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台灣第一座現代化都市:日治時期流行與前衛的基隆

專題: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

台灣第一座現代化都市:日治時期流行與前衛的基隆

做為距離最靠近殖民母國的港口城市,基隆往往是許多日本人來到台灣的第一站,也因此成為最先被打造的現代化城市。

圖片:雞籠卡米諾提供

成為現代化都市的第一步

相較於清治大多時候的消極治理,日治時期的基隆於都市空間的規劃有著徹頭徹尾的極大改變。首先,基於殖民地的戰略需求,日本陸軍部計畫性的將基隆要塞化。除了修繕過去統治者所遺留下來的軍事設施外,日本人更在此處建立基隆要塞指揮所(一九〇九年更名為「基隆要塞司令部」)。同砲兵部隊的旭丘指揮所、衛戍病院、各官校眷舍與數座西式現代化砲台,他們企圖以此打造出「北台灣的軍事指揮中心」,直至今日,被保留下來的建物都仍是基隆地區顯著的軍事文化景觀。

除此之外,做為距離最靠近殖民母國的港口城市,基隆往往是許多日本人來到台灣的第一站,也因此成為最先被打造的現代化城市,如自一九〇五年便開始施行的「市區改正計畫」,不僅將原先的市街以棋盤式的佈局重新做規劃,也整治了流經市中心的數條河川,例如將西定河與南榮河的下游河道整併成一條名為旭川的運河;而原先為河灘地的田寮河與牛稠港,也在這段時期分別整治為運河及碼頭。這當然不表示過程中並未遇上任何阻礙,在市中心大規模的地盤重整與道路整建之後,有大批民眾遭逢改建家屋的問題,所幸有一些政府與台灣的仕紳、商人合資興建的公共住宅,才得以稍微緩解情勢。今日基隆在地人與觀光客口耳相傳的美食集散地仁愛市場,其前身便是一九二二年專為台人而設的、名為「基隆博愛團」的公共住宅。

現代化機構與設施的引入

事實上,不只是城市空間整體規劃的調整,不少現代化機構與設施也在日本殖民之初被引入到基隆,比如一八九五年大阪中立銀行在基隆設立的出張所,是台灣第一個現代銀行;因慶祝嘉仁皇太子(即後來的大正天皇)新婚而建的高砂公園,不僅是座幅員廣闊的新式生態公園,更成為日治時期台灣民眾的熱門觀光去處;同樣因為皇太子新婚而設立的公會堂,除了是全台灣第一座公會堂之外,後來亦成為舉辦日人慈善音樂會、佛教佈道與內地長官視察宴會的重要場所;一九〇二年完工的暖暖淨水場,其與西勢水庫做為台灣第一個可專供民生用水的自來水系統。這些空間的形成讓基隆和同時期台灣其他城市相比,走得可說是相當前面。

當然,一座城市在開始有了巨大的轉變時,附著於部分空間的記憶也往往會隨著相異人群的進駐而有不同意義產生。像是位於基隆港東岸的沙灣地區,因直接面對海港入口,曾於清治後期多次遭受戰火波及,一八八四年的清法戰爭,法國海軍遠征艦隊總司令孤拔便於大沙灣登陸,造成交戰雙方死傷數量相當可觀。而這個曾被稱呼為「孤拔濱」的區域,雖然在後來也同樣成為日軍進攻基隆的登陸點,然而日人統治後在此處設立了一座海水浴場,使得許多老基隆人對於該區域的印象,並非是當初的「孤拔濱」,反而圍繞在懷念海水浴場的娛樂生活。

圖片:雞籠卡米諾提供

象徵潮流的海水浴場與基隆銀座

說起海水浴場,其同時象徵著日治後期以觀光及國民健康訴求為賣點的施政方式。也因此,日本政府不僅大力宣傳大沙灣海水浴場,其後來接手經營的基隆青年同志會亦積極舉辦煙火大賽、帆船競賽、海中探寶與相撲等各式活動,由基隆市役所和私人經營的休憩館如雨後春筍般地出現,火車站甚至設有小蒸汽船的接駁站,提供給遊客搭乘。此外,為配合「始政四十週年記念台灣博覽會」而於一九三五年興建的基隆水族館,也在海水浴場的旁邊,除魚類實體展示及靜態標本、圖書資料外,該館更一度有海女表演潛水供民眾觀賞,這些都是人們在多年以後仍津津樂道的回憶。

日本人在基隆也不會是只發展原先便存在的市街而已,為了妥善照顧搬遷至台灣定居的國人,日本政府開始往基隆港以東的區域進行建設,也就是今天的信義區一帶。當時的義重町,除了是日本人的住宅區之外,因為商業街道、高級娛樂區林立,而有「基隆銀座」之稱。人們可以在商店街裡找到菓子店、眼鏡鐘錶、西點麵包、日本料理等各式本土及舶來商品,還可以逛到基隆兩大吳服商所開設的岸田吳服店與金越吳服店,他們甚至能夠拜訪在當地的石坂文庫——台灣第一家完全免費閱覽的私人圖書館。如此看來,許多流行與前衛的商品及服務都能夠在當時的基隆找得到,也難怪這座城市在那個時候就已經成為台灣民眾趨之若鶩的觀光勝地。

圖片:雞籠卡米諾提供

帶來財富的基礎建設

基隆其實不只是此般現代化都市的樣貌而已,日本政府當時在這座城市的發展,還包括延續清治後期便已經萌芽的煤礦、金礦開採事業,一九〇五年,日本政府於田寮港煤礦設置蒸氣鍋,並開始推展機械採礦之後,除引進新技術,更逐漸開放一般台灣人申請租用煤田並取得採礦權,以至於煤田開採遍地開花,在一戰之後甚至曾出現生產過剩的現象。這些發展,不僅為基隆的居民帶來更多的財富與基礎建設,來自全台各地擁有採礦夢的工人、於三〇年代由日人招募來台採礦的溫州人,都重新為這座城市迎來不太一樣的族群文化景觀。而靠著礦業起家的台灣人,如經營台陽礦業株式會社的顏家以及三峽炭礦株式會社的林開郡,則分別在基隆留下了顏家陋園與林開郡洋樓的部分建物,讓後人得以藉此窺見採礦事業在過往的榮景。

至於過去曾經是基隆聚落重心的和平島,在這段時期則因為國家政策轉變有了不同的光景,日本政府將原先於內港的三沙灣漁港,遷至連接和平島與基隆市區的八尺門水道處,將其打造為基隆漁業的專用港——這座後來是日治時期台灣規模最大、設備最完善的漁港,不僅吸引諸多日本漁民前來定居,更讓和平島成為當時全台灣規模最大的琉球聚落。包括日本人引入的漁撈與採集石花菜等技術,還有受此極大影響的水產產業及聚落型態,都是我們現在所理解的戰後基隆社會文化不容忽視的歷史經驗。今日我們所見到的正濱漁會大樓,便是在日治時期所興建的「水產館」。而這個在當時便已是水產事業核心的機構,在戰後仍繼續發揮它的作用,是基隆漁業輝煌光景的歷史見證之一。

圖片:雞籠卡米諾提供


完整內容收錄於《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一書,歡迎購買詳閱。

回到專題:在基隆:城、海、山與未來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賴奕諭
  • 圖片/雞籠卡米諾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