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2024訂閱方案 0
0
飛地書店:香港社群的存續地,文化能量的新生場

飛地書店:香港社群的存續地,文化能量的新生場

2022年春天,飛地書店登陸繁華西門町中一條格外安靜的巷弄。這裡由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創辦人的張潔平和一群朋友一起成立,以一間書店的姿態,向世界持續輸送香港的文化能量,為港人創造與台灣連結的入口,更邀請所有人探向關於未來的可能。

飛地書店於4/23正式登陸西門町。

2022年春天,飛地書店登陸繁華西門町中一條格外安靜的巷弄。這裡由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創辦人的張潔平和一群朋友一起成立,以一間書店的姿態,向世界持續輸送香港的文化能量,為港人創造與台灣連結的入口,更邀請所有人探向關於未來的可能。

說起對於一座城市的印象,最先浮現在張潔平腦海的,往往不會是天氣、食物抑或街景,而是扎根其中的一間間書店。

當記者的那十幾年,她頻繁在各地飛行,每次落地,就算只有一、兩天,也一定會擠出時間走進當地的獨立書店,從香港的「阿麥書房」、北京的「萬聖書園」到南京的「先鋒書店」⋯⋯看書固然是重點,但也端詳牆上貼得層層疊疊的活動海報和照片,觀察店員的風格和來者的輪廓。媒體人的雙眼讓她體察,一家家書店即是一個個社群的集中地、一款款線下的social media,其中總藏著那座城市的關懷與精神。

逛書店,是張潔平走入人群、與城市連結的門路。

於是不難想像,去(2021)年底,聽聞西門町巷弄中,由在台港人經營的「意念書店」就要拉下鐵門時,張潔平最在意的並不是人們又少了一個地方買書,而是「本來由這個空間凝聚起來的港人社群,這下要往哪裡去?」

張潔平曾任《端傳媒》總編輯、區塊鏈社群平台《Matters》創辦人,如今接手飛地書店。(圖/張潔平提供)

自2019年開幕以來,「意念書店」便是在台港人訂閱港版書刊,以及與彼此交流、聚會的重要窗口,加上前身的「電光影裡書店」同樣由港人經營,幾年間,這方不出幾坪大的空間,儼然成為一個在台香港社群的小小集結地。

「意念關店前的最後一週,很多人去買書,我也去了,買到現金不夠付,還欠了老闆500塊。」張潔平猶記當時走出書店時,越走越遠,越被周遭香港友人的傷心感染,兩天後回頭來還錢,她便站在書架幾近被搬空的店面中對老闆說,「我想把你的書店接下來。」

看見香港

張潔平用「本能」形容這個決定,用「領養」形容書店空間的延續,「打聽了店租後,當然還是有在腦袋裡快速算一下帳,但真的沒來得及想太多,連人工成本都忘記要考慮。」她笑自己的衝動,但復述初心時卻不帶游移,「在港人社群長期的來來回回之下,這個空間已經有了生命力,包括我在內的很多人,都捨不得這股好不容易積攢起來的能量就這樣消散。」

既然值得做,又沒有嚴重超出能力範圍,對張潔平來說,似乎從一開始就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為什麼不?」

4月23日,飛地書店正式開幕。名字取自同名的人文地理概念,「在某個地理區劃境內有一塊隸屬於他地的區域」,標示著這份移地後仍不變的對香港的掛念;店內,流線型的燈管穿透四面漆成銀白的空間,略帶未來感的光澤點亮巷弄轉角,仿若一處向城市漂流者敞開艙門的停靠站。

懸掛在牆面上的書櫃,排滿關於香港與「未來」的書籍。

而懸附在牆面的書架上,當然少不了與「香港」相關的書籍。為了讓讀者不致迷失,書店股東之一、香港作家與時事評論員梁啟智,正著手策劃一檔「看見香港必讀的50本書單」選書策展,以閱讀為媒介,對香港的文化與社會做出一個相對系統化的闡釋。這份即將於6月公佈的書單,也將成為店內未來的常設展,為大家開啟一扇由淺入深、探尋香港的窗口。

經典作品之外,飛地亦著重引進新的香港創作與書刊,有「文藝復興基金會」和「香港文學生活館」的出版品、「水煮魚文化」的《字花》和《SAMPLE樣本》雜誌等香港直送的港版讀物;最新降臨的,更有來自大角咀、黃大仙、大嶼山⋯⋯各個香港社區的地方小報,由街坊鄰里自發編印,傳遞著香港市井最新鮮、真實的聲音。

飛地目前是台灣唯一能購買到「香港社區小報」的據點。

如此選書,是因為張潔平明白且相信,香港的歷史並不會截斷在2019年的「反修例運動」,她也不想看大家對香港的文化想像就此凝固在那一刻,「歷史反覆在證明,最壞的時代也會有最好的創作,很多優秀的出版或許不見得有以前那麼大膽,但是不見得沒有以前那麼深刻。」

「香港」主題無疑是飛地的選書強項與特色,但其實只占據書架篇幅的三分之一——除此以外,張潔平還有更多話想說。

探照未來

細看張潔平為飛地書店取下的英文名字「nowhere」,故意的不空格是巧妙的雙關:這裡除了可以是因為歸屬感的交錯而難以在地圖上被簡單命名的「no where」,也可以跳脫地理標籤的框限,成為提醒人們專注於生存現實、從此時此地開始迎向未來的「now here」。

出身傳統媒體的張潔平,2015年擔任致力於深度報導的網路媒體《端傳媒》的總編輯,2018年創辦以區塊鏈為核心、去中心化的內容平台《Matters》,甚至持續思考著web 3.0的新聞想像,顯現出她近年對科技與社會的關注。

因此在飛地,可以看到書架邊緣貼著一張張手寫標籤,將不同體裁的書籍依據以下主題排列:#科幻、#烏托邦、#組織、#社會創新、#情感、#認知、#抗爭、#社會運動、#網際網路、#貨幣、#區塊鏈、#NFT⋯⋯而以上所有主題,有一個龐大又浪漫的統稱,「未來」。

「『未來』的意思是,這些都是人類此刻正共同面對的挑戰。」張潔平不否認,選書方向多少與自己個人的閱讀興趣與關懷重疊,「但我始終覺得,不管是科技、人文,還是醫療、生態,雖然同個問題落到不同區域會產生的影響不同,但是把別的國家當成他者區隔、把自身的問題特殊化,這樣的討論模式已經太多了。我們缺少的,是回到問題本身,以一個更多元的、跨種族、跨地域的視野看問題。」

介紹至此,她再次感念香港,感念在這座身分認同錯綜、不簡單歸屬於誰的大都會中生活的十幾年,賦予了她這番視野與動力,「我希望能透過飛地的選書,拉出一個更廣闊的視角,拉著人們跳出以傳統國家主權為界線來劃分問題的執著,才有機會讓共同的受害者並肩作戰、迎向未來。」

如今,走進飛地書店,右手邊陳列著開幕以來的第一份銷售排行榜單:《以太奇襲》、《重新與人對話》、《尋找新樂園》,三本探討互聯網思想的作品穿插在其餘以香港為題的書籍中。這對自認「選書背後有太多碎碎念了」的張潔平來說,已經是意想不到的鼓舞。

開幕以來,書店第一份暢銷排行榜單。

屬於文化的香港駐台辦事處

採訪當日,恰好是飛地開幕滿月的日子。一個月以來,在與來客聊天、聽他們彼此聊天,或接收各種詢問訊息的過程中,相比當時租下店面時那份強烈但難以言喻的直覺,張潔平已經更加清晰地看到,是誰需要這樣一個地方?而他們又帶來什麼還沒被顧及到的需求?

譬如說,最近常有台灣朋友會自發提著一大袋農產品走進飛地,要免費跟其他客人分享,錯愕又驚喜地同時,張潔平是這麼理解的:「或許是人們對這個不分港台的社群所回饋的善意吧!」但同樣意外的,是這些由力抗科學園區徵收土地的農民種的蕃薯,和濁水溪畔豐收的「阿成」南瓜,受到香港朋友們的大力歡迎,特別來店裡拿取的也全是香港人。

「大家會覺得這些地瓜也好、南瓜也好,背後的雲林、苗栗是他們很不熟悉的,很多人在來台灣之前最多只認識台北、台中、台南,但他們其實對鄉村樣貌的台灣也充滿興趣和熱情,尤其因為這是香港的城市經驗中所沒有的。」

台灣朋友熱情贈送的農產品,是對飛地這一社群的滿滿善意。

原來除了和香港保持聯通,大家也需要一個窗口了解台灣。張潔平進而想到,身邊許多已經來台一、兩年的朋友,要買東西時仍然只會在連鎖的大賣場和超商中打轉,不知道每個時令有什麼小農食譜、也搜不到在地人心中的隱藏菜單,「好像近年的台灣是個相對靜態與穩定、沒有那麼多外人進出的熟人社會,很多面向外地人的生活指南介面,也有一陣子沒有在更新了。」

何況「吃」不只是「吃」,背後牽掛的更是台灣的風土、產業、生態乃至人文。於是,比照「看見香港必讀的50本書單」,飛地也即將推出「看見台灣」的選書策展,同樣會選出50本書,正由另一位股東胡晴舫著手策劃。「有點像一個落地後的指引,給對台灣好奇的人帶路。」張潔平希望飛地能作為香港人進來台灣的第一站,「讓他們能夠在這裡打開一些隱藏的、非常精彩的台灣地圖。」

同樣是開店前未曾料到、開店後才因應客人需求而生的,還有「代訂書」服務——每月貼出一份為期一週的集單連結,代客人訂購台版、港版、簡體書籍,再寄送到島內外各地。「開店沒多久,就在後台收到一大堆詢問,除了來自香港,也有很多是在澳洲、加拿大的港人。你就會發現,確實有一個離散的香港社群存在。」而飛地以「閱讀」,把大家牽起來。

起降之間的「飛地情緣」

張潔平說,越來越覺得飛地像一間機場,不只是因為許多剛落地的港人會來報到,也有很多「想要起飛」的台灣人在關注,「他們可能在本地安穩生活了許久,想換一個他者的眼睛——不論是來自香港的,還是更宏觀的跨族群視角,來重新觀看習以為常的地方、事情和自己。」

為了能讓這兩群人不只來到飛地,也進一步來到彼此面前,張潔平希望飛地能盡量多辦活動。開幕至今已經承辦一場講座、一場放映會和party,接下來的行事曆也已經排得滿滿,她預告,「未來每週可能都會有一場原生活動,其中一個系列會是港台對話,會包含社會、政治議題,也希望能延伸到更多生活、文化類的多元話題;另一個系列就會是與選書呼應的未來主題,透過講座、讀書會來跟彼此討論,一起思考未來帶給我們的挑戰。」

小小店面,停駐城市轉角。

接下店面時,張潔平最害怕的,就是會把這裡經營成一處「淒淒慘慘的、香港人流浪在外的聚落」,但顯然,已經有許多嶄新的、不分地域的社群能量在這裡新生、流動——剛從香港空運來的新作品持續上架、為首批會員推出的百張「飛地護照+NFT」就快要完售,據說,下一個將作為免費「交換禮物」的農產品西瓜,也已經在路上⋯⋯

或許,像曾經張潔平飛行各地時,以書店記憶一座座城市一樣,未來人們提起台北的時候,也會記得告訴彼此,有這麼一塊文化的飛地,正在城市街角發著光。

飛地nowhere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一段170-2號
營業時間:下午1點~晚間9點(週一店休)
社群網站:FacebookInstagram

☆張潔平推薦書單:


  • 《尋找新樂園:只用剪刀漿糊,超越谷歌與臉書的出版神話》

  • Whole Earth: the many lives of Stewart Brand

  • 《萬物皆無序:新數字秩序的革命》

  • 三本《全球型錄》(1970年代版本的非賣品)

|延伸閱讀|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文字/李尤 攝影/汪正翔 編輯/郭璈 核稿/郭璈
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VERSE VOL. 22 新的一年,重新認識與定義自己
  • 文字/李尤
  • 攝影/汪正翔
  • 編輯/郭璈
  • 核稿/郭璈
李尤

李尤

1999。張開眼睛打開心,邊寫字邊看世界。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