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中舊城區:一座傾頹的舊王國
所有台中人都知道,城市內有一座傾頹的王國——舊城區,這裡是台中市最先發展的區域,卻隨著都市擴張逐漸沒落。如今步行其中,如同在城市的歷史皺摺內探索,夾雜著榮光、敗壞與新生。
作為在外地工作的台中人,如果有人問我台中是什麼,我會說:去舊城區走走。
「舊城區」並非現存的具體行政區,其範圍以台中火車站為中心向外開展,涵蓋中區及部分的東、西、南、北區。雖難劃定界線,但每當我從西屯沿著台灣大道跨過五權路,就知道自己進城了——那座城與反方向的台中國家歌劇院或勤美誠品綠園道相比,光線黯淡,蒙上一層時間燃燒後的灰燼。
灰燼之下,日治時代的行政廳舍雄偉矗立,垂老街屋彎胸駝背,也有數座如死去巨人般的廢棄百貨橫躺。這裡是台中的誕生處,曾經盛況空前,如今卻像被脫去的殼,號稱「全台灣廢墟密度最高的地區」。
因鐵路而生的城市
「台中」一詞正式出現在歷史書頁上,是日本接收台灣後,因看好中部地域優勢及大清留下的官有地,設立了台中縣。當時台中最熱鬧的東大墩街(今中區一帶)潮濕狹窄、污水四溢且舉步難行,於是台灣總督府自1900年起施行「市區改正」,整治河川,拆除大清遺留的建築,打造棋盤式的整齊街廓,並陸續設立台中州廳、市役所、刑務所、警察署等重要行政官署。
1908年,盛大的「縱貫鐵路通車典禮」在台中公園舉行——這是這座城市的命運轉折點,由於地處島嶼中央,日本人認為有潛力以鐵道串連成商業樞紐,便一直以「鐵路城市」為藍圖建設台中。往後鐵路就如同台中的臍帶,不斷輸送物流、金流與人流,使之迅速茁長成中部的第一大城。
台中因街區井然有序,和洋折衷風格建築林立,經流市中心的綠川、柳川綠意蔥蘢,神似京都的鴨川與桂川,又有「台灣的京都」美名。且商業發達加上交通方便連接南北,許多政治及文化運動也都在台中活動,如蔣渭水與林獻堂等人成立的台灣文化協會、台灣民眾黨,由台灣人募資籌建全島規模最大的漢語書籍書局「中央書局」、第一所專收本島學生的「台中中學校」(今台中一中)等,讓知識分子又給它起了另個別名:文化城。
萬物豐饒之時
「相對於殖民壓迫較強的台北、有傳統文化包袱的台南,台中當時在思潮和經濟活動上都是最先進的。」中城再生文化協會理事長蘇睿弼表示。儘管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後,台中湧入數以萬計的新移民,在柳川、綠川兩岸搭建許多違章吊腳樓(註1),使城市景觀驟變,但早期火車仍是主要交通工具,因此車站周圍一直到戰後都還是全台最繁榮的街區。
1926年創立於剝皮寮、1945年因台北大空襲而遷居台中的「陳彫刻處」見證過榮景,木工業隨百工百業的活絡而興盛,過去光是雕刻處所在的中區仁愛街,500公尺內的同業就有近二十家。「民國五十多年(1960年代),整條中華路到中正路摩肩擦踵,從中午到半夜都人潮不斷。」第二代老闆陳文才說,當時舊城區沒走幾步路就有一間戲院,「到現在我都可以想起來那些看過的電影。」
陳彫刻處在戰前雕刻日本神龕、屏風與欄間大型物件,戰後則以工業印模與匾額訂製為主,同時也為台中繁榮的糕餅業製作餅模。1954年開業的「太陽堂老店」是台中糕餅文化的推手之一,第二代老闆雷文雄將傳統椪餅改良成「太陽餅」,因為品質好、貨量大,當時火車只要過站台中,賣的都是雷家的產品,順勢讓太陽餅成為家喻戶曉的台中名產。「那時候成功嶺的大專兵都在市區放假,全家人來見兒子以外,還會住宿、逛街,順便買太陽餅回去,非常熱鬧。」同為第二代經營者的雷坤滿說。
車站前是匯集市政府、醫院、學校、銀行與商店街的政商中心,車站後則是台中糖廠與台中酒廠為首的工業區,作為中台灣光芒最熾盛之處,這裡到1970年代前都坐擁全台最高地價。「你很難想像,店家只要鐵門一拉起來,外面都是客人在等,收錢收到中午沒時間吃飯。」蘇睿弼說,「生意好到連外面騎樓的一根柱子都能租來開店,而且光柱子的租金,聽說就可以去台中縣買一棟房子。」
景氣活絡,造成一些投機的賺錢方法開始出現,如當時一條自由路上就有八間百貨公司,可櫃位很多不是出租用,是拿來賣的,「剛推出時不貴,大概16萬,但一年半就回本了,所以當然有人買了轉手賣,一個櫃位最後炒到200萬元。」蘇睿弼說,類似這種台中人發明的「鬼點子」都是建立在景氣很好的狀態上,「可是你想,總有最後一隻老鼠嘛。」
王國的崩解
1978年,中山高速公路全線通車,為台中市中心劃破了一道流失人潮的口子。
往後幾年,台灣人均擁有汽車數量持續攀升,火車的重要性下降,位於高速公路下的區域開始發展百貨商圈。加上都市擴張,市府向外陸續重劃市地,在市中心賺了錢的人轉而在重劃區買房、買地投資,商業動力與人口外移,城市重心逐漸向西移轉。2000年代後,隨著新市政府、議會大樓等在西屯區啟用,象徵台中第七期重劃區正式取代「舊市區」成為「新市區」。
如今放眼望去,中區的雕刻店寥寥可數。「商場很可怕,一條街只要有兩、三間店休市,這條街馬上就會衰退下來,非常明顯。」陳文才觀察,交通深刻改變了大眾的生活與消費模式,「以前的人從火車和公車下車後,都是直接走進市區消費。有了車子以後,才發現原來舊市區很不好停車,就轉向比較寬闊的重劃區消費。」而嗅到商機的太陽堂老店,立刻就在高速公路附近商圈開設零售商店,過去集中在中區的糕餅同業,多數則隨舊市區的沒落黯然退場。
舊城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產能開發成觀光街區,因此每任市長都曾喊出「振興舊城」的口號,活化國有資產、行銷在地故事,卻仍難號召人流。蘇睿弼認為,「交通」與「建物產權」的複雜是兩大阻礙,「政府當初把很多『美國汽車城市』的思維帶進台灣來,與過去以大眾運輸、步行為主的人本城市產生矛盾。」他舉例,舊城大多仍是兩旁畫滿停車格的單向道,不利於步行;而就算能夠步行,此處的空屋對創業者也不友善,導致舊城能夠探索的小店稀少,缺乏整體規劃的願景。
為何這裡是「全台灣廢墟密度最高的地區」?舊城區大多都是私有地,自商業中心移轉與1990年代末數座大樓遭惡火毀壞,目前有大量的閒置空屋等待活化,重新整修除了價格高,更難的在於許多產權人早已移居國外,想租還不一定找得到人;或如當初買賣百貨公司櫃位的投資方法,導致一層樓就有上百位產權人,要進行都市更新,整棟大樓的人全都得簽章才能夠整合改建,幾乎等於無解。
如何重建一個街區?
為了復甦舊城,許多民間團體應運而生,2012年的由蘇睿弼發起成立的「中區再生基地」(2018年轉型為中城再生文化協會)是最早成立的組織。
中區再生基地以一棟廢棄銀行的2樓空間為據點,出版《大墩報》記錄舊城建築、飲食、手工藝職人故事,帶領民眾發掘街區的歷史內涵;並透過講座、工作坊等形式,匯聚市民參與舊城的大小議題,進而催生寫作中區、好伴社計、台中文史復興組合等舊城文化團體誕生;也鎖定產權較單純的中小型空屋,為有想法的業主做媒合協助,目前已有十多間閒置空間活化改造案例。
真正引起大眾廣泛迴響的,是2019年起中城再生文化協會主辦的「鈴蘭通散步納涼會」。「鈴蘭通」是指台中第一條點上「鈴蘭街燈」(註2)的商店街「新盛橋通」(今中山路),「納涼會」則是一種日治與戰後台中街區的綜合性夏季活動,目的在為促進商業熱絡。協會以兩者為靈感,封街中山路兩天,串連近百家攤位,結合市集、啤酒節與變裝遊行,吸引上萬人湧入,讓舊城頓時又成為台中最受矚目的街區。
今(2023)年「鈴蘭通」將邁入第五屆,創造觀光人流之外,它有著更大的憧憬——喚回街區的人本主義思維。當步行的尺度被放大,小店及閒置空屋才有活化的機會,形成生生不息的正向循環。
民間企業也試圖翻轉舊城區的想像。2012年起,日出集團接連打造「宮原眼科」、「四信用合作社」與「櫟社」,以保留歷史建築紋理為前提,融合餐飲經營,成為全台著名的觀光景點。市府也加緊腳步將柳川、綠川整治成水岸廊道,改建舊鐵道為空中步道「綠空鐵道」,並開放有意活化中小型空屋的業者申請整修補助。
如今路上的步行者逐漸增加,巷弄有小店萌芽,2020年後有更多團隊願意為大型歷史建築做再生——重新啟用的「中央書局」,活化清治時代考場的「臺灣府儒考棚 x 中島GLAb」,前身為日治時代診所的「1035 Collab」等,均樹立了文化資產再利用的標竿,創造新時代的舊城面貌。
傳統即創新
這座城市一直勇於嘗試新事物,從日治時期全台第一個頒布的都市計畫,到文化啟蒙運動的中心,或發明太陽餅、珍珠奶茶與稀奇的買賣櫃位投資,人們似乎也將自由創新沉澱為某種城市傳統精神。時至今日,「為舊事物注入新思維」是復甦舊城的大門,而下一代的年輕人正在接手這座街區。
已屆百年的陳彫刻處,在時代變遷下原預備停業,十年前次子陳希彥回家幫忙,策劃了一系列手刻課程、換工活動,展開與當代設計界的合作契機,延續老店生命,讓更多人看見台中的文化底蘊。太陽堂老店交棒給第三代家族成員後,便奠基於七十多年的傳統製餅技術,開發更符合現代人飲食習慣的新產品,成為極少數跨出其他城市拓點的太陽餅店,讓太陽餅不只是台中,也是足以代表台灣的名產。
而台北長大、東京生活12年的蘇睿弼,起初是為了做都市研究才深入認識舊城的生命力。對他來說,此處歷經清領、日治、民國與美援,不斷有驚奇可以挖掘,且僅靠步行就能滿足各種生活所需。隨著中城再生文化協會搬遷至中山路的新據點,他也將戶籍從西屯區遷下,成為舊城的新居民。
離鄉幾年後,我仍常想起舊城的街巷。想起兒時母親牽著我搜尋她小時候記得的豆花店,高中困窘地站在散不去霉味的戲院前等同學抽完手裡的菸,或現在,我總想帶著其他人到這裡喝咖啡。正因為它歷經繁盛、凋零又抽長出新生命,交疊成難以說清的粗糙質地,才藏納得住故事與記憶,使人們一再背向那些光線明燦的地方,朝這座城區奔去。
🚶 舊城區散步指南 ❶:第二市場
1917開設時第二市場原名「新富町市場」,因主要販售精美的舶來品,服務居住於新富町(今三民路二段)的日本人,又有「日本人的市場」之稱。2000年代改建後,已是舊城美食的集散地,可一邊探索老市場特殊的放射狀建築構造,一邊蒐集李海魯肉飯、三代福州意麵、茂川肉丸等好滋味,最後以一碗台中才有的麻薏湯作結。
🚶 舊城區散步指南 ❷:文化部文化資產園區周邊
前身為1914年創立的民營酒廠「赤司製酒場」,目前則是全台五大文創園區中,唯一公辦公營的文化資產園區。穿梭在舊酒廠建築中,欣賞音樂、設計、視覺藝術等策展,若在上午造訪,可至第三公有零售市場用餐,傍晚則推薦享用忠孝路夜市的美食;若還有力氣多走一點路,新開幕的日式百貨LaLaport是個舒服逛街的好地方。
🚶 舊城區散步指南 ❸:中央書局至臺灣府儒考棚
以舊城文化地標「中央書局」為起點,沿著市府路往民生路的方向走,先到上海未名麵點吃碗排骨麵,到洪瑞珍三明治買零食,東東芋圓作甜點,1035 Collab喝咖啡、看剛才在中央書局買的書——若想換口味,老樹、臺灣府儒考棚的咖啡都是不錯的選擇。這條路線有老店也有新味道,舊城風景盡收眼底。
註1:吊腳樓原是中國南方少數民族的建築形式,國民政府遷台後,允許尚未安置的外省移民於柳川、綠川沿岸自建吊腳樓作為居所。1970年代後為改善都市景觀,已有計劃地拆除。
註2:鈴蘭造型的街燈最早出現在1924年的京都寺町,當時只要熱鬧的商店街都會點上此街燈,故稱為鈴蘭通(Suzuran Toori)。
郭振宇
或許喜歡電影、音樂與文學。每次的自我介紹都覺得彆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