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看見未來的生活空間:四大展區×七件亮點,探索未來居住想像
什麼是「家」?當我們在鍵盤上按下「Home」鍵,游標會回到文件的起始位置。而當建築師按下心中的「Home鍵」時,他們會回到哪裡?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以「Re-turning『Home』」為主題,邀請觀眾與建築師一同踏上這場回歸原點的思辨之旅。從個人的「家」到城市的「鄉」,從創作的「初心」到跨界的「交陪」,這場建築展,深刻體現了當代居住文化的深度,我們將帶你走入四大展區與七件亮點作品,探尋建築如何與生活交織。
走進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的展場,映入眼簾的不是一板一眼的建築模型,而是一片用紅腳鐵椅堆疊出的起伏地景——像山,也像海,既陌生又熟悉。這些承載著台灣辦桌記憶的椅子,在展場中化身為「山海之席」,彷彿在告訴我們:建築,並不只是鋼筋水泥的組合,更成為了情感與記憶的容器。
自2008年首屆「見築展」以來,臺南市建築師公會已舉辦多屆三年展,每次都試圖重新定義建築與生活的關係。今年,他們將視野拉得更遠,從日本東京大學的移動庇護所到馬來西亞檳城的社群實驗空間,從災時的應急建築到日常的詩意居住。此次再度回到臺南市美術館,展開一場思維與感官的建築旅程。
山海之席 Tableland of Mountains and Waves / 原間影像
四個展間,四種「還原點」
Gallery A|還。家─入厝辦桌
展覽的起點是「還。家」,以「入厝辦桌」為概念打造的展間,立刻將觀眾拉回熟悉的生活場景。策展團隊巧妙地運用台灣人最熟悉的紅腳鐵椅,構築出「山海之席」這座主體裝置。兩道由椅子組成的曲面牆體,時而如層疊山巒,時而似翻湧海浪,牆面上漂浮的壓克力圓桌如浮島般懸置,為建築師的作品提供展示平台。
Gallery B|還。創─建築家–傢–揪
如果說A展間展示的是建築的成果,那麼B展間的「還。創」則試圖揭開建築師創作的神秘面紗。展間中央漂浮著一個黑色量體——「黑盒子」,觀眾可以走入其中,彷彿進入建築師的創作後台。
這個「黑盒子」象徵著設計過程中最不易被看見的一面:構思、試驗、失敗與調整。在這裡,觀眾可以看到建築師的草圖、模型、設計發展過程,以及各種實驗性的嘗試。展覽更透過文字、影像和訪談,讓建築師們分享他們的深層思考,探討對建築的各種定義與想像。
Gallery C|還。鄉─返鄉起厝
「還。鄉」展間將視野拉升至城市尺度,以「返鄉起厝」為主題,邀請具備公共性、都市觀點與環境歷史脈絡的作品參與。臺南作為建城三百年的古都,承載著豐厚的文化遺產,也見證了城市的多次轉型。
這個展間不僅展示建築師如何回應地方脈絡,更透過歷史的對照,梳理臺南城的發展軌跡。從早期的貿易重鎮到現今的文化觀光城市,每一次變化都深刻影響著城市面貌與居民生活。展覽試圖激盪出多元觀點,引導觀眾重新思考大臺南的未來發展可能。
Gallery D|還。域─跨界交陪
最後一個展間「還.域」延續「臺南400,世界交陪」的時代呼召,以地主身分邀集全球建築人共同參與。這裡展示的作品不僅是建築的呈現,更是文化交融與情感連結的見證。
展間創造了一個開放包容的空間,讓觀眾體會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生活樣貌與價值觀,激發對全球化與在地文化的思辨。
黑盒子 Black Box / 原間影像
七件亮點作品:從實驗到實踐
-
PENTAHARD:以低技術門檻實現自建的移動庇護所
來自東京大學的「PENTAHARD」展現數位製造的可能性。這座以多面體為靈感的移動庇護所,結合3D列印鋁合金接頭與標準化構件,讓使用者可自行搭建。其結構單元穩定且具遮蔽性,回應災害應對與可攜空間的需求,也開啟數位建築與自造未來的想像。
PENTAHARD / 里卡豆 Ricardo (黃士展)
PENTAHARD / 里卡豆 Ricardo (黃士展)
-
普段木:介於日常與災時之間的木構系統
由岡山縣立大學畠和宏設計的「普段木」,以「平日即備災」為理念,僅用30×90mm標準木料即可快速搭建桌椅、牆面與簡易避難設施。此開源系統可搭配數控切割工具(如CNC)在地製作,提高全球可複製性與應用可能性。
普段木 / 原間影像
-
山海之席 Tableland of Mountains and Waves
作為整個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策展主題的起點,策展團隊將台灣辦桌文化中的紅腳鐵椅轉化為空間構成元素,如搭棚般拔地而起,形塑出「山海之席」裝置。懸浮的壓克力圓桌如浮島般散置其上,成為作品展示平台,紅色金屬方管與鋼索構成如家屋屋架的結構語彙。
我們能夠行走其間,穿梭於鐵椅堆砌出的縫隙隧道。不銹鋼椅面成了觀者留言的簽名牆,自然光灑落、反射,彷彿記憶在空間中緩緩流動,讓人想起家屋裡光影移動的靜謐片刻。
山海之席 Tableland of Mountains and Waves / 原間影像
-
Coex:一座社群共創的建築實驗場域
位於馬來西亞檳城的「Coex」,由建築師梅志雄將廢棄鐵工廠改造為共享空間。以「最小干預」的方式保留原始結構與時間痕跡,讓空間成為藝術家、設計師與居民自由交流的平台。以「低造價、高影響」為原則,重新定義城市中的公共性與空間價值。
Coex / 原間影像
-
光還之所
「光還之所」是展覽中首度由臺南市建築師公會與在地製造業深入協作的實踐案例。由策展人陳冠瑋建築師攜手在地金屬加工、烤漆與燈光團隊協作完成的作品。作品以光為媒介,透過精細製作的金屬光柵結構與燈箱技術,創造層疊視覺效果,呼應「還原點」主題,引導觀者重新感知光在空間中的流動與存在。
光還之所 / 原間影像
-
宗大牛稠段|森居浮島的共享生活場域
透過退縮設計與「浮島花園」理念,實現自然共生的住宅想像。建築核心為CLT木構樓梯,串連羽球館、健身房與教學空間,公共設施與戶外景觀自然銜接,讓住戶於室內即可感受森林般的氣息與光影。
森居浮島的共享生活場域 / 建築設計 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
森居浮島的共享生活場域 / 室內公設設計 OH DEAR studio
-
Wedge Condo 楔寓所
在高密度都市環境中,Wedge Condo以錯落量體與深遮簷結合金屬擴張網,兼顧通風與日照控制。騎樓尺度回應臺南街區文脈,住宅單元朝北面公園配置,並透過家具與隔間設計提升空間彈性,因應多元工作與生活型態。
此兩件作品為宗大建設與陳冠瑋建築師事務所合作之住宅案例,亦為其於「好感空間展 EXPERIENCE LIFE 2025」中,作為品牌35年來首場回顧展的重要展出項目,展現其對住宅生活與社會責任的長期投入。
Wedge Condo 楔寓所 / 原間影像
重新定義「回家」的意義
2025臺南國際建築三年展的意義,在於展示建築師的創作成果,更在於重新定義「回家」這個概念。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家」不再只是一棟房子,而是一種歸屬感,一種對土地的連結,一種對未來的想像。
當建築師按下心中的「Home鍵」,他們回到的不是某個具體的地點,而是創作的初心,是對人與空間關係的深層思考,是對建築如何服務社會的根本反思。這場展覽提醒我們,在追求創新與前衛的同時,不要忘記建築最根本的使命:為人們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環境,為社會構築更有意義的公共空間。
Re-turning “Home” :還。原點
展覽時間:2025.07.04 - 2025.09.14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 展覽室A-D 及 藝術走廊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