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訂閱VERSE雜誌 0
訂閱VERSE雜誌 0
專訪《左撇子女孩》導演鄒時擎|坎城得獎台灣電影角逐奧斯卡×25年築夢給家鄉的情書

專訪《左撇子女孩》導演鄒時擎|坎城得獎台灣電影角逐奧斯卡×25年築夢給家鄉的情書

身兼電影導演、製片人、共同編劇,鄒時擎以敏銳的洞察力長期活躍於獨立電影領域,擅長透過真誠的敘事打動人心。早年與西恩貝克(Sean Baker)合作的電影《外賣》,奠定她在國際獨立影壇的地位,最新作品《左撇子女孩》,則是實現了她長達25年的夢想,不僅展現她對台灣家庭生活的深刻觀察與情感,也打破地域與文化界限,從坎城到多倫多、釜山、羅馬等世界各大影展屢獲佳績,成為今年令人驚喜的黑馬。

夜市的喧囂、機車穿梭的街頭、麵攤冉冉升起的白煙,這些再熟悉不過的台灣日常,在鄒時擎的鏡頭下,成為了一封獻給家鄉的可愛情書。她的長片處女作《左撇子女孩》,映照著她對台灣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思考,原汁原味將夜市的聲光與人情味搬上大銀幕。這部電影不僅在2025年坎城影展一舉拿下「甘氏基金會獎」與會外獎「金鐵道獎」,陸續榮獲蘇黎世影展評審團特別提及獎、羅馬影展最佳影片,入圍金馬獎九項提名,更將代表台灣角逐2026年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而片中演員馬士媛、葉子綺亦憑藉此片分別摘下斯德哥爾摩國際影展最佳女演員、亞洲電影世界電影節雪豹新星獎,可說是台灣電影在國際影展舞台上的重要里程碑。 

一句話的重量

電影故事的起點,來自於高中時外公對鄒時擎所說:「左手是魔鬼手,不能用左手拿東西!」

鄒時擎回想起當時自己無意間用左手拿菜刀,突然被外公訓斥。「我那時候其實已經不是左撇子了,因為幼稚園時我就被學校老師改成右手。」但外公當下的這句話,讓她很納悶,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甚至產生一股罪惡感。

其實,因為天生黝黑的皮膚,在鄒時擎成長過程中,母親總在夏天提醒她穿長袖、防曬,因為一般世俗認為「皮膚白皙」才是美的標準。「在台灣長大的女孩子就是會有很多限制跟框架,」她說,不能翹腳、不能曬太陽,因為看起來不像女生,甚至不能跟別人不一樣...。

葉子綺在《左撇子女孩》中的演技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圖片/光年映畫提供)葉子綺在《左撇子女孩》中的演技深受國內外觀眾的喜愛。(圖片/光年映畫提供)

這些許多的「不能」像是無形的枷鎖,讓人感到壓抑,也讓她早早就想飛往國外看看不一樣的世界。確實,當她前往紐約新學院攻讀媒體研究時,真真實實地體會到完全不同的思維體系。

從完全服從、不能挑戰權威的儒家社會,到充滿自由精神、強調自己特點的新世界,鄒時擎形容那是一種很強烈的文化衝擊。以前那些在台灣不能做的、否定自己的事,在紐約反而是被鼓勵、被接納的。

一拍即合的夥伴

在紐約新學院的一堂剪輯課上,鄒時擎遇見了西恩貝克,開啟了兩人長達二十餘年的合作夥伴關係。

「真的是遇到他才有機會一起拍電影。如果我沒有遇到他,可能我就不會踏上這條路,如果他沒有遇到我,可能他也不會拍他現在在拍的電影。」鄒時擎坦言這段一拍即合的友誼對彼此的影響。

西恩貝克從小就很喜歡電影、很想拍電影,所以他後來去念了紐約電影學院,志向是拍攝大型好萊塢電影,但自從與鄒時擎合作後,逐漸發現拍攝獨立紀實風格電影的樂趣且投入其中。

「我們一拍即合的原因,是因為都喜歡類似的電影。」鄒時擎說。

由北歐導演拉斯馮提爾(Lars von Trier)和托馬斯溫特伯格(Thomas Vinterberg)於1995年共同發起的「逗馬宣言」(Dogme 95)運動,核心主張電影應該回歸故事本身,摒棄好萊塢式的華麗配樂、特效和後製等人工元素,強調電影創作的純粹性和真實感。運動中所擬定的「純潔誓言」(Vow of Chastity),就規定電影製作必須遵守以保持簡潔和真實,聚焦於故事與表演,而非炫技的視覺效果或音效。

鄒時擎和西恩貝克的電影拍攝方法深受「逗馬宣言」所追求的純粹乾淨風格影響,真實且自然,也帶有即興感與現場能量。2003年,他們以僅僅3000美元的預算,在紐約的中國餐館拍攝了《外賣》,聚焦華人移工群體的生存困境。開拍前,鄒時擎先與中國餐館附近的非法移工聊了一個多月,直到被這些非法移工當成自己人才開始拍攝。電影全部由與鄒時擎和西恩貝克一手包辦,以貼近紀錄片的寫實手法呈現他們眼中的紐約——這些社會邊緣群體真實的生活面貌。純粹、自然與真誠的電影故事,加上小成本獨立製作的精神,成為兩人合作的標誌性符碼。

《外賣》之後,鄒時擎也以製片人身份參與了西恩貝克的多部作品,像是《夜晚還年輕》、《歡迎光臨奇幻城堡》、《火紅大箭男》並在片中客串演出,而西恩貝克則是在這二十多年的歲月裡與鄒時擎一起完成《左撇子女孩》這部作品,不僅擔任共同編劇,也身兼製片人與剪輯師。

每部電影都有它誕生的時刻

《左撇子女孩》的故事構想始於2001年。那時鄒時擎將外公那句「左手是魔鬼手」的童年記憶告訴西恩貝克,西恩貝克聽完之後覺得很有意思,兩人遂決定將其拍成電影,也開始在台灣到處拍攝街景、檳榔攤等帶有台灣元素的場景,且剪成了第一支預告片。但由於資金與資源有限,這項計畫只能暫時擱置。

拍完了《外賣》、《百老匯小王子》,兩人在影壇累積了經驗與名氣。2008年外賣和百老匯小王子在戲院上映後,鄒時擎與西恩貝克再度來台,花了一個月時間在台灣寫劇本,也到台北各大夜市取景、進行田野調查,後來就在通化夜市遇見了一對母女,媽媽在麵攤工作,5歲的小女孩穿梭於攤位之間、把夜市當成家,「她們簡直就像劇本裡的角色原型」,鄒時擎也與這對母女成為朋友。不過這時,資金還是不夠,電影的拍攝計劃也未能開始。

蔡淑臻(左)與葉子綺在《左撇子女孩》中是有著血緣關係卻關係疏離的母女。(圖片/光年映畫提供)蔡淑臻(左)與葉子綺在《左撇子女孩》中是有著血緣關係卻關係疏離的母女。(圖片/光年映畫提供)

「有很多故事已經寫好很久,但時機還沒到,就會一直放著,」鄒時擎認為每部電影創作都有自己的生命,如同一種機緣,時間到了就會完成、在大銀幕上放映。

二十多年的等待時間,鄒時擎從未放棄過《左撇子女孩》,也持續地尋找投資方。直到2022年夏天,《左撇子女孩》終於在通化夜市正式開拍。

解開傳統的枷鎖

《左撇子女孩》的核心,是三個女性角色:蔡淑臻飾演的單親媽媽淑芬、馬士媛飾演的大女兒宜安、以及葉子綺(Nina)飾演的小女兒宜靜,她們各自承受壓力,也在掙扎中尋找出口。鄒時擎坦言,這三個女性角色,其實都源自於她自身的生命經驗,從那個從小被壓者、不能反抗的女兒,到她母親那一代非常傳統的犧牲,以及如今成為了媽媽。

馬士媛(後)在《左撇子女孩》中飾演一名非常疼愛葉子綺的姊姊。(圖片/光年映畫提供)馬士媛(後)在《左撇子女孩》中飾演一名非常疼愛葉子綺的姊姊。(圖片/光年映畫提供)

這部片的敘事方式雖然輕鬆幽默,卻也承載了她二十多年對台灣社會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的單親媽媽、在檳榔攤工作的叛逆女兒、被禁止使用左手的小女孩,她們都在父權社會的陰影下掙扎求存。

鄒時擎成長於90年代的台北,那時社會快速變遷,階級、性別、語言交錯衝突,讓她想將母親那一代人的生活樣貌透過電影這樣的載體記錄下來。雖然電影等了二十多年才拍得成,但仔細觀察,這些台灣社會傳統,從不能用左手的禁忌、重男輕女的觀念,到只能完全服從的規範、女人應該為家庭犧牲的信念,在這些年間也幾乎沒有太多的變化,現在仍必須無理由服從權威、遵守規範,也常常被一些老舊的思想與框架所限制。

「電影裡有很多很多台灣的傳統觀念,可能是很多人習以為常的事,大家覺得沒什麼,也不再提出疑問、繼續遵守,可是也因為這樣,社會不會改變也不會進步。」鄒時擎希望透過這部片開啟對話,也許觀眾在看完《左撇子女孩》後開始討論了、有一點反省,這就是改變的開始。

巧的是,飾演左撇子女孩的Nina也是天生左撇子,同樣因為長輩擔心她以後嫁人會被嫌棄而被要求改用右手。這次為了貼近角色,她在拍攝期間重新練習用左手吃飯、畫畫、拿東西,找回原本慣用的左手。也因為如此,長輩知道了原來左撇子這樣的題材能夠拍成電影,也不再糾正她。

「只要可以改變一個家庭我就覺得很開心。這就是電影的力量。」鄒時擎說。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編輯/Shelley Lai 攝影/Kris Kang 圖片/光年映畫
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VERSE VOL.32 故宮100+ 百年之後?
  • 文字、編輯/Shelley Lai
  • 攝影/Kris Kang
  • 圖片/光年映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