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大人小孩都愛故宮?策展轉型全紀錄/從《公主駕到》到《千年神遇》,讓老文物說新故事
國立故宮博物院肩負守護國寶、傳遞知識的重要使命。然而,過去的展覽往往讓民眾感到難以親近。近年來,新一代研究員透過策展創意,更積極與新世代觀眾對話,讓古老文物彷彿注入年輕靈魂,以當代語彙協助觀眾跨越晦澀的知識門檻。如今,不論是專業人士,或是大人小孩,都能在故宮找到屬於自己的任意門,穿越千年時光,與古代風景相遇。
五、六年前的故宮曾收過觀眾對展覽的批評,認為展品說明卡的文字寫得太像文言文,有看沒懂,且館內來客以有一定文史知識的專業觀眾及中國遊客為主,反映當時國內一般大眾很少造訪故宮的無奈事實。
於是故宮的策展團隊突發奇想,既然說明卡被嫌太難,何不辦一場「沒有說明卡」的展覽?《故宮動物園》的策展理念就此誕生。
展覽將繪有各式蟲魚鳥獸的書畫及文物一字排開,捨棄生澀的介紹內容,改搭配趣味吸睛的視覺美術和投影動畫,以吸引孩子的目光,是故宮有史以來第一次辦給小學生的展覽。當時親子觀眾湧入故宮的盛況,連資歷 20 年的管理員都驚嘆:「從沒看過那麼多小朋友進到故宮!」這場跳脫傳統的敘事策略獲得空前的成功。緊接著的疫情讓外國觀光客銳減,故宮需要吸引不同類型的國內觀眾入館,因此更放膽嘗試,以活潑、年輕化的創意手法規劃策展,讓老文物在當代譜出全新篇章
讓孩子長大會想來故宮
故宮書畫文獻處 處長 何炎泉
「做展覽一定要懂取捨,連觀眾類型都要取捨。」當年促成《故宮動物園》展覽的何炎泉在故宮任職21年,見證過院內大大小小的展覽和觀眾。他分享一次在古畫展間觀察到一對親子的互動,「小朋友問:『這張畫好在哪?』家長就皺眉頭,因為他也不知道,很快就走了。」何炎泉如今已是故宮書畫文獻處的處長,他認為展覽不能只照顧對故宮文物有熱情、會主動吸收先備知識的鐵粉,必須依據不同的觀眾類型調整內容程度,要有機會留下年紀小的受眾,他們長大才有可能會想來故宮。
將文物背後龐大的歷史知識收斂成讓大眾認識的展覽,正是在故宮書畫文獻處的主要任務之一。故宮典藏的書畫、文獻及古籍將近 60 萬件,由書畫文獻處的研究員負責典藏及保管,「它們大多屬於『紙絹類文物』,跟人曬太陽一樣,受到光照就一定會受傷,故宮規定大部分紙文物每展三個月就要休息 18 個月。」因此何炎泉每年要推出高達 20 到 25 個規模大小不等的展覽,是故宮籌備展覽數最多的單位。處內一位研究員一年至少要舉辦一檔大型或四檔小型的展覽,策展的受眾面向從親子的趣味互動、一般大眾的平易近人,到研究者的專業展示,主題則依據研究員個人的研究專長自由提案決定。
在清宮文獻中被消失的公主
去(2024)年的文獻特展《公主駕到!清代文獻中的公主身影》,即是由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蘇峯楠針對一般大眾設計的展覽,展題緊扣宮廷劇的當紅趨勢,揭露清代公主的真實處境,成功引起觀眾注意。

展覽也選用當代物件,如臺灣當代電影海報、小說、傳記出版品等
與大眾建立互動的展覽型態,讓故宮走入日常。
書冊典籍這類的文獻全是古文,理解門檻高,「我希望跟觀眾建立互動,於是想透過一個吸引大家的主題,趁機介紹文獻裡也有很多精彩的故事!」他發現公主在當今戲劇題材中有很大的存在感,但在現實中的清朝宮廷的文獻中卻幾乎見不到她們的紀錄。公主生來就要為帝國奉獻,與他國聯姻、鞏固統治關係,平均壽命僅有26歲,她們貴為皇室血脈,真實姓名卻被抹去,沒有任何一本傳記可以了解她們的心聲,甚至幾乎沒有留下畫像,「我想了解沒有被記載下來的人,還有沒有能再被聽見的聲音?」
故宮研究員 蘇峯楠
研究員在故宮策展,通常先決定方向和主題,再到庫房裡尋找相關的文獻及文物。極為有限的公主資訊,讓蘇峯楠苦惱它們是否足以支撐好一檔展覽,但後來他念頭一轉,「其實文獻記載很稀少,這就是公主的處境。」沒有被古代人完整記錄下來的公主,何不讓當代的人接續說下去?「當代博物館也要走出館外,跟觀眾一起互動。」於是蘇峯楠藉由主題工作坊和展覽主視覺的二創詮釋,以現代觀點豐富清代公主的樣貌。
用二創圖像重新表達公主的故事
觀眾參與企劃「我們所畫的公主」活動中,大家正在專心創作。
其中一場工作坊針對小學生,讓他們化身宮廷畫師,畫出腦海中的公主。有個孩子將畫面分成兩半,一邊是綁頭髮、穿裙裝的公主,有錢、有地位,但表情很難過;另一邊是放下頭髮、穿褲裝的公主,有各種打獵的工具,表情很開心。孩子描繪的是擁有男性氣質的和孝固倫公主,她是乾隆皇帝最小的女兒,因特別受喜愛才得以在文獻中留下較多紀錄,「一邊是公主的現實,一邊是她做自己的樣子。」即便畫筆歪歪扭扭,孩子直覺的創作生動表達公主未能傳遞給後世的兩難心境。
故宮展覽海報的過去基調以文物圖片為主,但現存於世的清代公主畫像相當罕見,於是《公主駕到》的主視覺和插畫家芳安合作,參考典藏於美國史密森尼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的道光帝五女壽臧和碩《公主畫像》,對清朝公主的形象進行重新詮釋,「我們想瞭解公主作為活生生的人的樣子,這也是一個文物解讀的過程。」讓畫作裡正襟危坐、面無表情的公主,頓時擁有了笑容,她站起身來直視前方,具有行動力地前進,「她是有目標的人」,蘇峯楠說。在清宮文獻中被消失的公主生不逢時,在故宮因為被理解而擁有靈魂和話語,長出有血有肉的生命,這正是文物和當今的觀眾持續對話的意義。
以「蘇東坡」為核心的北宋男神雅集
〈宋 李公麟 西園雅集卷〉 局部
今年10月,為慶祝故宮百年推出的書畫藝術大展《千年神遇 ——北宋西園雅集傳奇》也是一檔讓現代人能和古代人神會交心的展覽。由何炎泉召集策展,「西園雅集」是一場傳說曾在北宋舉辦的文人聚會,集結當時著名的書畫藝術天才,展覽中將能看到「北宋四大男神」的書畫藝術真跡,展品包含故宮典藏的蘇軾〈前赤壁賦〉、黃庭堅〈自書松風閣詩〉和米芾〈蜀素帖〉;另還有首度來台,由東京國立博物館出借的李公麟稀世真跡〈五馬圖〉。
「故宮典藏的書畫精品佔了全世界的一半,足以寫一部完整的中國書法史或繪畫史。全世界的蘇東坡書法真跡大概四十幾件,故宮就有二十五件。」這次展覽不只展現故宮的典藏實力,何炎泉表示也會帶來全新的研究觀點,巧妙呼應近年各地相繼舉辦蘇東坡特展的博物館趨勢,「在過去西園雅集的討論中,都會糾結在有哪些人參加,或它到底是否存在?我們研究後發現那都不重要,它最大的文化符碼重點就是蘇東坡寫字和李公麟畫畫,只要這兩個人存在就夠了。」
相傳雅集之後,李公麟有繪圖紀錄,但未能證實該作是否為真跡,不過在畫中可以清楚看見蘇軾提筆寫字,「沒有人可以在古畫裡示範寫字,蘇東坡是第一個,宣告蘇東坡時代的來臨。所以西園雅集是以蘇東坡為核心的雅集,應該叫『東坡雅集』 。」
從故宮穿越,和古人神遇
國寶〈宋 徽宗 文會圖〉
《千年神遇》受眾定位面向學者及資深觀眾等專業人士,展場設計以簡潔俐落的方式呈現,專注呈現書畫藝術神作的美。但何炎泉仍鼓勵大眾走進展場,試著以觀賞當代或抽象藝術的角度欣賞,透過觀賞筆墨的線條,穿越到大師寫字的當下,他們的生理跡象全部都落在畫紙上,像是看測謊儀一般一覽無遺,「我想讓大家去想像當時的盛況,我們從來沒見過蘇東坡或李公麟本人,可是他們的作品在啊!穿梭在作品間也等於是穿梭在他們之間。」展題取自「精神上的相遇」,能參與一千年前發生的雅集就是「千年神遇」。
跨越千年,無論大人或小孩都能到《故宮動物園》和當時的萬物生靈比手畫腳,透過《公主駕到》踏進清朝宮廷女兒的心房,或在《千年神遇》親眼看見蘇東坡揮毫,這些都是故宮致力於與不同觀眾群的對話,要帶每一位觀眾暢行無阻地「穿越」古代。隨著科技快速更迭,故宮不願停滯在時間裡供人緬懷,而是持續探索最適合當代閱讀的展覽形式,甚至成為新時代的流行文化。
一百歲的故宮才剛蛻變,全新的故事才正要展開。
購買 VERSE 雜誌
本文整理自《VERSE》032「故宮,百年之後?」,訂閱更多藝術走入生活的實踐。
購書連結:誠品|博客來
➤ 訂閱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