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米其林/好嶼HoSu——用1500天詮釋風土,探索台灣Fine Dining的循環實踐

米其林/好嶼HoSu——用1500天詮釋風土,探索台灣Fine Dining的循環實踐

在台灣餐飲業艱難爬升的這些年,有些人選擇了最難的那條路。好嶼HoSu在2025年拿下米其林綠星與一星榮譽,兩位主角李易晏與陳琪蓉,一位是堅持循環料理哲學的主廚,另一位是從田裡走來的侍酒師(新獲米其林年度最佳侍酒師獎)。他們用五年時間證明:風土不是浪漫的修辭,而是從產地到餐桌、再從餐桌回到土地的完整循環。

那些眼淚來得毫無預警。

幾個月前,2025年米其林指南頒獎典禮上,好嶼HOSU的名字第一次被掛上星星,李易晏(Ian Lee)站在台上,燈光打在臉上,然後他激動地哭了,成為當晚社群媒體的熱播焦點。但那些眼淚的重量,遠比螢幕上看到的更沉重。

那不是單純喜極而泣的激動,而是一種更複雜的、壓抑已久的情緒。多年來堅持循環料理的孤獨、無數次在成本與理念之間掙扎的夜晚、台灣餐飲業在國際舞台上始終被低估的委屈,以及此刻終於被理解的釋然——全部在那一瞬間湧上來。

好嶼創辦人暨主廚 李易晏Ian Lee好嶼創辦人暨主廚 李易晏Ian Lee

好嶼不僅獲得米其林一星,更同時摘下綠星。這個雙重肯定意味著,有人看見了Ian這些年做的事:用百分之九十五的國產食材、自建蚯蚓循環箱處理廚餘、與 農場合作飼育牛隻超過一千五百日。

「比起追求珍稀食材,」Ian說,語氣平靜但堅定,「我們更希望從大家熟悉的在地物產中,創造出更好的風味與價值。后土牛是我們送給土地的回禮,也是一個 讓台灣被世界看見的契機。」

而在同一個夜晚,好嶼的侍酒師陳琪蓉(Yia )獲得了米其林年度最佳侍酒師獎。這位兩年前還在山裡種田的女子,用她獨特的「葡萄酒畫面學」為好嶼的循 環哲學找到了微醺的詮釋。

2025米其林年度最佳侍酒師 陳琪蓉Yia Chen2025米其林年度最佳侍酒師 陳琪蓉Yia Chen

土地的孩子

要理解Ian的循環哲學,得先回到他五歲前的記憶。

那時候他與祖母住在雲林元長鄉,1980年代的台灣農村還沒有垃圾車,也沒有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廚餘餵雞鴨、排泄物做堆肥、植物回到土地——這些不是什麼環保理念,而是生活的常識。祖母從來不覺得自己在「實踐永續」,她只是按照幾百年來的方式過日子。

「那時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循環,」Ian說,「只是覺得這樣很自然。後來到都市念書、工作,才發現這件事有多珍貴。」 這個記憶像種子一樣埋在心裡,直到他開始做菜,才慢慢發芽。Ian提起閩南的醃漬文化——鹹蜆仔、醃牡蠣、醃螃蟹——這些在發酵轉換時會產生特殊風味的食物。「彰化芳苑那邊會抓小河上蟹,加鹽巴搗碎發酵,變成黑黑的醬料,搭配清粥,」Ian說,「你會發現這些東西,日本也會有,韓國也會有,中國大陸沿海會有,越南也會有。這是整個東亞沿海的共同記憶。」

這種對文化共通性的理解,讓Ian的料理既有深刻的在地性,又能與國際對話。他不追求表面的「台灣元素」堆砌,而是從味覺記憶的底層出發,找到那些跨越國界卻又獨特的風味密碼。

在花蓮玉里蛇紋石打造的餐桌上,是每一季用風土雕琢的驚喜旅程。在花蓮玉里蛇紋石打造的餐桌上,是每一季用風土雕琢的驚喜旅程。

一千五百日的賭注

這個信念最極致的展現,就是后土牛。

五年前,當Ian決定跟雲林農場晃晃合作飼育牛隻時,他做了一個在Fine Dining產業看來近乎瘋狂的決定——不用三年飼育期的一般規格,而是要等到一千五百日以上。這意味著更高的成本、更大的風險、以及對未來的巨大賭注。

但Ian相信,如果要真正實踐循環農業,就不能只是「使用在地食材」這麼簡單。他要參與整個過程,從飼料的選擇到飼育的方式,從牛隻的健康狀態到最後的肉質表現,每一個環節都要理解、都要優化。


農場晃晃的主人理解他的堅持。這個有65年歷史的家族牧場,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導入循環農業:用廢棄蔬果——甘薯、鳳梨、胡蘿蔔、甘蔗渣——做飼料,透過自家的熟化設備處理;牛隻的排泄物轉化為肥料,回饋給牧草與土地。而好嶼的廚餘,也透過蚯蚓循環箱處理成堆肥,部分回到農場,形成一個完整的循環。

於是他們一起等。等牛隻慢慢長大,等肉質慢慢變化,等風味慢慢成形。

第一次品嘗后土牛時,Ian記得自己愣住了:那種彈牙與柔嫩同時存在的矛盾口感,完美的油肉分布,還有內臟部位展現出的深厚風味層次,都是他從未在其他台灣牛肉上體驗過的。更重要的是,因為飼料中特別調配的比例,后土牛的Omega-3含量顯著提升,不只是美味,更是營養的科學結晶。

「那一刻我知道,這五年值得。」Ian說,「不只是因為肉質好,而是我們證明了台灣可以做出不輸給任何國際品牌的產品。只要願意投入時間,願意理解土地的邏輯。」

從山裡來的侍酒師

為這些料理找到完美酒伴的,是Yia。

兩年多前,Yia厭倦了都市的餐飲工作節奏,決定離開台北,到山裡租了一塊地。她種菜、養雞,每天看著植物從種子到開花結果,看著廚餘變成堆肥再回到土裡。那段日子很安靜,安靜到可以聽見土地的聲音。

「那時候我才真正理解什麼叫風土,」Yia說,「不是產區、不是品種,而是時間、氣候、土壤、還有人的選擇,所有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才會長出某種特定的味道。」

這個理解後來成為她配酒哲學的核心——每一支酒都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而她的工作是讓這個系統跟盤子裡的食物產生對話。

第一次走進好嶼,Yia就知道這裡不一樣。空間設計刻意保留了過道與植物,沒有傳統Fine Dining的距離感與拘束,反而有種家的溫度。而當Ian開始講他的料理哲學時,Yia突然發現,這個人跟她在山裡領悟到的事情,本質上是同一件事。

「我一直想做的是跟客人貼近的工作,」Yia說,「從來不是為了比賽或得獎。我在意的是,當客人坐在我面前,我能不能用自己的語言,讓他們感受到這支酒的性格,理解它為什麼會跟眼前這道菜產生共鳴。那是一種真心的推薦,也是一種分享。」

她從兼職變成全職,從外場助理變成侍酒師。沒有參加過任何比賽,卻在兩年內成為米其林年度最佳侍酒師。因為Yia帶來的,是一種完全不同的語言系統。

一杯酒的畫面學


Yia的配酒哲學,建立在一套獨特的「畫面摹寫」上。

她不用「單寧」、「酸度」、「酒體」這些國際慣用的術語,而是用台灣人熟悉的味覺記憶來描述酒款。「蒸螃蟹殼」、「芋頭西米露」、「佛跳牆」——這些詞彙對外國客人來說可能陌生,但Yia會花時間解釋,把味覺轉化成畫面,把畫面轉化成理解。

「有一次我跟一個外國客人說,這支酒喝起來像佛跳牆,」Yia笑著說,「他一臉困惑。然後我就開始講佛跳牆是什麼——很多種食材、很長時間的燉煮、層次很豐富。他突然就懂了,而且還說這是他聽過最有畫面的酒款描述。」

她也會把酒擬人化。某支酒在她眼中可能是「穿著亞麻衣的青年」,另一支則是「坐在榕樹下喝茶的老人」。這些畫面不只是詩意的修辭,而是她理解酒款性格的方式,也是她轉譯風土的方法。


「配酒就像配樂,」Yia說,「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讓客人休息,什麼時候該給他驚喜。」

在好嶼,這個配樂的邏輯清晰可見。有一道湯,Ian用絲瓜白色部分蒸成絲瓜水,加入雞湯、糙米等食材熬煮,最後呈現出像米湯一樣的質地。「這道菜的畫面是水田,」Ian說,「平靜而純粹。」

Yia為這道湯選配了德國麗絲玲白酒,帶一點點蜂蜜的香氣與甜感。當被問起原因時,她的回答很Yia:「讓那個水田多了一點蜜蜂在飛。比較精彩。」水田本來是平靜的,但有了蜜蜂飛舞,就有了生命力,有了動態,有了故事。

連說菜佐酒的描述,都滿是好嶼的循環之道。這條道路,也是台灣餐飲業正在走的路。路很長,很難,但至少現在,有兩個人——和更多的同行者們,已經走出了第一步,當你真心相信一件事,並且為它付出一切時,終究會被看見。

好嶼HoSu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四段300巷20弄17號
預約訂位:https://inline.app/booking/hosutaiwan

購買 VERSE 雜誌

本篇文章出自《VERSE》第32期,訂閱更多生活中的文化實踐。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
  • 文字/高麗音
  • 攝影/Kris Kang
高麗音

高麗音

《VERSE》數位主編|生活風格總監|人生特調是古典樂、詩歌、新奇烈酒葡萄酒與幾滴冒險苦精,熱衷在文化裡尋找微醺跡象。@melodykao_tw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