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幸福的日式湯屋:最能與陌生人拉近距離的地方

幸福的日式湯屋:最能與陌生人拉近距離的地方

日本昭和時代,一個地方多半先有了澡堂,旁邊才陸續蓋起家屋,之後形成城鎮。澡堂的地位以及與生活的密切度相當高。

走進與大馬路有段距離的小巷不久,一條長長的煙囪就映入眼簾。隱約還能看見氣派的換氣塔和瓦片屋,還有一整面大大的砂漿外牆。乍看之下或許認不出這是做什麼生意的店。寫著「多可良湯」的店名招牌和小小的「男湯」「女湯」招牌都極為低調樸實,就是這棟建築給人的第一印象。

不過,拉開發出喀啦喀啦聲的拉門,眼前充滿懷舊鄉愁的空間令我忍不住驚呼出聲。隔著浴室玻璃門,看見一整面堪稱大眾澡堂代名詞的富士山壁畫,脫衣處旁的冰箱不負眾望地放著咖啡牛奶。紅褐色的復古按摩椅,椅子上包著彷彿在祖母家看過的手縫椅墊。澡堂這種地方真是不能只從外觀判斷,怎麼也沒想到會在這裡遇上如此令人心動的懷舊空間。

「這種天花板叫『唐傘天井』,聽說已經很罕見了。有人說在淡路島看過。」坐在男湯(男浴池)與女湯(女浴池)中間木製櫃台裡的中澤道三先生這麼說。

眼前那台小小的電視機裡,播放的是相撲實況轉播節目。多可良湯由中澤先生的母親於昭和11年(1936)創立,第二代由中澤先生的兄嫂接手。中澤先生原本在補習班教英文,兄長過世後,他辭去補習班的教職回來,成為第三代經營者。他說,今年差不多是他坐鎮櫃台的第十年。

「剛開始還想一邊繼續補習班的工作,一邊幫忙這裡的生意,果然蠟燭兩頭燒是不行的。我欠老家一份情,這裡又是把自己養大的地方,漸漸地,心力就都放在澡堂這邊了。」說完,他又小聲附加一句「畢竟我能力還不夠」。

這幾年,澡堂文化蔚為風潮且始終沒有退燒。然而相反的,公眾澡堂的數量卻一年比一年減少。根據總務省的住宅統計調查,昭和38(1963)年時一般家庭浴室普及率是59.1%,到平成20(2008)年已攀升至百分之95.5%。

另外,在厚生勞動省的《平成29(2017)年度衛生行政報告例》中,通稱「錢湯」的一般公眾澡堂共有3,729間,與其四年前相比,已有超過800間歇業。若說這是大浴池泡澡文化逐漸消失的緣故,事實似乎又並非如此,有「超級錢湯」之稱的大型溫浴設施開設超過兩萬間,增減數量不大。

從政府實施的調查內容可知,市街大眾澡堂衰退的原因,顯然與上門顧客減少、燃料水電費率提高、設施本身的老朽及經營上的問題有關。「現在幾乎可說開店賺的都是燃料費了。以前澡堂用的燃料是柴薪或木糠,秩父是製材城市,這類原料獲取方便。但遇上一次火災之後⋯⋯」

多可良湯屋在平成6(1994)年時,因為用火不慎,燒掉了澡堂後方的主屋。澡堂本身受害程度較小,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但也從那時起,基於劈柴生火及管理火源太過麻煩,將燃料從柴薪改為重油,後來再改成當時還很便宜的燈油。只是現在連燈油也變貴了,完全受燃料價格操弄啊。」即使民眾熱愛澡堂文化,公眾澡堂仍不斷消失,原因或許不只有一個。

日本公眾澡堂,作為一個城鎮中的民眾據點,泡澡後享用冷飲(咖啡牛奶)與按摩椅也是一般人對澡堂的印象。

我愛澡堂。
每次去澡堂,
就能深深體會自己只不過
是世上眾多凡人之一。

(出自詩集《群生海》榎本榮一東本願寺難波別院1975 年〈錢湯〉)

從關東大地震到昭和年代,可在東京的許多公眾澡堂中,看到經常出現在寺院神社建築的氣派唐破風建築樣式。這是因為震災過後重建了許多新的澡堂,當時擁有建造寺院神社技術的木工師傅們將這種高等技術運用在庶民生活所需的建設上,蓋出了氣派的澡堂。

當時的情形是,一個地方最先有了澡堂,旁邊才陸續蓋起家屋,之後形成城鎮。澡堂的地位以及與生活的密切度相當高。或許正因澡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場所,才想盡可能建造得豪華明亮,使它成為城鎮活力的來源。當時的澡堂不只是生活據點,也是能讓身心安歇的場所。

秩父這一區在關東大地震中並未蒙受太大損害,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許多人來此避難,聽說當時多可良湯屋一次最多容納了700人同時入浴。「那時還在戰爭中,沒有燃料可用,熱水也燒不太起來,燒好的熱水頂多只能泡腳。大家一起泡進去或許是為了讓熱水水位上升吧。」

「要是現在也那樣的話,生意可就好得不得了囉。」中澤先生笑著說。

我問中澤先生,經營這麼久的公眾澡堂,有沒有覺得哪裡改變了呢。中澤先生沉吟20秒左右,一邊仔細選擇遣詞用句一邊說:「澡堂這個空間啊,很能讓人敞開心胸呢。我認為總得在哪裡保留這樣的地方才行。最近大家都變得內向封閉,只忙著為自己的事拚命。這或許是無可奈何的事,但也正因如此,更需要一個讓人敞開心胸的時間與空間,最好能在哪裡找到這樣的一個地方。這種時候,就覺得澡堂果然很棒啊。」

「所以,我總覺得澡堂是一個有用的地方。具體來說怎樣有用,我也說不上來就是了。」說著,中澤先生想了一下,話就停在這裡。澡堂能讓陌生人毫不躊躇地對彼此袒胸露背,泡在同一池熱水裡。無論每個人上澡堂的原因是什麼,那種用熱水蓋過肩膀,在浴池中盡情把腿伸直的開放感,以及洗完澡後帶著微微發燙的身體,走在微涼夜路時的舒暢心情,這些大家都曾體會過。

所以,人們一定還會專程上澡堂。澡堂或許是現代社會中,最能與陌生人拉近距離的地方。「轉型為大型溫浴設施,讓澡堂繼續生存下去或許也是個辦法,但那樣只是為了賺錢。開公眾澡堂雖然也是在賺錢,但又不只是如此。」

那個令人忍不住嚷嚷「啊~真是至高無上享受」的地方,正從市街上不斷消失呢。在回程的電車上,我這麼想著。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看板建築:東京昭和生活文化散策
出版:日出出版
作者:萩野正和
譯者:邱香凝

逐漸消失在東京街頭的「看板建築」,曾經是昭和時代東京甚至全日本的商店日常,對我們也是似曾相識的台灣街頭風景。收錄超過130間看板建築,以及10間看板建築商店屋主訪談,走一趟充滿懷舊庶民氣氛的建築與文化巡禮。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作者/萩野正和
  • 譯者/邱香凝
  • 圖片/日出出版
  • 責任編輯/游千慧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