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鐵幕下的反叛美學!走進《識別》展,看見捷克平面設計的自由之聲

鐵幕下的反叛美學!走進《識別》展,看見捷克平面設計的自由之聲

捷克的平面設計,如何跨越百年,在時代巨變中成為自由與反叛的發聲管道?《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特展,精選從二戰國旗、天鵝絨革命海報到當代品牌識別,呈現平面設計如何不只是美學,更是一種書寫歷史、抵抗壓迫的視覺語言。這場跨越國界、啟發人心的設計對話,將帶你走進捷克百年來的創意精神與自由之聲。

由捷克中心臺北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共同主辦、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協辦、台灣設計研究院執行的《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展覽,繼去年在布拉格創下3.4萬人次的觀展佳績後,今年展開全球巡迴,亞洲首站正式落腳台灣。這場跨越150年歷史的國際級設計盛事,精選了捷克百年來的經典平面設計,帶領台灣觀眾一窺平面設計如何在時代巨變中,成為書寫歷史與文化的「視覺語言」。

延伸閱讀:捷克書籍設計大賽精選——解密《捷克最美麗的書展》的設計與文學對話

從國旗到街頭海報,用設計訴說百年故事

本次展覽涵蓋了從20世紀初至今的多元作品,你可以看見二戰後誕生的國旗與雙尾獅、1989年天鵝絨革命的街頭手繪海報,也能深入了解布拉格地鐵與「Legible Prague」導引系統等影響日常生活的設計。此外,展覽還囊括了世界級的書籍裝幀、童書插畫、電影與商業海報、第一共和時期的包裝設計,以及數位時代的品牌識別、互動媒體與獨立雜誌。這些作品不僅是美學的呈現,更深深刻畫了捷克在不同時期的文化DNA。

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Martina Rubešková在致詞中提到,平面設計如同音樂、文學與電影,是捷克身份的重要表達方式。她強調,這場展覽讓大家看到,捷克如何透過設計語言,訴說百年來的精神,也象徵著與台灣共享的自由與創意價值。

「設計在捷克歷史中,不僅傳遞創意與價值,更在困難時期成為抵抗與表達的工具」——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Martina Rubešková 

捷克中心臺北主任馬凱棠(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則表示,設計是培養國民美學素養的關鍵媒介。「從地鐵站的標誌到森林中的登山路徑指引,設計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她期待,這次展覽能成為一場跨越國界的風格課,讓台灣的學生與設計愛好者能從中找到靈感與力量。

「展覽不僅是美的饗宴,更是一場讓觀眾理解設計如何影響日常與社會的國際對話。 」——捷克中心臺北主任馬凱棠(Markéta Lipold Záhumenská)

在這些設計應用的領域當中,VERSE特別為讀者挑選出「獨立雜誌」、「餐飲」與「電影海報」這三個領域,帶你進一步感受捷克設計的強大能量。

雜誌設計:從龐克到前衛,開創獨立出版新美學

天鵝絨革命之後,捷克獨立出版品如雨後春筍般湧現,設計也隨之進入百花齊放的年代。政治週刊《Respekt》延續了地下刊物(samizdat)的龐克美學,充滿了獨特的粗獷風格;而文化雜誌《Post》則以前所未見的頂級膠版印刷技術,引領了對西方潮流的追隨,在當時多數雜誌仍使用凹版印刷的年代,可謂一項令人耳目一新的創舉。

《Respekt》雜誌/圖片來源:Respekt

《Post》雜誌/圖片來源:BigMag

而其中最引起轟動的,莫過於由Klára Kvízová、Petr Krejzek和Marek Pistora操刀設計的《Živel》。它不僅成功接軌國際趨勢,更以全然原創的風格將其發揚光大。其他代表性刊物如由Ales Najbrt設計的大開本雜誌《Raut》,也展現了獨特的設計語彙。儘管多數雜誌已停刊或失去原有風格,但《Živel》至今仍持續出版,並不斷以創新設計與內容帶給讀者驚喜。

《Raut》雜誌/圖片來源:Studio Najbrt

「在自由被壓抑的年代,設計是創意的出口,也是抵抗的象徵。」——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副代表Martina Rubešková 

《Živel》雜誌/圖片來源:MOUVO

餐飲設計:當美食遇上美學,走入設計新時代

捷克美食界在經歷一段沉寂後,正迎來一場根本性的變革。長久以來,以煙霧瀰漫的咖啡館與傳統餐廳為代表的捷克餐飲,如今正經歷一場泛歐洲的美食革命。人們對食物、服務與品質的要求日益提高,市場競爭加劇,加上經營者與顧客的海外經驗,促使整個產業升級。

這股浪潮也全面反映在平面設計上——擁有尖端設計的餐飲品牌不再是少數特例,也不再只是奢華的象徵。它們的出現不僅限於大城市,而是滲透到各個角落。透過精緻的視覺識別系統與菜單設計,新世代的捷克餐廳正用設計重新定義其品牌形象,為顧客帶來更完整的用餐體驗。

捷克餐廳 Bistro Franz 展現設計美學/設計師:Martin Hrdina圖片來源 archiweb;攝影 Vladimír Novotný

捷克餐廳 Sia Restaurant 展現設計美學/設計師:Petr Štěpán;圖片來源 superlative.works

電影海報:鐵幕下的創意盛宴,用設計解放想像

自1958年起,捷克斯洛伐克的電影發行商開始與外部設計師合作,徹底改變了電影海報的樣貌。儘管在極權統治下所有印刷品都需經由審查,但受邀的藝術家們仍獲得了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他們將當時盛行的各種藝術風格融入海報,包括抽象藝術、超現實主義、普普藝術、迷幻風格等等,直至1980年代,共累積創作出數千張極具原創性的海報。

由於藝術家們通常未能觀賞電影本身,海報內容有時與電影情節不符,然而這對觀眾而言並不構成困擾。在鐵幕之後,能觀賞到每一部西方電影本身就是一種奢侈,而這些充滿實驗精神、跳脫制式框架的海報設計,更成為一種獨特的藝術表現,用視覺解放了當時被壓抑的想像力。

(圖左)電影《The Tiger Attacks》捷克版海報/設計師:Karel Teissig;圖片來源:Orson & Welles
(圖右)電影《Starci na chmelu》(Green Gold)捷克版海報/設計師:Jiří Rathouský;圖片來源:Moravská Galerie

(圖左)電影《Harold Lloyd》捷克版海報/設計師:Vratislav Hlavatý;圖片來源:jozefSquare
(圖右)電影《閃舞》(Flashdance)捷克版海報/設計師:Zdeněk Ziegler;圖片來源:Posteritati

一場跨越國界、世代的設計對話

國立故宮博物院蕭宗煌院長與策展人Filip Blažek在開幕致詞時,不約而同地強調了設計作為文化橋樑的重要性。蕭宗煌院長指出,捷克文化影響深遠,從卡夫卡文學到慕夏設計,都展現出跨越藝術與科學的創新精神,而設計正是理解社會氛圍與時代精神的重要窗口。他也透露,故宮文物將於9月赴捷克展出,延續雙方長達20年的文化緣分。

策展人Filip Blažek則表示,《識別》計畫不僅止於展覽本身,更是一場涵蓋影集、紀錄片與出版物的「文化行動」。他希望透過跨媒介的呈現,讓更多國家的人能理解捷克平面設計在不同時期,如何回應社會、政治與文化的挑戰。

「我們希望這不只是回顧,而是一場啟發更多人關注設計力量的文化行動。」——策展人Filip Blažek 

讓設計成為溝通的語言,走進捷克自由之路

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不僅是一段藝術史,更是跨越語言與國界的文化橋樑。這場被譽為「會說故事的設計展」將於即日起至10月12日,在松山文創園區展出。這不僅是一趟回溯捷克設計史的旅程,更是一次親身感受設計如何跨越語言、直抵人心的精彩體驗,邀請所有熱愛設計、文化與歷史的你,一同走進捷克百年設計走出自由之路的旅程。

《識別—捷克平面設計的故事》展覽
日期:即日起至10月12日(每週一休館)
展覽時間:10:00-18:00
地點:松山文創園區台灣設計館02展間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Miaochun Lin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
VERSE VOL. 30 夜晚的秘密新浪潮VERSE VOL. 30 夜晚的秘密新浪潮
  • 文字/Miaochun Lin
  • 圖片/台灣設計研究院 提供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