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我們時代的文化媒體
0
0
拆解藝術門檻,不只是劇場的新型展演空間:南村劇場

拆解藝術門檻,不只是劇場的新型展演空間:南村劇場

透過劇場打開一般人對劇場演出的各種想像,南村劇場以自由、非典型的劇場魅力,持續為未來的觀眾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感動。


結合設計、劇場與餐飲,南村劇場是信義商圈的新興藝文綠洲。

在高聳的101大樓旁,有個眷村改建的四四南村,而在這「村子」裡的夜晚經常可以看見文青扮相的男女,排著長龍準備走進一個獨特的空間看戲:這是台北現在最火熱的南村劇場

「PLAYground南村劇場.青鳥.有.設計」,由大清華傳媒、青鳥及uDesign有.設計聯合打造,在2020年初正式開幕,是一個融合劇場、閱讀、設計、餐飲的新型展演空間,開幕雖然就遇到了疫情,但很快地,這裡成為台北小型劇場最活躍的空間。

例如正在上演的音樂劇《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以下簡稱LPC)2021年在南村劇場創下35場完售佳績,今年LPC也再次強勢回歸,甚至啟動連續150場不停演的瘋狂計畫。幕後推手大清華傳媒公司總監製馬天宗是南村劇場的靈魂人物,也是文化創意產業業界的要角,舉凡劇場、流行音樂、電影、電視劇,都有他的參與。

LPC演出劇照。(圖片 / 活性界面製作)

回台發展,複製百老匯式演出場地經驗

當年以美國耶魯大學劇場設計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馬天宗回台時在美國已經有十餘年深厚的劇場工作經驗。耶魯戲劇學院由學生管理、經營的學生劇場Yale Cabaret,可說是南村劇場的原型啟蒙。當時即便只是學生劇場,但節目都已有相當水準,當時甚至有許多紐約劇場界的資深製作人也會特別前來尋找新秀。

「那是一個地方不大,能量卻非常集中的地方,並且也是因為它小而巧的這種『可玩性』,讓它可以在商業、非營利、區域性的劇場空間都能產生連結。」馬天宗回憶道。

後來在美國劇場工作的十年期間,對於教育劇場、非營利的區域劇場組織(regional theater)都讓馬天宗印象極深,這樣高度普及化(democratize)的劇場思維,成了他日後在台經營展演場館的養分,啟發他回台發展中小型劇場,並成功複製外百老匯式演出場地的經驗。

南村劇場的背後推手:大清華傳媒公司總監製馬天宗。

建立更加多元的劇場模式

同樣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吳政翰,除了是國內多檔大型音樂劇的戲劇顧問、著名的戲劇評論,也是南村劇場開幕至今的節目總監。因為和馬天宗同是耶魯校友結識,他對於馬天宗當時提出的南村劇場雛形,有著一喜一憂的興奮與期待:「從台灣劇場展演空間欠缺的角度,我當然樂見新型劇場空間的誕生,但我同時也擔心位在商業中心的地緣性,會流失掉蛋黃區的劇場觀眾。」

以台北地區來說,不論是牯嶺街小劇場、水源劇場或者是最頂尖的國家戲劇院,這些場域都具備有相當高的劇場文化氛圍,南村劇場進駐信義區商圈,是否能吸引到觀光人潮、上班族族群?當時的吳政翰心中有所猶疑。

但隨著劇場的商業模式建立,以單純場租或以票房分帳的方式和不同類型的節目互惠合作,原先的地緣限制反而成為了一種正向的多元性,讓南村劇場吸引了更多原非劇場目標觀眾的族群,成功地在高樓林立的商圈開出了一座獨立存在的新藝文綠洲。

劇場娛樂化,走入觀眾的日常生活

成立於2016年的中文原創音樂劇製作公司C MUSICAL,由主修低音提琴的張芯慈擔任總監。在南村劇場開張後,已連演兩齣作品,其中大受好評的《不讀書俱樂部》,解構了舞台空間,將入口處的收銀台作為主舞台的一部分,讓劇場內複合式的空間型態被最大化活用。

從空間使用者的角度,張芯慈特別分享了在2020年首次在南村演出的作品《馬卡龍與羅密歐》當時對於空間氛圍尚未有十足的把握,但當作品實際在南村與觀眾見面之後,張芯慈很快就被南村流動的空間感給吸引,尤其是觀演界線的似有若無,也更加深了空間的親密性。

以C Musical主要製作的音樂劇而言,商業區的地理位置實為一大加分,能夠開發有一定經濟基礎的潛在觀眾群,將劇場「娛樂化」,以輕鬆的現場氛圍讓觀眾更加願意讓劇場藝術進入日常生活。

《不讀書俱樂部》於南村劇場演出劇照。

回到劇場的歷史,馬天宗指出,台灣接觸西方劇場文化已有三十多年之久,不管是歐美的劇場學習、表演工作坊等,都早有熱愛劇場的專業人士投身經營和推廣,但礙於戲劇講究的「現場性」特質,演出通路不如電影、電視,因此限制了觀眾人口和產業的成長。

雖然在舊時代台灣也曾有過民間劇場、大稻埕戲苑等民間戲院,再到80年代開業的新舞台、皇冠小劇場等,但這些劇場空間對於劇團來說仍然是不足以搬演中長期演出的劇目,許多小型劇作也因為劇場空間不足,或是場租成本過高,而失去了最基本的舞台。因為劇場文化不夠普及,導致觀眾始終未能真正地「進劇場」,因此出現惡性循環。

馬天宗認為,創造通路是劇場得以生存的解決之道。

讓劇場民主化,打開劇場引進更多可能性

對馬天宗來說,劇場的「民主化」是唯一能將劇場打開的方法:劇場原本就是屬於大眾的地方,在歐美文化中也是展開社交行為的場所和不可或缺的文化活動參與。南村劇場雖然在開張之後就面臨疫情衝擊,但在配合防疫規定下仍然活動滿滿。能夠機動性安排節目檔期的自由度,也是民間劇場空間的優勢之一。

除了長銷型的音樂劇目,節目總監吳政翰和劇場靈魂人物馬天宗都期許能夠在未來引進更多原創、實驗性的製作,甚至是跨領域展演、獨角戲、Live Show、微型創發等,都可以在南村發生。「南村其實很期待能夠做一個『孵育』的角色,讓未來的劇場新秀能夠在南村先找到自己的作品性格,再去更大的劇場空間茁壯。」節目總監吳政翰分享道。

但要如何透過空間找回「劇場性」?這也是南村劇場創立至今不斷在思考的,不論是有商業潛力的劇目如LPC,或者是下半年度即將發布的原民獨白作品,惟有找回空間的劇場性,觀眾才能「共感」,將進劇場看戲當作一個娛樂消遣的新選項。

「好的作品要有出口才能被看見,並且只要通路出現,產業就會活絡。」馬天宗始終如此認為。

LPC今日的成功,正為台灣的表演藝術產業證明了劇場界的舞台需求與潛在票房。透過南村劇場的打開一般人對劇場的想像,並利用這個劇場的獨特地理位置,吸引更多原本對於劇場演出不熟悉的觀眾,讓這份自由、非典型的現場魅力,為未來的觀眾帶來更多意想不到的感動。


|延伸閱讀|

➤ 訂閱VERSE實體雜誌請按此
➤ 單期購買請洽全國各大實體、網路書店

VERSE 深度探討當代文化趨勢,並提供關於音樂、閱讀、電影、飲食的文化觀點,對於當下發生事物提出系統性的詮釋與回應。

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VERSE VOL. 25 那些難忘的牛排時刻
  • 文字/林穎宣
  • 攝影/林家賢
  • 編輯/林穎宣
  • 核稿/梁雯晶
林穎宣

林穎宣

1990年生。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東海大學哲學系肄業,旅居法國三年餘,期間就讀巴黎高等藝術學院。曾任《VERSE》採訪編輯、電台採訪記者、誠品書店編輯,台中國家歌劇院行銷公關部門。熱愛寫作,天性浪漫。


TOP