在地歷史文化,藉由創新跨界的光藝術能量,讓『燈會』更加貼近城市尺度,並且邀請市民一同參與這場塑造城市美學的行動。」史哲表示。

其實高雄對於夜間城市美學的概念並不陌生。早在謝長廷擔任高雄市長時期,便以高雄海洋城市為基礎,提出「水與光」打造城市美學的概念,以光環境營造手法,點亮愛河、城市光廊、新光碼頭、蓮池潭、光之塔等公共空間,打破大眾對於高雄文化沙漠的印象。

但史哲也坦言,受限於照明元件技術,過去的光環境營造僅止於城市照明的程度,隨著科技日新月異,LED、投影光雕等嶄新照明燈具與技術,已突破了過往對於「光」的想像,不僅光環境呈現方式更加多元,還能展現更深刻的人文內涵。

「南島之眼」由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峨冷‧魯魯安)在衛武營的湖上以柴燒明火,展現人類最原始的「光」,並呼應作品展場所在地衛武營,曾是原住民族獵場的過往歷史。(圖片╱高雄市政府提供)

藉由此次舉辦台灣燈會的契機,市府團隊全面更新愛河沿岸照明燈具,協調周邊商家加入光環境改造,並且整合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水岸輕軌、橫跨愛河的5座橋體燈光系統,邀請亞洲最具影響力之一的照明設計師賴雨農及其團隊建置長達7公里、近13萬個控制點的智慧燈控平台,將城市照明、城市美學提升到城市治理的高度。

不僅主燈是一條河,燈會還可以很民主

光環境如何塑造城市美學?英國倫敦在2018年展開泰晤士河燈光景觀計畫「Illuminated River」,以燈光串聯河流、橋梁、水岸景觀老城區,透過整體光環境的營造,改變城市風景,並凝聚市民對城市的認同感。

高雄愛河與倫敦泰晤士河擁有相似的工業城市背景,市府團隊以此為參考,在2022台灣燈會打破傳統燈會設立具體主燈的形制,以貫穿市中心的愛河沿岸及愛河灣作為主燈展演場,利用智慧燈控平台大玩燈光創意秀。

此外,還史無前例的舉辦「會前會」,結合水岸建築景觀,將位於愛河灣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打造成為全台最大聖誕主燈,驚豔全台。史哲表示:「在這個燈控平台中,照明模式並非一成不變,不同燈光設計師可以根據創意展現多元變化,未來燈會結束後也能繼續發揮打造夜間城市美學的功用。」

此次台灣燈會還史無前例的舉辦「會前會」,將愛河灣的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打造成為全台最大聖誕主燈,璀璨光影驚豔全台。(圖片╱高雄市政府提供)

智慧燈控平台不僅可以進行燈光創意秀,還能讓公民參與城市治理。燈會期間,每位高雄市民都可以透過手機進行投票,票選出隔天燈光色彩,以民主的方式參與城市美學的建構,「我們的主燈不只是一條河,還可以很民主。」史哲笑說。

公民參與機制讓燈會不只是一時觀光節慶的展示品,而是回歸城市日常生活,以燈光連結愛河與城市脈絡,讓市民可以更加貼近這條與高雄歷史、文化、產業休戚相關的母親之河,感受其在不同時節所展現的各種面貌。

史哲表示,台灣燈會走過20年再度回到高雄,是時候有些轉變,他期待透過此次高雄所舉辦的「不一樣燈會」,讓未來的台灣燈會不再只是空有符號,缺少文化骨架的短暫煙火,「這是一場光的盛宴,凝聚高雄與市民的光榮與驕傲。」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
展期|2022年2月1日至2月28日
展區|愛河灣、衛武營
網站|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大船出港,進擊的高雄三部曲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梁雯晶
  • 攝影/蔡傑曦
  • 圖片/高雄市政府提供
  • 編輯/梁雯晶
  • 核稿/蘇曉凡
梁雯晶

梁雯晶

高雄人,學歷史,除了編輯之外,也做過企畫,曾任《VERSE》雜誌主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