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Lightbox:一間為所有人開放的攝影圖書室

Lightbox:一間為所有人開放的攝影圖書室

由圖書、講座、共享資源等工作軸線相織而成的10坪空間Lightbox,以關注台灣攝影與創作環境,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發起並免費開放的攝影專門圖書館,

Lightbox是台灣第一間由民間發起並免費開放的攝影專門圖書館。

2016年5月,台北金門街的一間老公寓咖啡店樓上,當時僅有三位草創成員和幾座沒放滿的書架,關注台灣攝影與創作環境的攝影圖書室Lightbox正式對外開放。這處以「台灣為主體、為所有人開放、非營利」為經營核心,由圖書、講座、共享資源等工作軸線相織而成的10坪空間,是台灣第一個由民間發起並免費開放的攝影專門圖書館,在成立第一年便吸引約3500人次到訪。

2019年初,原本10坪大的場地不敷使用,在群眾募資的支持下,Lightbox自金門街小公寓遷移到鄰近捷運台電大樓站的老平房。這個最初僅有400本圖書的圖書室,幾年來在社群之力的滋養下,迄今已成長成擁有近5000本藏書、每年籌辦近40場公開活動、迎接7000人次參觀的攝影交流場域。

Free to All

「現在不是只有某些人有權發聲,每個人都有發聲權。重點是誰的聲音能被聽到。」(It's not only certain people have a license to speak, now everyone has a license to speak. It's a question of who gets heard.)──《網路之子:亞倫.斯沃茨》

Lightbox的創立來自創始者曹良賓對時代變化的感受。2003年出國留學,研習新聞研究與藝術創作的曹良賓,2012年回台後首先感受到的是攝影創作環境的轉變,在數位媒材時代的推進下,往昔攝影者在沖印店相遇、交換情報的場域狀態已不復在。

在Lightbox誕生之前,創始者曹良賓認為台北也應有一處可供攝影愛好者閱讀、自主學習甚至同好交流的圖書室。

另一方面,即便是想主動的學習、研究,坊間攝影相關課程或活動,也有收費、人數及開放性上的侷限性,並非所有人都有機會參與。屆時志在攝影創作的曹良賓,在大環境的改變與刺激下也同時思考——攝影如何能在台灣產生出新的關係?

2014年底他出版自己的第一本攝影作品集,2015年在郭力昕(現任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兼院長)的邀請下參與國立台灣博物館的「台灣攝影史綱研究計畫」。在收集史料的過程中,他發現台灣攝影資料散佚各處收集不易,要不是作品未有出版,不然就是出版品限量、絕版,即便各大圖書館內也未必有藏書,藝術家之間也少有分享交流的空間,這些都使得研究者對台灣攝影創作的分析更顯困難。

「當時,我想其實創作者之間可以先互相關心,先自主發起討論,所以從2015年七月起,我們開始了PHOTO TALKS當代攝影討論會,其實一開始就是我們一群攝影者的聚會、沒有什麼章法,但後來發現居然會有其他人想來參與,十場PHOTO TALKS結束後場地不能再使用,但仍想延續活動,是在這個階段動念要成立一個空間。」曹良賓說。

在思考「要成立怎樣的攝影空間」時,曹良賓認為台北缺乏的其實是一處可供閱讀、自主學習甚至同好交流的圖書室,而「圖書室」是一種會隨時間累積的空間。

從創始初期的400本,經過近六年的光陰,Lightbox已累積5000本藏書。

曹良賓談起生前倡議知識自由、2011年因駭入麻省理工學院電腦系統、大規模下載JSTOR學術期刊而被控35年刑期與天價罰金的天才駭客斯沃茨(Aaron Swartz,1986-2013),「一直以來,他所做的都是盡可能地開放資源,他認為公共知識不應壟斷於少數人或出版集團手中。」

不同於其他創作媒材,「攝影」在其誕生時就有特殊的身份,「1839年法國政府向攝影術發明者達蓋爾徵購專利,並宣布這項技術是『免費送給世界』的禮物,此專利開放後,巴黎的光學儀器行被搶購一空,隨後幾年,攝影術的高速躍進,其實是由世界上其他人共同推進。」

對曹良賓來說,「攝影術最大的精神就是open source,知識應該是屬於公共的」,「Free to All」的精神也銘寫在進入Lightbox大門前的地面上——「Free to All」一詞來自當時仍處美國種族隔離時期,1848年成立的波士頓公共圖書館在其入口上方所寫的字樣——「作為知識的組織、機構應該是為所有人開放,攝影與圖書館所代表的素樸精神是我們重要的價值依據。」

「Free to All」的精神銘寫在進入Lightbox大門前的地面上。

從400本書開始,匯集社群

2016年,在此想法下落成於金門街的Lightbox,書架上最初的400本攝影書皆來自曹良賓個人近十年來的收藏。空間創始成員除了曹良賓,則還有來自台大攝影社背景的阿蘭(魏蘭懿)、畢業於台大圖書資訊學研究所的允人(鄭允人)。

在構成空間時,他們也發現現行的圖書分類系統並不適合攝影專類的圖書室。曹良賓談到,「最後我們決定按需求去做分類,首先是從地區、接著是內容(攝影集、攝影評論、攝影史、雜誌、攝影展圖錄⋯⋯)甚至後來也收到更多有關視覺藝術的出版品,因為在行為藝術、觀念藝術創作中,很多作品的紀錄就是借重攝影,另外也有少部分攝影原理及技術類的書。」

有別於過往「攝影集」的概念,目前許多當代攝影創作者已將攝影書的製作、編輯等概念推向Artist's book或自成一件作品的狀態,而Lightbox除了作為一處書籍收藏與提供現場閱讀的空間,也會以不定期的架上主題策展、與其他單位合作書展等方式,系統性地推薦這些作品。

現任Lightbox圖書資訊管理的珈瑛也表示,「不同於一般圖書館的分類系統,這裡的分類法一直都在不斷更新與調整,希望將這些來自各處捐贈的書籍彙整出適合攝影專門的邏輯。」

發現現有圖書分類體系不適合攝影書後,Lightbox決定將書籍按地區、內容分類。

另一方面,Lightbox延續PHOTO TALKS概念而持續至今的攝影相關講座活動(PHOTO TALKS、Photobook Hour、專題講座等),也成為空間的特色。

曹良賓分享,「很多台灣的年輕創作者,在作品有正式展覽前都沒有練習發表的機會,Lightbox經常成為他們首次與觀眾見面的經驗,除了攝影家的講座,Photobook Hour也有編輯、設計、印刷等專業分享,攝影書在數位時代有不同的價值,意義也後來越來越複雜。」

除了藏書的累積,五年之中,Lightbox團隊也陸續加入新血,如2018年在金門街時期開始參與實習、現任活動專案的亭楓,2019年因學會參訪而認識這個空間、來自圖書資訊背景的珈瑛,2020年從嘉義中正大學北上實習,現在一手包辦Lightbox線上社群經營的曜鴻等人。

如今,搬移到台電大樓站老平房中的Lightbox,也在空間中打造更友善無礙的環境,從空間設計到活動執行,同步共構知識自由、文化平權的理想。目前,除了攝影領域的相關合作,Lightbox也陸續收到影展、公益團體、表演藝術領域、社會運動甚至跨國館舍單位的合作邀請,持續匯集不同領域,在多元議題中產生社群流動的狀態,正是構成Lightbox主要輪廓的元素。

如今Lightbox也與影展、公益團體、社會運動等單位合作,以攝影為核心匯集不同領域,探討多元議題。

如同斯沃茨紀錄片中所說「改變不會自己長出兩條腿跑來,而是要通過不斷的鬥爭」(Change does not roll in on the wheels of inevitability, it comes through continuous struggle.)。

這也是曹良賓的信念,他在訪問最後就與空間夥伴們說:「如果還有自由的空間,我們就沒有理由不繼續。」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回到專題:非典型圖書館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林怡秀
  • 攝影/吳哲夫
  • 編輯/李尤
  • 核稿/蘇曉凡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