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插畫師Emily與她的貓陳明珠:走過別離與死亡,讓自己成為「家」

插畫師Emily與她的貓陳明珠:走過別離與死亡,讓自己成為「家」

4.2萬人追蹤「我愛陳明珠.My Child is a Cat」粉絲專頁的主角,是一隻有著藍綠異瞳、名叫陳明珠的白貓。來自香港的人,與在台灣撿到的貓,在無常世事中,重新建立對家的想像。

打開有4.2萬人追蹤的「我愛陳明珠.My Child is a Cat」粉絲專頁,裡面的主角,是一隻有著藍綠異瞳、名叫陳明珠的白貓。明珠時而嬌憨霸道、時而天真無辜的模樣,搭配主人Emily慧黠細膩的文字解讀,令人會心一笑。來自香港的人,與在台灣撿到的貓,在無常世事中,重新建立對家的想像。 

Emily家中的家具高度不高,是一個與貓共同生活的空間。

初春的淡水,天氣陰涼、陽光未露臉。陳明珠懶懶地蜷縮在與主人Emily共享的沙發上,「有陽光時,明珠最喜歡到書桌曬太陽,可惜今天沒有。」Emily笑說,語氣滿是寵溺,將陳明珠頭上擋光的毛毯拉得更妥貼些。

來自香港,職業是插畫師、作家的Emily,平日畫畫、看書、寫書評,與13歲的白貓陳明珠,賃居在淡水一幢看得見窗外大樹的樓中樓,日子過得恬淡踏實。

清淤與整理

四年前,Emily與陳明珠剛搬來這幢屋子時,覺得隨時可能會搬走,是否要回香港的念頭仍在心裡頭盤旋,家具不敢添置太多,直至最近,她才終於踏實下來。

年假期間,當所有人都返鄉團圓過節,Emily卻花了整整一個禮拜,將家中上下「整理」一番,聽到的朋友都以為她在進行年節大掃除,「清潔是日常,整理則是更深層的。」Emily說,愛乾淨的她,其實每一天都會簡單地清潔家裡。這次的整理,帶著一些儀式性,她將家中的抽屜、櫃門裡的東西全部翻了出來,依著自己與貓的生活動線,系統性地重新安排規劃一次。

這一次慎重的外在整頓,在意義上如同Emily在年前甫出版的散文集《想念的總和》,以書寫進行內在清淤—將心底多年的困頓與瘡疤,用文字掏出來,赤裸裸地攤開,細細檢視與梳理。

整理好的那一刻,她感動到眼泛淚光、如釋重負,無論是內在還是外在,目前安身立命的「家」總算是安頓好了。「也許稱不上完美,但我真的盡力了、對得起自己了。」

Emily 家中的家具高度不高,是一個與貓共同生活的空間。

家的想像

Emily出生於1970年代的香港,孩童時期正值中英開始談判香港未來,人心惶惶。13歲時,父母便因為社會局勢動蕩不安,全家移民澳洲。大學畢業後,她回到香港從事設計工作。

自懂事以來,Emily就在搬家、轉學、移民間遷徙流轉,纖細敏感的她需要不斷重新適應環境。「我很容易不心安,從小都有隨時要離開的心情。」加上父母習慣以否定與威權表達對子女的關愛,讓達不到父母要求的Emily自幼備感失敗與痛苦。

「我不知道『回家』是什麼感覺。」

也許是與原生家庭情感較疏離,許多人稱之為「家」的地方,對Emily來說,都比較接近「居所」的概念。無論是父母在澳洲時居住的地方、搬回香港養老的住所,都僅是一處讓她去探望父母時可以過夜的場域,而非家。

長大後,Emily特別嚮往能建立一個屬於自己的「家」。「我會好奇,有家的感覺是什麼樣?是不是會很有安全感?」什麼是她心目中理想「家」的模樣?「跟我喜歡的人,還有小動物構築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小家庭。」

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家,她毅然決定在2006年帶著貓兒子Tovi飛來陌生的台灣,與原本分隔兩地的伴侶及其養的兩隻貓「糰糰」江勇志、「美咪」江麗嬌組成家庭。

爾後,她在車輪下撿到一隻奄奄一息的髒小貓,Emily將這隻小貓如何在她與伴侶細心照料下,蛻變成活潑貪吃、霸道又無賴的漂亮白貓故事,書寫在社群網站上。動人的圖文感動無數網友,不僅陸續出版兩本書籍、讓Emily躋身暢銷作家,有著菜市場名的美白貓「陳明珠」也正式在貓界以網紅之姿出道。

十多年來,Emily在粉絲專頁上書寫數千張關於貓的文圖,勾勒出一幅坐落在淡水河畔、大窗可遠眺山海與晚霞,兩人四貓家庭的日常樣貌:長子糰糰聰明、次子Tovi忠厚、三女美咪傲嬌,最受寵的么女明珠占據絕大版面。四貓時而在大窗前曬太陽、時而在有平台的小樓梯追逐奔跑。Emily與伴侶則是這個家中凡事以貓為重,最沒「人權」的貓家長。

這幾乎是Emily對於幸福家庭最理想的想像。

別離與死亡

但無常往往是在流水般的日常中突如其來。

2018年底,Emily先是面對愛貓Tovi高齡離世、父母親在兩年內接連過世,十多年來的感情也在同一時期觸礁,接踵而至的分手、搬家,讓她失去相處多年的伴侶以及糰糰、美咪兩隻毛孩子—血緣上的、心之所向的「家」,都在忽然之間分崩離析。

貓咪與親人過世是人生中巨大的失去,分手對Emily更是一場震撼教育,「我除了放手毫無辦法,那是一種血本無歸的頹然感。」曾經她將建立自己的家視為達到幸福的終極目標,因此傾盡所有的愛與誠意維持,但拚了命經營的家與安全感卻在一瞬間瓦解,「我對於有一個自己的家庭的夢想徹底破滅。」

一段長久的感情結束,有很多說不盡道不清的理由。經過四年的沉澱、接受心理諮商的協助後,Emily開始理解愛有許多複雜的情緒,過去她將自身安全感寄託在親密關係、對於家的想像上,參雜許多她個人的期許與一廂情願,當雙方想法一旦有落差,便搖搖欲墜。

「但我們已經很努力地一起走了很遠的路。」Emily最終只是輕輕地說道。

愛是⋯⋯

分手讓她經歷一場人生大地震,Tovi的離世,則讓她學會愛的最後一課,是接受與放手。

Tovi是Emily養的第一隻貓,彼時二十多歲的她,剛從一場重鬱走出來,宛如重獲新生,渴望愛與被愛,因此滿懷信念、幾近迫切地想要養一隻貓。

「我當時決定不去死了,我有未來了,可以承擔起對另一個生命的長遠承諾,無論是什麼品種,只要給我一隻貓就好,我不挑的。」她在香港銅鑼灣一家寵物店,興奮地買下了一隻灰色英國短毛貓,命名為陳炳權,小名Tovi、滔滔。

「Tovi背負最多我對理想童年的投射。」Emily說她對於貓是「誇張的溺愛」,不僅給予全然的愛,還有在親子關係中渴望得到的尊重讚美和細心呵護。

然而養貓的日子並不是從此貓肥家潤、歲月靜好。從少年養貓一路到中年,活潑調皮的小貓也逐漸成了老貓。

在生命的盡頭,貓與人遭遇相似:病痛、失禁、喪失行為能力。當時Emily必須一邊工作、擔心香港年老生病的父母、照顧倒數時日的老貓,還要維繫經營親密關係。

「我快要被掏空了。」心力交瘁之際,她也曾崩潰大哭,一邊向老天求饒,一邊自責是否還不夠努力、不夠愛。

在Tovi去世的那一晚,Emily對著仍有餘溫的身軀,說:「Tovi, I love you.」在那一刻她忽然明白,愛不全然是美好的情緒,有懼怕、埋怨、愧疚、控制、期望等種種複雜的欲念。於是她說:「At least I tried.」她開始願意放過自己,知道已用盡最大的心力,試著愛一個生命。

貓教會她的事

貓咪與親人離世、親密關係結束、家的瓦解,對Emily來說是接連重大打擊,憂鬱再度向她襲來,日日在死亡與重生的邊緣中不斷拉扯。

「但我也因此才開始有餘裕,找回屬於自己的時間,好好對待自己。」當安全感破滅,Emily說自己不再掙扎,向死而生,她反而在谷底迎來重新相信生命的契機。

最大的改變,是她開始接受那些失去帶來的鬆一口氣與「慶幸」:Tovi在父親過世前就死了,往返港台時她不用時時掛心Tovi的病況;父母從病痛的身軀解脫了,背負在她心上大半生的親情重擔也終於卸下;從照顧三隻老貓變成一隻,大大減輕照顧上的負擔;與伴侶分開變回一個人,不再需要傾盡心力維繫經營親密關係。

「明珠不用我操心,天天自己乖自己可愛。」在人類的眼中,陳明珠跟Emily一樣,「失去」了朝夕相處的貓哥哥、貓姐姐,以及喜愛她的另外一個人類,但無論是Tovi最後的日子,或者是接連而來的搬家,明珠皆適應良好。

只有搬家好幾個月後的某一天,明珠忽然跑過來跑過去喵喵大叫,「我就會幻想,她是不是覺得那幾隻貓跟人類都離開這麼久了,怎麼都還沒回來?但是叫一下好像又沒事,她接受了、恢復成原來的樣子,這或許就是動物的適應能力。」

沙發是Emily與陳明珠共享的天地。

貓是活在當下的純淨靈魂,淡然瞅看愛恨嗔癡的人情世事。陳明珠對生命的接受與適應,給了Emily啟發,「無論是別離或是失去,都對自己好一點、耐心一點。」

貓生短暫,Tovi離世後兩三年,糰糰和美咪相繼過世,明珠也開始步入老年期。「我覺得離別是必然發生的事,我不怕別離,我會傷心,但我接受傷心。」Emily曾做過一個夢,這些貓都是大天使帶給她生命的貴客,她拿出身上所有的豐盛款待他們一程,希望他們都能覺得這一趟旅程,以及她這間「民宿」還算不錯。

成為自己的家

分手後,Emily搬離了從前兩人四貓的家,身旁僅剩陳明珠一隻貓。現在的家仍然位於淡水,雖已看不見山海與彩霞,但從窗戶可看見濃密的樹冠,偶爾小鳥、松鼠在葉隙間穿梭嬉戲,天氣好時,明媚的陽光會灑進窗邊書桌。

Emily每天約莫8、9點起床,梳洗、餵貓、清貓砂,做好早餐後,她習慣端到書桌前搭配窗外風景享用,稱職的「早餐檢查員」陳明珠,會跳上來陪她用膳,邊曬太陽、邊享受著Emily的梳毛服務。

吃飽時間已接近中午,Emily坐在沙發上開始畫畫、寫書評,明珠飽足後也會窩到沙發上,人貓平等地各據一角。Emily工作、貓咪午憩,毋須言語或特別互動,安靜地親暱。

走過生離死別,Emily知道,這趟生命旅程未來可能還會出現其他困擾,「但是我很喜歡現在的生活狀態,以及現在的自己。」

Emily對於「家」的想法,也隨著生命歷程不斷轉變:從養育她成長的原生家庭、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家,到如今一人一貓的獨自生活。

曾經Emily也會說,有貓的地方就是她的家,「但我現在覺得那樣說也不大準確,真正的家與情感重量,應該要放在自己身上,讓自己成為家,當我的內在及外在都夠強大,那麼無論我決定去哪裡,都能撐出一個空間,容納我和明珠。」

窩在沙發上的陳明珠打了哈欠,做了優雅的下犬式,輕巧地跳上書桌。Emily拿起毛梳,溫柔地幫她梳理一身漂亮的白毛。她瞇起眼,舒服地享受著。

「從前是Tovi喜歡梳毛,Tovi離開後,有一天,本來不喜歡梳毛的明珠忽然愛上梳毛。」Emily笑道。世事無常,當下的她,只想好好地招待眼前最後一位大天使帶來的客人,坦然接受生命裡的不完美與遺憾,在這個她與陳明珠的家,珍惜過每一天。

在Tovi過世後,陳明珠承繼他喜愛梳毛的習慣。

PROFILE|Emily Chen
陳麗琼,70年代生於香港,80年代移民澳洲,皇家墨爾本科技大學平面設計系畢業後,回到香港當平面設計師。2006年移居臺灣,曾是台北上班族,現在是自由插畫師、作家。經營Facebook粉絲頁「我愛陳明珠.My Child is a Cat」。重視早餐,喜歡閱讀、繪本。天蠍質重。養過四隻有人名的貓,現與13歲的陳明珠(貓)居於淡水。著有《Emily的貓》、《小港包的台北五四三》、《我愛陳明珠》、《陳明珠愛我》、《黑的扭蛋機》、《指繪快樂》。最新作品為散文集《想念的總和》。

與貓一起生活的四個角落

➊ 睡房
起床後,Emily會在2樓睡房的地板上,做半小時瑜伽或者靜坐,先打開手機裡冥想的APP,再敲打音叉讓自己靜下心來,「我會區別樓上與樓下的空間,白日不太會上來,對我來說這裡是一個關機的空間。」


➋ 書桌
吃完早餐,Emily會順手在書桌前抽三張塔羅牌,作為一天的行事參考,「這副牌是我在Instagram追蹤很久的插畫家畫的,他的解釋跟畫風都很中性與正面,讓我也被薰陶、變得更樂觀。」


➌ 展示櫃
1樓的展示櫃擺放著Emily收藏的各式各樣的食玩模型:動物、家具、食物、廚具、各種「手」等。玩食玩是Emily的興趣之一,她會組裝搭配各種不同的場景情境,定時更換家中擺設。


➍ 沙發
沙發是Emily與陳明珠的小天地,Emily拿起iPad繪製插畫,或者打開筆電寫書稿,明珠會窩在另一側午憩,兩人靜謐地共享午後。

|延伸閱讀|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轉載自《VERSE》017封面故事「大娛樂時代」,更多關於台灣新娛樂的故事請見雜誌。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梁雯晶 攝影/KRIS KANG 編輯/陳湘瑾 核稿/郭振宇
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皇家禮炮 心馳里約 新奢饗宴 敬邀蒞臨
VERSE VOL. 30 夜晚的秘密新浪潮VERSE VOL. 30 夜晚的秘密新浪潮
  • 文字/梁雯晶
  • 攝影/KRIS KANG
  • 編輯/陳湘瑾
  • 核稿/郭振宇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