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香港媒體工作者​張潔平:不認命的媒體人  永不放棄為香港發聲

香港媒體工作者​張潔平:不認命的媒體人 永不放棄為香港發聲

香港媒體工作者​張潔平認為,香港是多方力量交會的地方,但大家身在其中和平共處,各自經營自己的關係、對自己的圈層說話。

香港媒體人張潔平(右)敘說多方交會的香港,媒體各自對自己的圈層發聲。主持人何榮幸則提到台灣當年受港媒影響頗深。

從西方視角的評論週刊,到本土立場鮮明的網路媒體,香港40年來媒體的變化,是隨著時代的脈動改變自身樣貌。從香港移居台灣的媒體人張潔平來到香港文化學講座主講「喉舌、商人、報人、人人—歷史風陵渡口裡的媒體江湖」,梳理香港自1979年至今的媒體發展,也敘說每個時代舞台上努力撐出空間的媒體人的故事。

2003年,台灣蘋果日報創刊,以大量圖片和聳動標題迅速抓住讀者注意力,其小報風格也成為台灣讀者認識香港媒體的途徑。「台灣媒體完全不堪一擊,當時兵敗如山倒,大家也都紛紛成立了狗仔隊。」台灣資深媒體人何榮幸在開場主持時回想當年景況。

張潔平則從另外一個角度看香港以及立足於其中的媒體,「我很喜歡用『風陵渡口』來形容香港,這是很多力量交會的地方。」張潔平認為,香港雖然是兵家必爭之地,但是大家都在這裡面和平共處,各自對著各自的圈層,經營自己的關係、對自己的圈層說話,互不干擾。

以香港為基地的跨域溝通者

張潔平以自身背景開場:中國江蘇出身,2005年在香港與中國最蜜月的時期,前往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就讀,培養跨界溝通的能力,她提起,「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要培養的記者,必須是能站在香港這個地方,把中國講給世界、也把世界轉述給中國的雙語人。」

在香港大學的訓練,也使張潔平多年來的職業軌跡,多數時候是以香港為基地,去溝通不同的華語社群。從2006年亞洲週刊記者開始,陸續加入《陽光時務》和《號外》,2015年以《端傳媒》總編輯的身份讓她被更多台灣人認識,三年後她腳步不停,創立了內容平台Matters,以去中心化的寫作社群為宗旨,保障創作者的獨立性。

2005年至今,張潔平也見證中國與香港的關係從熱切走向冰點,可說是大時代重要的見證者,「新聞行業是社會跟時代的一面鏡子,它的蓬勃發展跟蕭條都跟時代背景有關。」張潔平說,就像2015年前後,許多獨立媒體如《報導者》和《端傳媒》創立,背後原因是因為網路技術的成熟以及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所致。

時代下的媒體變形記

1984年,中英雙方邊共同簽署《中英聯合聲明》,聲明中提到將香港交還給中華人民共和國,並訂下未來一國兩制原則。在談判過程中,鄧小平說「中英談判不是三角凳」,意指香港的前途是由中國與英國所決定。即使當年香港媒體大量在報章雜誌上討論不同可能性,「但回過頭來看很悲傷,香港人就真的只能自己談。」張潔平說。

1989年,當部分香港人心想終於要擺脫殖民地的命運,也醞釀著自身主體性的萌芽,六四運動的來臨戳破這些美好泡泡。即使事件完全沒有發生在香港土地上,但民眾每天透過電視直播觀看學生的行動,香港媒體人更是親身抵達現場,將許多人的故事、影像和錄音檔帶回香港,也讓那一代香港人留下每個人的「89故事」。

「1989年的採訪經驗,奠定了香港一整代偏自由派的媒體人認識中國的視角。他們看到的中國不只有中共鎮壓,還看到廣場上的人們。」這也建立了香港媒體人對於中國人權及公民社會的關注,以及往後每一年對於六四事件不厭其煩的報導。

蘋果日報的創辦人黎智英同樣是有著深深六四情懷的媒體人,「今天想起蘋果就是兩個印象:狗仔、反共先鋒,價值觀非常清晰強烈。」1995年6月創立的蘋果日報,創辦人黎智英的創刊詞:「我們屬於香港,我們要辦的是一份香港人的報紙,我們要的是讀者們的支持,而不是任何勢力。」確立其本土媒體的位置。

最初以聳動新聞及圖大字少的小報風格,迅速吸納香港讀者以及媒體罵聲,反共先鋒形象反而是在2003年後才慢慢清晰。往後,蘋果日報除了更加關注政治新聞和社會運動,也會在每年「七一遊行」在頭版印上文宣,提供讀者在遊行時能拿著走上街頭。

在香港經歷反國教運動、雨傘運動的同時,許多小型網路媒體也如雨後春筍般誕生,對於立場的表達則越來越堅定。張潔平舉網路媒體《主場新聞》為例,這間在2012年由蔡東豪成立的網路媒體,最初以整理大媒體新聞的內容農場模式,迅速得到讀者的青睞、收獲大量流量,2015年則以同班人馬改組為《立場新聞》,從媒體名稱就能看到對於自身立場的再強化。

「之前是香港我主場,香港聲音是多元的,沒有太強求,到了立場的時候就是很明顯的standpoint。」張潔平說。

大時代下不認命的媒體人

即使香港的處境變得艱難,張潔平仍然從每代香港媒體人身上看到希望,「不同時代催生了不同媒體人,他們也在後來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中英談判時期,有前立法院議員吳靄儀,原是在波士頓大學攻讀哲學博士,眼見香港經歷前途問題的談判,轉而就讀法律,並親臨英國國會採訪,成為少數以英國視角去看香港前途談判的香港媒體人,並先後擔任《明報》的副總編輯和督印人。

香港民主派人士何桂藍,則是張潔平眼中能代表這個世代的優秀記者,「對我來說,何桂藍是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個世代,可能培養出最好的一批記者之一,甚至是最好的記者。」原為主場新聞和立場新聞的記者,後來在2019年反送中運動中以現場直播的報導引起轟動,何桂藍也因為不滿足於自身記者的位置,轉而投入政壇,現在在獄中。

延伸閱讀|理大圍城,烏坎迷航:關於香港命運的四部紀錄片

因壓力而被迫解散的民主派媒體人,選擇在不同媒介繼續發生,不論是港台《鏗鏘集》前監製和部分已離職的編導們,重新組成《眾聲集》,或是蘋果日報的首席記者轉而在《立場新聞》開設部落格,這些行動都在在證明,即使組織被打散了,新聞人仍然選擇在黑暗撐出一個空間,讓光線從縫隙中滲入。

即使香港的處境從結構上看似絕望,但張潔平仍對人的行動抱有樂觀,「你為什麼還要活這一遭呢,因為這中間有那麼多不認命的人,你看得到裂開的口都是由這些不任命的人打開的。」張潔平認為,理解自身命運,結構是必須納入考量的觀看方式,但結構中的人以及他們行動,更是難以忽視的存在。相信人,也相信時代能被人的行動所改變,「一定要看過程中這麼多人不甘於結構,去奮鬥、開啟的空隙,以及找出最可貴的觀點與態度。」

|延伸閱讀|

VERSE香港文化學系列講座|香港孕育著豐富的文化與故事,VERSE邀請了香港與台灣各領域的文化人,舉辦十場講座、十場香港文化學饗宴,帶領大家觀看香港的文學、建築、設計、飲食、電影、媒體、自然等各式議題,為這座璀璨的城市在台灣點起星光,讓我們從不同的文化領域,一起走入


回到專題:香港文化學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陳湘瑾
  • 攝影/林家賢
  • 編輯/游千慧
  • 核稿/蘇曉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